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R/AR圈内混迹的从业者,难免不时把帧数、刷新率、延时这些抽象名词挂在嘴边,用来说明实现好的VR体验所需的硬标准。只不过,当媒体以4K、120帧来大书特书《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时,笔者有些稍微的不适应。
帝都能播放3D\4K\120帧规格的影院是位于朝阳门的博纳影城,电影票价根据时段的不同,从20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即便如此,笔者选择观影的凌晨时段,还是看到不少人前往,一睹李安到底为电影带来了“怎样的革命”,又或者和笔者一样,想来求证120帧不同在哪里。
网上关于120帧的电影意味着什么,已经有很多详细的介绍,笔者再简单说明一下。帧指的是影像动画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一帧就是一幅静态图画,连续的帧就形成动画。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玩的手翻书,每页上都画有几乎相似的图画,但当我们快速翻页时,书中的图画就会连续动了起来,这也就是最原始的动画。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电影,也是由每一帧静态图画组成,快速连续的显示帧,便形成了运动的假象。每秒帧数越多,画面便越流畅。120帧也就意味着,每秒有120副静态图画快速播放。与现有电影放映标准24帧/秒相比,《比利·林恩》提升了五倍。(具体点击原文参见《李安新片,从24fps到120fps到底有多牛?》一文)。
至于4K指的电影画面的分辨率,具体为4096×2160,是普通 2K电影(2048×1080)的四倍。所以,再加上3D,从技术上来说,整部电影就是要给我们清晰、真实的感觉。
不过,似乎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适应这种清晰和真实的程度。
从最近一些影评人的文章中看出,有的感叹故事不行,有的说李安有些大胆。作为一名普通的消费者,又或者说VR从业者,笔者觉得电影票花的特别值,同时,笔者也对未来VR电影的样子有了很多想象和憧憬。
比利面对记者采访的镜头
故事情节很简单。主人公比利·林恩的姐姐因为一次车祸,面部遭到毁容而被男朋友抛弃。比利为了帮姐姐出气,便砸毁了姐姐男朋友的车,因此被抓进监狱。比利的父亲保他出狱后,要求他必须应征入伍,于是比利成为了一名伊拉克士兵。
在一次任务中,比利所在小分队的班长被恐怖分子击中,比利为了救班长,近身与恐怖分子进行搏斗。而这段画面,被意外地拍了下来传回国内,比利与其他战友成了全美国的英雄。他们被邀请回国,参加一场橄榄赛中场休息时间段的表演,这便是该电影片名的来历。电影随着比利的心里变化,不断穿插着战场和表演现场的镜头。
先来说说清晰度。正如很多文章中提到的,确实清晰到能看清剧中人物的毛孔,以及脸部细微的动作,尤其是比利蓝色的眼睛直盯镜头时,好像在跟观众对视。同时,完全感觉不到因为画面放大,而产生的像素点。或许因为足够清晰,观众也更能感受到真实。例如,当出现特写镜头时,你会有种错觉,以为剧中人物在跟你对话。于是,特写不断转换,你也跟着导演转换成不同的角色。
其中有一个场景令笔者印象深刻。比利及其战友在橄榄球比赛现场要接受记者采访,有位记者问比利,与恐怖分子近身搏斗的时候在想什么?特写镜头对准比利时,可能因为工作关系对采访场景十分熟悉,笔者感觉像是那些记者的一员。
但有些场景中,镜头转换的过快,能感觉到略微的眩晕感。笔者此时能理解,为什么李安不用新技术拍摄一部特效很多,场景很复杂的,像《奇异博士》之类的电影,可能眩晕感会是其中一个原因吧。
那么,笔者在这部电影中感受到的真实感,未来是不是会由VR帮电影实现的呢?笔者也不知道。不过,电影中橄榄球比赛时,球飞向观众的那刻,笔者不禁躲了一下;枪战中不断飞出的弹壳,似乎不经意会掉到观众面前。如果不是能看到影院中的前排座位,或者屏幕大到能把眼睛完全覆盖,或许有那么一刻是分不清真实与电影的区别的。
而这,是我们想用VR实现的沉浸感。然而,360度剧情要如何呈现,没有特色的镜头要如何讲一个好故事,当我们不再以“偷窥者”的身份去看电影,而是加入剧情中,VR能带给我们的又会是怎样的感受?所以,对未来VR电影的样子,笔者满怀期待,也不妨将其看成是VR电影的初级阶段。
观影结束后,笔者听到后排的观众讨论起VR,于是笑着离开了。
雷锋网招人啦,加入雷锋网,分享AI时代的信息红利,与智能未来同行。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招聘信息与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