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之后,天气——
“热~~~”
按照小北欧巴的逻辑
北京的夏天应该是很“干燥”的
然鹅~~~~
夏天雷雨增多
是“湿邪”侵扰健康的季节
所以,小伙伴!夏天要驱“湿邪”
角色定位:大反派
出没时节:夏季
干的坏事:损阳阻气,引起恶疾
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湿邪??”
小北感觉,能以“邪”著称的
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果不其然,湿邪在人体的不同的部位
会有不同的表现~~
1、在体表,可以出现周身沉困、四肢酸懒沉重、皮肤湿疹等;
2、进一步侵入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固定;
3、侵犯头部,可出现头重如裹;
4、停滞于胸腹部,表现为胸闷胃胀、小便短涩、大便不爽;
5、湿性往下走,可出现下肢水肿、小便混浊、白带增多、腹泻等症状。
6、湿困脾胃,就会使脾胃功能减弱,出现吃饭不香,胃脘胀痛的情况。
P.S知识点:
医师给病人检查,典型的湿证都有舌苔厚腻,偏热的是黄腻,偏寒的是白腻。由于湿邪的本质是过缓,使整个人体的运行节奏都变得迟缓,一些重浊的东西就会在人体很多部位沉积下来,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肥胖,大腹便便的人可以说都是湿浊沉积造成的。
小北给“湿邪”有一个定义:
“湿邪对身体的伤害,并不会像一般的疾病那样明显,但却是很多疾病的根源。所以,要及时预防!预防!预防!”
除湿有两种手段:
一种好比兴修水利,让湿邪顺流而下
一种是让气机流动起来
第一种方法就是中医说的——淡渗利湿
可服用茯苓、泽泻、薏米、赤小豆、莲子等药物或食物,但这种方法只能除掉已经生成的湿,但不能防止湿邪的再次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二种方法——疏通气机
湿邪的本质特征就是缓,什么能克制缓呢?当然是急!在五脏中,肝木是急的,脾土是缓的。第二种方法的具体实施就是健脾疏肝。健脾可以选用六君子汤,疏肝可选用香附、苏梗、郁金、白芍等药物。
P.S知识点:
六君子汤是一中药汤剂,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六种草药煎熬而成。
现代人整天坐着不动
所以体质偏湿的人是非常多的
现代人湿的根源是“懒”
所以第二种方法更为合适
当然仅靠药物还不够
最好的方法是克服“懒病”,多运动
如果想要防湿邪
对付湿邪最好的方法就是热水泡脚。热天阳气最盛,用热水泡脚可以刺激胃经、膀胱经等足部的6条经络,从而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的作用。
有条件的可以用 “三仁汤”泡脚:
药材:杏仁6克(后下)、白蔻仁6克(后下)、薏苡仁30克、茯苓20、白术9克、猪苓9克、法半夏3克、甘草6克。
提醒:煎好药后将药渣去掉,倒出药液兑水泡脚。每次20分钟,水淹过脚面就可以了。
不贪凉。尤其是冰镇啤酒的温度太低,轻则影响胃气和降出现腹胀、嗳气诸症,重则致胃脘抽紧或疼痛,重则疼痛剧烈,甚至会阳气暴脱而危及生命。
不淋雨。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避免外感湿邪,这样可避免脚气、湿疹、下肢溃疡等病症的发生。
“湿邪”在夏季经常出现
但也有一些其他的诱因:
如工作环境、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思想情绪等,以及有无慢性病灶和内脏器官疾病。
1、工作/居住环境:如果工作/居住的地方有经常性的潮湿,湿气经过日积月累,就会侵犯人体,尤其是婴儿、3-6岁儿童发病几率较高。因此,不要长期在潮湿的地方居住。
2、生活习惯:如喜欢用热水烫脚,不要边洗边搓小腿皮肤,因为热水会把小腿部位的油脂都“烫”掉了。人体皮肤自身有屏障功能,分泌油脂可以防止皮肤过于干燥。
3、饮食:饮食中,每天都不可缺少蔬菜、水果、鱼、牛奶,它们可以抑制皮肤发炎,如果儿童对这些食物的摄取偏少,就可能会诱发湿毒。
4、思想情绪:压抑、紧张、焦急、恐惧的情绪对湿疹很不利,可诱发和加重病情,因此要控制好儿童的情绪。
“湿邪”必定邪气凛然
还会伴有“湿毒”
不过,一个鸡蛋就能搞定~~~
(滚鸡蛋去湿毒是一种民间偏方,感兴趣可以尝试一下)
一、滚鸡蛋去湿毒适用人群:
所有人都适用,尤其是身上容易起风包,并且经常在潮湿的天气里身体痒的人。如果下身也痒或者有异味,就更要使用了。另外,生过病和小产过的女性尤其适用。
二、滚鸡蛋去湿毒方法:
1、将煮熟的鸡蛋趁热剥皮,不要把鸡蛋弄破。
2、趁热将鸡蛋放在脸上滚,要快速的(因为太烫),主要是眼睛和额头,然后把面部其他位置都滚到。直到鸡蛋没有热度。
注意:
1、鸡蛋一定要热。
2、第一次使用滚脸后,因为风气被吸出,额头会很痒。在胳膊和腿上使用后会有同样感觉。下身被吸后,明显不再肿胀和有异味。
3、身上湿气较大的人可能需要每天使用两个鸡蛋,持续一个多月才将湿气全部吸出。
“湿邪”对人的伤害不能小觑
因为你一旦忽视了它
它就像野狼一样反扑,侵蚀健康
所以,要重视!再重视!必须重视!~~
最后,夏天蚊子多了
注意别让蚊子叮了~~~
文:庄文越 图:丁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