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光电与显示
华南城电子行业投资资讯圈服务号,欢迎圈友订阅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购机帮你评  ·  华硕无畏Pro14 ... ·  2 天前  
购机帮你评  ·  华硕无畏Pro14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光电与显示

OLED投资特点与策略

光电与显示  · 公众号  · 硬件  · 2017-06-05 11:45

正文

OLED电视进入大家的“菜单”已经有三四年时间。但是作为次世代显示的主菜,OLED却一直“供给不足”,甚至消费者都觉得OLED彩电持续掉链子,有些不靠谱。然而,今年OLED产业的情形却在发生变化,因为“改变”真的要发生了。

OLED投资、投资、再投资!

进入2017年,国际OLED彩电阵营进一步扩容,索尼、松下、东芝日系三巨头终于“加盟”进来。对此,行业分析认为,这是彩电业“液晶技术上限”的“死亡讣告”。日系三巨头加持OLED,充分证明,这种技术的行业领先性。

但是,对于OLED彩电业唯一的上游企业,LGD而言,最关心的问题已经不是“有多少人”支持OLED显示,而是“绝对不足的资源”。

据公开报道消息汇总,目前LGD旗下至少有E4线扩产、E5/E6新建,和P10工厂先期建设四个涉及OLED量产的项目在建。其中E4是目前OLED彩电面板的主要供给生产线。LG计划扩大其玻璃基板投放规模,以实现2017年180万片电视面板的产出。2016年LG则总计供应90万片电视面板。LG还计划E4在2018年能提供最多250万台OLED彩电用面板。OLED彩电面板供给的稳定增加是日系三巨头加盟OLED产业的前提。

LGD的E5和E6线则面向中小尺寸领域。其中,采用日系大厂成熟设备的E6厂,被认为将主要提供给苹果等国际高端客户;E5工厂则将首次采用韩国设备商的设备,据料前期磨合期会更长,主要客户目标是中国手机品牌。

LGD的P10工厂则是“未来工厂”。目前进度是已经下达TFT阶段的设备订单——这也就决定了其玻璃基板尺寸将是10代线。但是,后期的设备是上液晶还是OLED还处于“未明确期”。分析人士认为,这说明P10的目标是在成熟的液晶与超前的印刷OLED之间进行选择,且LG自身更倾向于后者。毕竟OLED才是未来显示市场的主流。而一旦P10工厂的OLED设备订单确认,该工厂渴望大幅提升LG全球大尺寸OLED彩电面板的供应能力。

以上是对LG在OLED产业投资情况的一个概括。这种情况在全球显示行业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国内显示面板巨头京东方,2016年成功试制出蒸渡工艺的大尺寸彩电用OLED面板,同时对鄂尔多斯OLED线追加产能投资、全力冲刺的成都6代线已经于前不久点亮、绵阳6代线也在加紧建设、合肥印刷显示试验线也在冲刺建设。其中,仅仅前不久点亮的成都6代线,即可每年提供相当于1亿部手机需求的OLED柔性显示屏幕产能。

事实上,面板行业的同行们,现有产能扩产已经积极向OLED转移。包括华星光电、三星、友达、夏普美国项目、Joled、深天马、信利、黑牛食品、柔宇等一大批企业在持续加大OLED的投资。其投资规模之巨大超过了人类显示科技的任何一个阶段。

两个热点,决定OLED属于“内热”型

对于彩电行业而言,OLED的这种空前投资规模自然不会视而不见。所以日系三巨头赶紧“上车”。但是,这不能改变消费者在OLED彩电上“听到的多、看到的少”的市场现实。

以LGD2018年的250万片彩电面板供应目标看,也只不过覆盖全球彩电市场不到1.2%的需求。这个比例是非常小的。或者说绝大多数消费者,短期还是买不到OLED彩电。这就形成了OLED行业再火热,也是“圈里”热的格局。这火焰一直没有烧到消费者一端。甚至,今年以来准备大量采用OLED屏幕的苹果手机都出现了“翘课”。因为市场面板供应不足,不得不推后量产。

那么“大举投资下”,为何OLED产品“犹抱琵琶半遮面”呢?答案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目前行业的OLED投资并非长远计划下的产品。更多的投资是在应对苹果手机突然向OLED转型,形成的市场需求和认知跃变,而紧急发展起来的投资。例如深天马武汉6代线,原本是lcd产品,是建设到一半重新调整方向的;成都京东方6代线也经历了从刚性屏幕到柔性屏幕和加速建设的调整;华星光电武汉6代线二期项目则在规划阶段就赶上了液晶转OLED。

对于OLED彩电行业唯一供应商LG而言,手机代表的中小屏的市场投资爆发,打乱了其之前优先布局彩电大尺寸面板的规划,必须紧急增加E5/E6两条中小尺寸线的投资。这影响了OLED彩电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京东方身上。

第二,目前OLED的大规模投资都以技术更为成熟的中小尺寸面板“补供给”为主要目标。即OLED行业投资规模虽然很大,但是真正进行大尺寸产品投资的只有LG一个。业内企业更看重的是手机为代表的中小尺寸市场——这方面,苹果手机的oled化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对于中小尺寸OLED面板线,面板企业至少有三个利好:1.苹果带头应用,市场需求利好清晰;2.产品和技术成熟度高,成品率利好清晰;3.单体生产线投资规模小于大尺寸线,但是单位显示面板面积产出高于大尺寸线。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在市场急缺小尺寸OLED的时候,优先投资中小尺寸是最优选择。

第三,OLED面板工艺技术自身在发展,喷墨印刷“说话间”就有可能成熟。对于蒸渡和喷墨印刷两种工艺而言,小尺寸上二者可用性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大尺寸上喷墨印刷在三原色、成本、成品率等方面的理论优势极其巨大。

这使得,投资中小尺寸OLED面板,不用太看重印刷技术的成熟速度。尤其是在蒸渡技术在PPI指标上具有优势的背景下,喷墨印刷工艺的进步速度不能决定性的影响中小尺寸OLED线的投资。但是,在彩电用大尺寸面板上,业内基本有共识——一旦喷墨印刷获得成功,那么大尺寸彩电OLED面板就没有“蒸渡技术的任何份额”。

这使得,在喷墨印刷技术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大尺寸OLED线的建设必须先停下来,等一下印刷OLED的工程实验结论。

从全球看,JOLED基本实现了中等尺寸印刷OLED的量产;华星光电和京东方业已建设印刷显示试验线,2017年三星也将做6代线的印刷OLED量产示范,LG甚至计划做8.5代以上印刷线的示范建设,华星光电在最新的11代线中规划了大尺寸印刷OLED产能。其中,京东方投资建设的合肥市OLED打印平台工艺测试中心项目计划2018年四季度点亮,按目前规划看试制工艺最高满足55英寸电视用屏幕。

也正是印刷OLED的这种“箭在弦上”的态势,使得LG的P10工厂在签订TFT设备订单的背景下,依然不名言未来的产品到底是什么!

综上所述,OLED显示行业的特点有三个:1.中小尺寸至少相当于8-10亿台手机的产能处于在建状态,未来市场供给大规模翻番指日可待;2.喷墨印刷工艺今年基本会得出“最终结论”,从整个产业讲,对印刷的信心已经没有问题,现在的工作是各个面板厂做最后的验证;3.喷墨印刷工艺的技术进步速度和上游印刷机械的供给水平,将决定OLED大尺寸面板生产线的“增长能量”。整体上,中小尺寸投资和喷墨印刷技术,构成了OLED真正的产业热点。而这两个暂时都不直接影响最终产品,这也就让消费者感觉到OLED的火热都是“内热”。

OLED还能“奢侈”几年

在OLED投资基本还在“建设期”的背景下,OLED产品,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视都属于奢侈品。但是这种局面恐怕不能长久了。

从中小尺寸面板看,这一轮的建设已经都开工,未来12-24个月是关键收获期。市场爆发仅仅处于“黎明前”的最后时刻。而且这种市场爆发不是一两条线的问题。LG、京东方等大厂都是双线开建的节奏。在这种规模扩张之下,手机等产品的OLED化会非常迅速。

从大尺寸面板看,OLED彩电的未来依赖于印刷工艺的成熟。2017年,印刷工艺的最后验证既可以完成。之后的事情就是规模化的建设和量产。第一条大尺寸印刷线很有可能是LG的P10工厂。一旦业内认为这个工艺路线“确定无疑”了,其投资强度不会弱于现在的中小尺寸OLED面板线。

即OLED产能的发展,将具有“爆发性”。这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第一,OLED和LCD在TFT阶段的技术通用,这使得OLED的投资实际上就是蒸渡或者印刷工艺的问题。有LCD在TFT产品上的产能、技术和成熟性打基础,OLED理应能更胜一筹。第二,显示面板行业巨头格局已经形成,巨头和巨头之间的竞争,使得OLED的产能规划都是大手笔;这与LCD初期阶段,行业参与者多数是自然生长性的积累过程形成了鲜明对比。第三,OLED被认为是次世代技术,市场后进生认为这是弯道超车的机会,先发企业则认为这是拉大差距的机会,竞争激烈程度空前。第四,在喷墨印刷工艺上,OLED和QLED又具有相通性,这使得如果在喷墨印刷上落后,那么就很可能是未来十几年的持续落后,厂商们肯定要赌注一把——即虽然大尺寸OLED现在投资保守,但是一旦技术路线图确立,厂商们则会如狼似虎。

因此,一个基本的行业判断是未来三年将是中小尺寸OLED的爆炸时期;而后的三年则会进入大尺寸OLED的爆炸时期。整个产业的发展之迅猛,将超乎任何依赖于历史类似技术转折对比所得出的结论。

也就是说,OLED今天的所谓“雷声大雨点小”的掉链子,不过是最后起跳前的“腹蹲”过程。OLED未来将通过最美丽的惊人跳跃,让世界认识到一个高度成熟和巨头化的显示产业所能瞬间迸发出的耀眼能量。

在生产线大跃进的同时,国内外配套材料厂商的日子也是过的红红火火:

(1)OLED材料龙头UDC季报业绩高增长。

(2)OLED激光退火设备龙头Coherent季报业绩高增长。

(3)设备大厂CanonTokki表示,将2017年真空蒸镀设备产能翻翻,达到10台。

(4)OLED材料厂出光兴产在2016年12月18日公告,将通过提升韩国基地产能,将公司材料产能从7吨增加至10吨。

(5)面板材料厂住友化学将对彩色滤光片生产线进行改造,将OLED触摸面板用料产能扩张2倍。

(6)蓝思科技宣称积极扩产柔性屏用3D玻璃巩固3D玻璃龙头的地位,并已取得巨大成果,作为苹果的最大供货商,苹果2017年极有可能使用3D玻璃方案(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伯恩光学却啪啪打脸,表示伯恩光学是三星Galaxy系列3D玻璃的独家供应方,且三星使用了90%的3D玻璃,蓝思科技所谓的3D龙头一说根本就是扯淡!)。

(7)濮阳惠成定增2.03亿,其中拟投入8248万元用于年产1000吨电子化学品项目,其中有65吨涉及OLED材料,包括有机膦类35吨,芴类15吨,咔唑类10吨,噻吩类5吨。

(8)强力新材定增5亿元,投向国内紧缺的OLED显示及IC材料。

(9)大富科技子公司大富光电的重大专项OLED蒸镀用高精度金属掩膜版(简称FMM)获得通过。

更有一大票逗逼公司跨界加盟:

(1)搞豆奶的黑牛食品大笔定增180亿元投向OLED面板国内龙头国显光电,相当于国显光电借壳黑牛食品。

(2)搞新城建设的华夏幸福也在昆山国显光电的支持下,在河北固安投资建设第6代AMOLED面板生产线,在河北霸州投资建设配套的AMOLED显示模组。

在面板生产线上大量投资,按理说短期卖铲子的最受益;另外将来这么大的面板产能,发光材料也有不错的市场。但是国内关键配套设备、材料方面几乎毫无优势,完全掌握在外资手里。

日本佳能旗下的Tokki和尖端真空技术公司Ulvac在蒸镀、真空泵等关键设备领域绝对领先,材料方面的领头羊德山、出光兴产、斗山、默克集团、UDC、陶氏化学等都是日、韩、德、美企业。国内目前主要在材料中间体、驱动IC、模组端设备等所有布局,期待OLED行业上中游能够出现新能源的天齐锂业之类的民族巨头。

行业公司风风火火,东亚各政府机构也在牵头引线,引导国内面板产业发展。

日本“产业革新机构(INCJ)”投750亿日元支持日本显示公司(JDI)发展OLED,并让JDI整合Sony、PanasonicOLED研发技术的JOLED公司,组成联盟抗韩。

中国台湾则押宝MicroLED,台工研院2016年成立“巨量微组装产业推动联盟”,建构中国台湾微组装产业生态。可悲的是台系巨头群创、友达两家并没有看中Micro-LED,而是在考虑尽快导入OLED。

中国在2015年也由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牵头,联合LG、创维、康佳、长虹、海尔、苏宁、国美等近30家彩电业上下游产业链和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中国OLED显示产业联盟。

最后,声明一下,不要责怪国内显示面板产业,看看面板产业的历史就能了解国之殇了,也能理解中国追赶到这种程度是多么不易。

全球显示产业的液晶技术起源于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产业界认为液晶只能做计算器显示屏,就放弃了这个产业。把相应技术和产业链转移到了日本。日本因此建立起全球唯一全面的显示面板产业链。液晶显示器技术早期的市场是日本第一、韩国第二、中国台湾第三,中国大陆一脸懵逼。我们是从十一五计划时期才开始进入追赶阶段,现在这个排名变成了韩国第一、中国大陆第二、中国台湾第三、日本一脸懵逼。

韩国能排第一有赖于日本产业界对液晶显示行业的误判,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日本产业界认为液晶难以突破6代线,顶多只能做电脑显示器(夏普除外)。将液晶显示技术定位为“无前途”和“电子配套”产业,开始向中国台湾和韩国转移。韩国认为这是一个反超机会,在液晶上押注,投入巨量资金发展上下游,逐步建立起全球第一大的产能和至少50%以上的本土上游配套。

中国大陆希望复制韩国的经验:上下游都要做,但是终究起步太晚,得到今日坐二望一的地位得来不易。

正是以上这个面板显示业的技术转移过程,决定了今日从产能看日本名列末尾,但是产业链完整程度和技术水平依然位居第一。

最新的2016年智能手机面板市占率排行中,中国大陆占比32%,韩国27.6%,中国台湾27%,日本13.5%。

从产业链逻辑来看,OLED产业包括上游原材料及生产设备,中游面板制造和模组组装,下游的显示应用领域(智能手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智能穿戴等)。从受益逻辑上看:1)上游材料、设备率先受益,国内产能释放潜力较大;2)国内产线建设加速扩张,中游面板制造市场空间可期;3)下游多元化应用需求是产业链中长期核心驱动力。

产业化加速带来的投资机会,从产业链角度重点关注三条主线的投资机会:1)材料端。OLED上游材料领域具备技术壁垒高、市场竞争较小、盈利水平高的特点。2)设备端。OLED产线投资加快,有望率先加大设备采购需求。3)制造端。2020年国内投资的产线将全线量产,将带来巨大的业绩弹性。

1.1国内厂商积极布局OLED生产线,苹果新品扩大市场需求

OLED,即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OrganicElectroluminesenceDisplay,OELD),被广泛运用于手机、数码摄像机、笔记本电脑、汽车音响和电视。从当前全球OLED面板供给格局来看,OLED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起源于欧美,但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主要集中在东亚(韩、日、台等)地区,其中韩国2016年AMOLED面板销售额高达142亿美元、占据全球96%市场占有率,相关厂商主要包括三星和LG两家。

随着国内技术水平提升、产业链进程加速,国内厂商开始积极布局OLED领域。5月12日,京东方公告,位于成都的国内首条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于11日正式开始投产,标志着我国OLED产业国产化进程提速。此外,在5月23-25日SID2017大会上,京东方展示了多款可在该生产线上实现量产的的柔性AMOLED显示屏,包括5.5英寸的WQHD柔性OLED显示屏、4.35英寸的柔性腕带显示产品等。随着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厂商积极扩大OLED生产线,OLED面板供给端的垄断市场格局将逐渐被打破,未来3-5年,国内产能有望进入快速释放期。根据IHS预测,到2020年,中国厂商的OLED面板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20%。

从OLED产品的手机需求情况来看,根据HIS研究表明,到2020年,液晶显示技术(LCD)的主导地位将会被OLED屏幕取代,其中AMOLED显示屏将超过所有智能手机显示屏出货量的1/3,手机作为OLED最大的终端应用,市场空间巨大。

另外,苹果已与三星旗下SDC签署了为期两年的小尺寸OLED面板供货协议,价值约合90亿美元,苹果将为iPhone8、iPhone9两款待发布新品向三星采购AMOLED曲面屏接近2亿片,其中,预计今年9月发布的iPhone8有望是首款采用OLED屏幕的苹果手机,配备比例约为30%。苹果新品大规模采用OLED屏幕将形成示范效应进一步刺激OLED手机应用需求。以华为、OPPO、VIVO、小米等国内手机厂商为例,将跟随苹果技术路线加大OLED产品采购,由于国内手机产量全球占比超过50%,国产手机OLED面板出货量将迅速扩大。

1.2OLED产业链逻辑:上游材料、设备领域先行

从整体市场空间上看,根据中国OLED网数据,预计到2020年全球OLED市场规模将达到331亿美元,CAGR约为20%。OLED产业化进程加快及终端需求快速增长将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快速扩张,包括上游原材料及生产设备,中游面板制造和模组组装,下游的显示应用领域(智能手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智能穿戴等)。

1)上游材料、设备率先受益,国内产能释放潜力大

从原材料领域看,OLED上游材料主要包括阴极、阳极、传输层材料、发光层材料。其中,传输层材料和发光层材料与LCD中的材料不同,属于新增量。上游材料作为技术壁垒较高的领域,目前主要被欧美日韩厂商垄断,以小分子发光材料为例,日韩系厂商约占80%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材料厂商主要生产OLED材料的中间体和单体粗品。根据IHS数据,AMOLED面板的材料成本为7.2美元,假设以我国4-5亿部每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计算,未来显示技术完全替代情况下,OLED材料市场空间约达200亿元。

从生产设备领域看,日本厂商Tokki和Ulvac在蒸镀设备领域绝对领先,美国3M、SEIKO、SUSS等公司在显影、测试设备方面优势明显,而国内显示模组设备技术和制造水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企业,有望率先打破国外设备在我国高端全自动模组设备领域的垄断。

随着新投资的AMOLED产线陆续投产,生产设备领域将持续受益。未来三年,COG设备的市场容量为58-87亿元,年均19-29亿元;FOG市场容量为23-34亿元,年均8-11亿元;AOI设备的市场容量为8-11亿元,年均19-29亿元;贴合设备的市场容量为47-70亿元,年均16-23亿元。

2)国内产线建设加速扩张,中游面板制造市场空间广阔

一方面,从专利技术上,国内厂商通过购买、自主研发等方式,在器件结构、工艺、材料等领域已拥有关键技术,成为未来量产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从投资布局上,自2016年来,京东方、深天马、国显光电、信利光电等企业加速布局OLED面板生产线。据WitsView预测,2018年韩系面板厂的OLED产能占比将由2016年的95%下滑至76%,中国面板厂商在资金充沛的优势下,有望将产能占比由4%拉升至19%,产能扩张的空间巨大。

截至2016年,我国OLED面板产能不足全球产能的0.1%。但是,随着技术跟进以及资本助力的情况下,发展势头良好的OLED产业链中游企业有望加速切入全球超过150亿美元规模的OLED面板市场,最终将与OLED的旺盛需求形成供需共振,带来业绩的巨大弹性。

3)下游多元化应用需求是产业链中长期核心驱动力

除了智能手机外,OLED在电视、汽车和航天、可穿戴设备以及工业应用等方面依然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AMOLED的高对比度度、广色域、大视角的特点能够显著改善显示效果及用户观看体验,使屏幕更加轻薄卷曲,未来将成为平板、电脑、电视机的主流显示器;

OLED相比LCD能够满足汽车、航天电子的高性能、环境适应性要求。据IDTechEx预测,2015年至2025年间该领域OLED市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约40%;

AMOLED的高刷新率、低延迟时间和柔性屏幕能够降低用户眩晕感,是VR和可穿戴设备理想的显示选择。

1.3主题策略:重点关注OLED材料、设备、制造三类厂商

当前阶段,OLED产业主要出现两大边际变化:1)从供给端看,国产化积极推进,国外垄断的竞争格局有望被打破,最终表现为国内OLED产线扩张及产能释放,带来业绩弹性增长;2)从需求端看,产业链下游应用需求高速增长将进一步强化OLED市场供不应求局面,尤其是今年下半年苹果新品iPhone8大规模采用OLED屏幕有望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其他智能手机应用需求加速,国内厂商迎来产能扩张契机。

从OLED产业链现状来看:1)短期内,上游原材料、生产设备受益程度最高,其中材料中间体和显示模组设备是我国比较突出的领域;2)新投资产线运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中游面板制造产能将持续释放,根据IHS预测,到2020年,中国厂商的OLED面板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20%;3)多元化的下游终端应用是OLED产业中长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目前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为例,苹果新品的大规模应用需求有望带动全产业链快速扩张。

主题策略选股层面,具体从产业链来看重点关注以下投资机会:

主线一:材料端。OLED上游材料领域具备技术壁垒高、市场竞争较小、盈利水平高的特点。

主线二:设备端。OLED产线投资加快,有望率先加大设备采购需求。前中段设备目前仍被日韩垄断,后段模组设备有望国产3C自动化企业的突破口,核心设备包括绑定、贴合、检测等。

主线三:制造端。今年5月,国内首条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开始投产,到2020年,国内投资的AMOLED产线将全线量产,未来国内面板龙头将与OLED的旺盛需求形成供需共振,最终带来业绩的巨大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