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客
最有态度的城市新媒体。为2000万城市奋斗者提供归属感,只有不甘平庸者才会喜欢的精神指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大件事  ·  红牛“商标大战”,被深圳中院发回重审! ·  14 小时前  
深圳特区报  ·  明起,正式恢复! ·  昨天  
深圳大件事  ·  夜读 | 防止孩子学坏,父母需狠心管这3件事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客

21位遇难者给中国马拉松的极限警示

深圳客  · 公众号  · 深圳  · 2021-05-24 21:16

正文

"
一项原本代言人类极限的的运动,沦为“对天赌命”。最终, 景泰县这场遭 遇降温的“越野超马” 成了灾难。

上到下的狂热、盲目与不负责,不断酿成中国马拉松赛事的畸形与悲剧。
"

文 | suma
编辑| oubalu

172人参赛,21人遇难。 这是人类体育史上的灾难。
刚刚过去的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造成的生命悲剧,超过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场马拉松。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现场发生爆炸恐袭,造成4人死亡。有着“亚洲最难”之称的“港马”曾被称为魔鬼赛道,所出现的不幸记录是“6年4亡”。
一场县域级马拉松,死亡如此惨重,“天气突变”不能是全部理由 21条鲜活生命骤然逝去,我们理应问责,理应敬畏,但是更应该反思,这是不是中国马拉松十年“大跃进”下的悲剧?



0 1

不只是“天气突变”
“天气突变”是目前对此次悲剧最为直接的解释。
白银市市长张旭晨对外介绍,“当时百公里越野赛高海拔赛段20公里至31公里处(即24公里的CP2附近),突遭灾害天气,短时内、局地突降冰雹、冻雨,并伴有大风,气温骤降。”
景泰县融媒体中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也强调这一点。引述获救选手“小晏香香”的经历,虽然提前备了长袖、长裤、冲锋衣、葡萄糖、钾片等等物资,但在“突然改变”的天气面前,她依然无能无力。如果不是牧羊人的帮助,她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位逝者。

参赛者提供的视频截图

“冷”确实是21位选手的直接死因。这场灾难中,梁晶、黄关军等国内马拉松圈顶级选手不幸遇难,均死于“失温”。
但是谁导致了“失温”,当不可抗的意外来袭之时,谁来为参赛选手提供最为可控的保障? 可惜的是,在本次事故中,答案“几乎为零”。
《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文写道:“基于前几届的经验,冲锋衣并没有被列入强制装备……组委会收集转运包的时间是在赛前一晚,如果是比赛当天早上,可能很多人就会把冲锋衣穿在身上了。比赛开始,大神们很多都穿着短袖短裤,等待起跑的时候都哆哆嗦嗦的,枪一响,都箭一般冲了出去”。

开跑仅3小时,12时左右,该赛事工作群即收到求救信息:“有几个人已经没有意识,口吐白沫了”“速来救援”“CP2山顶”, 2小时候后,14时左右赛事组委会才在研判后才进行停赛处理。此时,梁晶、黄关军等国内马拉松圈顶级选手已经在死亡边缘。
对此,科幻作家宝华、天文学家叶泉志等等大V质疑:主办方对降温毫无准备“说不过去”。






0 2

千亿利益的“大跃进”
与其责难“县城级”赛事供应商无法提供安全保障,不如质疑一个在马拉松赛事中都堪称天花板的100公里“越野超马”,为何会出现在景泰县?而且举办至第四届。
中国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事究竟有多少场?按照中国田径协会2020年发展规划——我国规模赛事要超过1900场,参赛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规模赛事产业要突破1200亿元。
在如此千亿级利益的诱惑下,一项原本象征着人类毅力、勇气和极限的体育运动,就这样在中国成了一个长满赘生目的“怪胎”。

无论是此次酿成重大悲剧的甘肃景泰县马拉松,还是过去十多年内在中国各地进行的大大小小马拉松赛事,从主办方的出发点来看,从来不是为比赛而比赛,更不是为了让参赛选手感受运动的快乐,而是被绑上了一系列商业或政绩诉求:带动旅游、城市形象、产业牟利等,甚至暗藏了腐败与利益输送。


2015深圳国际马拉松赛半程马拉松的参赛者,33岁的姚某,在离半程马拉松终点400米时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尽管年年有人因跑马“猝死”,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仍是越办越热,从一线城市到省会再到县域甚至乡村,仿佛不办马拉松就亏了,仿佛不来一场挑战极限的马拉松就落伍了。
于是,不管环境合不合适,不管有没有能力保障选手安全,选手更不管自己适不适合参加比赛,大肆开办、狂热参加就好。
于是,一项原本代言人类极限的的运动,沦为“对天赌命” ——在大概率下没有极端情况下,可以完赛,但是一旦遇到极端自然情况,如景泰县这场遭遇降温的“越野超马”就成了灾难。
最终,从上到下的狂热、盲目与不负责,不断酿成中国马拉松赛事的畸形与悲剧。





03

中国跑者,醒醒吧
一次次的生命悲剧之后,我们的救援似乎总是来迟,我们的反思与行动也总是有限。
其实,早在2014年,中国田径协会就曾邀请日本专家任田中秀治分享东京马拉松零死亡的经验。
时任日本国士馆大学救急系统研究科主任的田中秀治先生分享,作为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东京马拉松从2007年举办至今,从未发生参赛选手现场死亡情况。
他当时还说:“跟国际知名马拉松赛事相比较,伦敦马拉松是每8万人出现1人心脏停止,而日本马拉松比赛是每25万人中有7人心脏停止。” 这得益于日本东京马拉松的完善的现场救助体系:前半程每5公里设立一个救助站,后半程大约2到3公里设置一个,每个站点包括医生、护士以及消防人员。此外每隔3分钟左右的路程都会有2人一组的志愿者,携带心脏除颤仪,在路边待命……

东京马拉松现场,图自微博,来源见水印

这样的安全保障级别,即使降低一半,放眼中国任何一场城市马拉松也难以实现,更何况是偏僻的户外百公里越野超马。

相对于东京马拉松的保障水准,我们的有些赛事,无异于风险极高的“裸奔”,悲剧的发生几乎“听天由命”。
更重要的是,这十几年来中国马拉松的“大跃进”,也扭曲了中国跑者们的心态。
这次21位遇难者,清一色的都是高手,基本代表了中国民间长距离越野跑的最高水平。但是即便是他们,也是在这一轮中国马拉松的狂热中接触的长跑,继而一发不可收拾的从长跑、普通马拉松,进阶为百公里越野跑的“顶尖玩家”。
换而言之, 他们是这一轮马拉松狂热的参与者、受益者,也不幸成为了受害人。

《2019中国马拉松蓝皮书》显示,自2016年以来,马拉松赛事参赛人员也随之爆增:2019年认证赛事场均规模 11874 人,对比2018 年的场均 10801人,认证赛事场均增长 1073 人,增长 9.93%。
马拉松本是场健康的运动,但进入中国后,受城市、企业、跑者几方助力互推,一时异化成一种集体狂欢与狂躁。 ”2017年,新周刊以“马拉松,新中产的广场舞”为封面专题批判国内马拉松的狂热。
按行业人士观察,目前中国的大部分马拉松参赛者,在10年前都没有长跑经验。更别说对极限挑战与自身生命的重视和敬畏, 他们受益于跑步,把跑步作为重要精神寄托。不断用跑步为自我“赋意”。

随着一次又一次地马拉松赛事完成,和他们刺激的心理状态一起膨胀的,是对下一个目标的追求,是不断赋予跑步这项运动“宗教式”的意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