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国产大模型DeepSeek异军突起,引起现象级关注。DeepSeek是由知名私募巨头幻方量化在2023年7月17日投资成立的一家创新型科技公司,DeepSeek使用数据蒸馏技术得到更为精炼、有用的数据,专注于开发先进的大语言模型(LLM)和相关技术。
DeepSeek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在多个实际应用场景中展现了强大的能力,如智能写作、对话系统、知识问答等;尤其是在中文理解和生成任务上,展现了较高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根据小编使用情况,使用DeepSeek生成的传统诗词歌赋水平颇为专业。
DeepSeek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在大模型技术上的突破,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生成式AI领域,表明中国在AI研究和应用方面已经具备了与国际顶尖水平竞争的能力。不过,DeepSeek在中文领域表现优异,但在全球范围内与国际顶尖模型(如OpenAI的GPT系列、Google的PaLM)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多语言支持和复杂推理任务上。
此外,技术优势如何转化成商业价值,如在更多垂直领域(如教育、医疗、金融)中找到落地场景才是关键。同时,如何摒除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问题,注重伦理和安全的考量,也是DeepSeek在技术发展时需要考虑的。
提问人:环保小先锋(Q)
答题人:DeepSeek(A)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说法,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四类专业毕业即失业,你怎么看。
关于“生化环材”四大专业的争议,需要从产业结构、教育供给、市场需求三个维度进行辩证分析。这种说法反映了部分现实困境,但也存在认知偏差,需结合具体案例和行业趋势客观看待。
一、争议背后的现实困境
1. 就业结构性矛盾
学历错配:生物制药企业研发岗普遍要求博士学历(月薪1.5-2.5万),而本科毕业生多流向质检员(月薪4-6k)等基础岗位。
产业成熟度:我国新材料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仅2.3%(发达国家5-8%),导致高端岗位不足。
地域集中度:长三角/珠三角集中了73%的生物医药企业、68%的新材料企业,中西部毕业生面临区位劣势。
2. 教育培养滞后性
环境工程专业仍有40%高校保留"水处理工艺"等传统课程,而市场需求已转向"碳足迹核算""环境大数据"等新技能;材料学科研方向与产业化需求脱节,如石墨烯论文产量全球第一,但商业应用落后美日3-5年。
3. 社会认知偏差
家长仍将"环境科学"等同于
环卫工人
【小编批注:亲身经历,过年回家亲戚们都是这么认为滴!】
,忽视了ESG咨询(起薪15-25万/年)、碳资产管理等新兴职业。
化学专业毕业生在化妆品研发(年薪20-40万)、半导体材料(芯片封装工程师月薪2-3万)领域存在价值低估。
二、破局关键路径
1. 教育端改革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开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微专业,毕业生进入宁德时代比例提升3倍;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产业学院"实现课程-实训-就业全链条对接。
2. 个人能力重构
复合技能:环境专业+GIS空间分析(ArcGIS认证)、化学+专利撰写(专利代理师资格)。
产业思维: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如生物降解材料项目),接触真实市场需求。
就业突围:材料专业转向医疗器械注册(RA)岗位,薪资比传统岗位高30%。
3. 择业策略调整
错位竞争:生物本科+医疗器械销售,利用专业背景攻克三甲医院客户。
地域选择:化学专业毕业生聚焦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惠州大亚湾石化区等产业集聚区。
赛道切换:环境工程转战环保设备海外营销("一带一路"项目驻外年薪30万起)。
三、辩证认知建议
1. 破除"线性就业观":不再执着"专业对口",据统计42%的生化环材毕业生通过"专业+"实现价值跃迁。
2. 关注"长周期价值":双碳目标预计催生2000万绿色岗位,环境专业将迎来10年以上红利期。
3. 把握"产业升级窗口":半导体材料、生物制药等"卡脖子"领域人才储备已成国家战略。
当前所谓的"天坑"本质是传统培养模式与新兴产业需求之间的转型阵痛。随着生物经济、材料基因组、环境大数据等新范式崛起,这些基础学科正在重构价值坐标系。关键不在于专业本身,而在于能否抓住"产业需求升级+个人能力进化"的双重机遇。
【小编批注:第一个问题提的有点子大,DeepSeek也是片汤话说了一堆。】
请从社会地位、从业收入、发展前景和价值成就感等维度评价一下环境影响评价这个工作怎么样。
环境影响评价(环评)作为环保领域的重要职业,其综合价值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社会地位
行业定位:
属于环保技术服务业,在政策驱动型行业中处于前端决策环节,具有较强专业性。
公众认知:
在政府部门、工业园区、大型企业中认可度较高,但社会大众对其具体工作内容认知有限。
【小编批注:确实,从环评信用平台https://xypt.china-eia.com/XYPT/查询,目前在册从业人员72530人,真实从业人员估计不到20%,宏观层面来讲,环评还是个小众的行业】。
职业标签:
持有注册环评工程师证书者具备法定签字权,在业内具有权威地位,常参与重大项目评审。但由于项目存在咨询费用、服务时间、可审批性等诸多矛盾,从业者普遍多头受气。
【小编批注:这个回答还是挺扎心的。】
二、从业收入
薪酬结构:
呈现明显金字塔分布,初级技术人员(3-5年经验)年薪约8-15万,项目负责人可达20-35万,资深专家或管理层突破50万。
区域差异: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收入高于中西部30%-50%,外资咨询公司薪酬普遍高于本土机构。
收入波动:
受政策周期影响显著,"环保风暴"时期项目激增带来超额收益,常态化阶段依赖稳定客户资源。
【小编批注:环评是典型靠天吃饭,一个通知就能培育一种业务类型,一个文件也能取消一个细分市场。】
三、发展前景
政策红利:
双碳目标催生新兴领域需求,2025年环境影响评价市场规模预计突破3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
技术转型:
GIS、大数据建模等数字化工具应用,使行业从传统文书工作向智慧环评升级,复合型人才缺口扩大。
职业延展:
可向EHS管理、碳核查、环境监理等关联领域拓展,部分从业者转型为环保督察或政策制定者。
四、价值成就感
核心价值:
实际阻止高污染项目落地占比约5%-8%,更多通过优化设计减少30%以上环境负荷。
成就悖论:
基层人员年均处理20+项目导致工作程式化,与理想中的环保卫士角色存在心理落差。
隐性价值:
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环评(如核电、高铁)带来的职业荣誉感较强,地方常规项目成就感较弱。
五、行业挑战与机遇
政策风险:
环评"放管服"改革导致资质门槛降低,市场竞争加剧,但事中事后监管加强带来新业务需求。
技术替代:
AI自动生成环评报告可完成40%基础内容,倒逼从业人员向方案优化、环境管理等高端服务转型。
国际接轨:
涉外项目需掌握IFC绩效标准等国际规则,具备双语能力者薪酬溢价可达50%。
建议从业者重点关注工业园区绿色升级、新能源项目环评等新兴领域,同时提升ESG(环境、社会、治理)整合能力,以适应行业从单一技术评价向可持续发展咨询的转型趋势。职业选择需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积累,适合对环境科学有持久热情且具备政策敏感度的专业人才。
浙江省有大小近四百家环评单位,有资质人员雄厚的国企、设计院、大型民营机构,也有一两个人的民营私企,技术力量参差不齐,收费标准也是乱象丛生,这样的生存环境下,环评是个好工作吗?
浙江省环评行业的生态现状确实呈现出高度分化的市场格局,这种环境下判断环评是否属于"好工作",需要结合从业主体差异、个人发展策略及行业演进趋势进行结构性分析:
一、市场分化下的生存图景
1. 机构分层竞争
头部机构(大的科研院所/国企):依托政府背景承接核电、化工园区等重大项目环评(单个项目费超百万),技术人员享有稳定项目分红。
中型民企(20-50人规模):聚焦制造业发达县市(如宁波北仑、绍兴柯桥),通过政企关系维系年签50-80个常规项目,但需应对30%以上的应收账款周期。
小微团队(1-5人):游走于乡镇小微企业环评(单个报告表收费0.8-1.5万),依赖"代签字"灰色操作生存,技术人员月收入常在6000元警戒线徘徊。
【小编批注:很真实。2024年听到老板说的最多的就是“收不到钱啊”,听到技术人员说的最多的就是“凑活着干吧”。】
2. 收费乱象本质
价格战底层逻辑:小微企业环评边际成本已压降至1200元/本(含监测费),但官方指导价仍为5000元,形成"阴阳合同"生存空间。
价值扭曲链条:县级环保部门项目评审会中,60%的修改意见源于格式问题而非技术缺陷,导致行业陷入低水平重复劳动。
【小编批注:这个无解,只能说,存在及合理。大乱后的大治,有时候靠严刑厉法,有时候靠修生养息。】
3. 技术能力断层
头部机构已配置CFD大气预测模型、噪声三维模拟系统(单套软件年费超30万)。
小微机构仍在使用盗版EIAProA、Screen3等基础工具,技术人员跨介质预测能力缺失。
二、从业者的现实选择
1. 平台红利差异
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新人参与亚运会配套项目环评可积累省级案例,3年晋升项目负责人概率达65%。
县域小微环评机构:从业人员年均处理80+报告表,但90%项目为机械复制,技术能力陷入"5年工龄=1年经验"的停滞陷阱。
【小编批注:从这个角度看,90%的建设项目确实也没有评价的必要。】
2. 收入风险结构
设计院在编人员:基础工资(6000-8000)+项目提成(合同额5-8%)+职称补贴(高级工程师+3000/月)。
民营机构技术骨干:实行"底薪(4000)+签字费(500/本)+回款分成",实际年收入波动幅度可达±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