生老病死是自然状态。
讳疾忌医,就是我们无法接受自己会生病的事实。
很多人接受不了失恋的悲伤,便愤怒杀人,或带着仇恨生活。
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做不到正常分离,另一方面是分离意味着“被抛弃”,被抛弃后,会把自己带入到“我很糟糕”的状态里。
其实,失恋也是生活中的常事儿,符合自然规律。
有人问我:心理咨询真的能帮助人吗?
他举了个例子:如果我一条腿瘸了,难道你能让它长出来?
心理咨询自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
不过,可以通过努力,接受腿瘸的事实,同时学会如何在腿瘸状态下更好地生活。
催眠治疗大师埃里克森从小患小儿麻痹,但他接受了这样的现实。
同时,他用激发内心潜力的方式,最后能够站立和走路,并且成为点亮他人生命的心理治疗师。
林黛玉是个悲剧人物。
之所以悲剧,是因为她一直认同自己是一个苦命的人。
她无法接受自己家道中落,总认为自己寄人篱下,无法接受新环境中的生活。
她尖酸刻薄,纵有贾宝玉的无限宠爱,也无法接受他人对自己的好,最终成了一个冤魂。
古语有云:“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接受现实;“好汉不提当年勇”是接受现实;“天要下雨娘要嫁”也是接受现实。
接受,是一种生命状态。
当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我们才能真正悦纳自己,才可以真正理解和接受别人。
如果关系中无法接受,那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抑郁,是悲伤不能。
有位朋友李雪,许多年与抑郁斗争,最后从黑洞中爬出来,就是接受自己生命的最初过程。在几天时间内,一直躺着,什么都不做,尝试与内心的恐惧共处,恐惧到极点,最后慢慢爬了起来。
她通过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
接受是包容的开始,也是爱的最初状态。
萨提亚把沟通分为三个部分:自己、他人和情景。
和谐的沟通是关注到三个元素:自己的感受,他人的感受,以及当下情景。
而不妥协,就是只关注自己当时的情绪,眼睛里没有别人和情景。
萨提亚把这样的沟通姿态称为“指责型”。
同学老王(以前是小王)是一个什么事情都要和别人争辩的人,并且绝对不能输。
在中学的时候他就是这样,认为自己是在坚持真理。
若干年后再次遇见,他还是如此。
同学聚会的时候,又一次与别人发生争执。
后来,对方已经放弃了争论,他还是那样不依不饶。
聚会也因为这个不和谐的音符,大家都无法尽兴。
最后,那位和他争执的同学说,“也许以后再也不会和他有争论了”,说的时候蛮伤感的。
而这个时候的老王,还在说:有谁不服气,再来!
看着老王面红耳赤,又一头白发,身上灰土的衣服意味着其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我不免唏嘘。
老王是一个不懂得妥协的人。
起码,是无法与情景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