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Alice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今天,黄石市中心医院血液风湿科副主任医师@棒棒医生发了一条微博,引发很多医生热议:
原来,樊代明院士在4月28-30日西安召开的2017中国整合医学大会暨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上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指南是外国保险公司用来保险的标准,你用来作为治病的规范好吗?
@棒棒医生则发微博称:
其实,这不是樊代明院长第一次质疑医学指南。
在2015年《医学争鸣》第6卷第6期的《樊代明:再论医学与科学(下)》一文中,樊代明院士也说到了这一点:
凡是当医生的,特别是年青医生都想对每一种疾病有一个指南,照章办事,开展医疗实践,岂不简单。但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什么是共识或指南?是一部分老医生把自己的经验作成规范让年青人用或基层医院的医生用,但这只是医疗实践的最低要求,所有指南大约只能覆盖80%左右的病人,对那些指南覆盖不了的病人哪怕只有一个,对年青基层医生都头痛。特别是到大医院治病的那些病人,绝大部分都是在下面医院用指南没治好的,所以对其仍然沿用指南治疗,那可是治不好的。所以,我说,“指南复指南,指南总不全,那些圈外人,他们跟谁玩”。
比如来大医院看病的肿瘤病人,他们已在小医院用指南治过治不好,是指南覆盖以外的病人,这些病人来到大医院,是对大医院医生包括主任们的严峻挑战,因为在他们诊桌前有千百个不同的肿瘤病人,在背后的药柜中有千百种抗癌药,这些药品都是经科学方法证实对肿瘤有效的,但你不可能让一个病人吃千百种药,也不能用一种药治疗千百个病人,怎么办?另外,已经形成的科学共识或指南,经过应用一段时间后,经常发生问题,所以要不断修订。
试想,一本指南到修订到10版时,离首版的差距有多大,那第一版的错误由谁负责,由谁承受。所以,我说,“指南复指南,指南总在变,回笑头一个,多少乱琴弹”。这就是科学指南在医学实践中的局限性。其中也包括业界近年广为提倡的临床准入标准,这是国外保险公司搞的一套东西,我们只能作为医疗实践中的参考,不能作为行医准则。对那些指南、共识或准入标准以外的病人,你肯定治不好。如果你改用方案,治好了没人给你肯定;如果发生问题,人家会告你不用指南、共识或准入标准治病,打官司、上法庭,你包输不赢,这叫“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所以科学指南在医学实践中常显不科学,我们要用医学的方法不断修正、完善,甚至纠正科学指南,使其更好地为医学实践服务。
各位界友是如何看待医学指南与医学的关系的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说出自己的看法!
版权申明 |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