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宏观长春
发布宏观研究报告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宏观长春

直指内心,遇合尽兴​——一个年轻宏观分析师的故事

宏观长春  · 公众号  ·  · 2021-05-30 22:47

正文


2020年12月,我被黄燕铭所长任命为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在32岁的年纪出任券商宏观首席,虽然算不上市场最年轻的,但也实属少见。


宏观分析师在我眼里,其实有点像中世纪的吟游诗人,他们到处游荡,收集传说,凭借智慧和口才四处传述,或成逸闻或成经典。我叫董琦,今天请允许我用几分钟时间,真诚地向各位朋友讲述一个年轻分析师的故事。

起点:“做人,做事,做学问”

我的博士学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在进入汉青前,我碰巧看了部电影叫《Margin Call》,里面有段经典对话,一位华尔街的投行老前辈对年轻的分析师说,“能在金融市场里赚钱的人无非三种,敢于争先、更加聪明或者善于欺骗”(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那时的我认真对号思考了一下,好像自己和这三点哪个都不沾边,乐于谦让、宁拙毋巧、坦诚真实,这怎么能在金融市场混出来,带着疑虑,我开始了在汉青的求学时光。而真正坚定我走入证券研究行业的起点,要回到2012年的冬天。


当时的我,参加了汉青研究院的讲座,这场讲座是黄燕铭老师关于《证券研究的基本思想和路径》的演讲,我除了对讲座内容感叹和对证券研究行业期待之余,并未与黄老师进行私下交流。但是,彼时的我已经确定了我的职业目标就是从事证券研究。因为我觉得研究工作不仅与我的特性契合,而且如果一份工作可以使我持续不断地学习,并能够在摸爬滚打中获得智慧,那将是极富吸引力的,而证券研究工作成为了我眼中的不二选择。

电影《margin call》的片段,华尔街赚钱三宝:“出手快、脑子好、会耍赖”

汉青的院训是“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也是时任院长梁晶老师对我们走出校园的嘱托:“在做学问之前,先学会做人与做事”。随着在汉青的学习和进入市场之后的工作,我越来越体会到这份嘱托的含义。现在我也依然觉得那部电影里的对白很有道理,但我更加确信,想在市场上走得长远走得宽广,做人做事是首位的。这也是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我面对研究,面对客户的起点。

蓄力:“一辆老旧的凯美瑞”

2014年,我前往芝加哥大学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虽然当时不在经济系,但我选修了很多经济系的课,感受到了众多芝大教授的魅力,那段时光里有一件事情,我至今难忘。我在公共政策学院的职业导师是芝加哥联储的Daniel Sullivan(芝加哥联储研究部的负责人,也是执行副主席之一)。Daniel指导了我在芝大的硕士论文,短暂的相处中,一件无关美联储无关经济学的事情,是他留给我最深的记忆。


那是201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在Daniel的课后准备去健身房锻炼,外面大雪纷飞,他正好下课开车回家,于是提议送我去体育馆,我欣然接受。但是,当我看到他开出来一辆老旧的凯美瑞时,心中满是疑惑:联储研究部的负责人难道开这么旧的车?我坐上车,车子开起来,里面比外面还冷。我环顾四周,Daniel看出了我的困惑就乐了,“这个车子开很久了,确实有些旧,反正可以开,而且开着的感觉很熟悉”,“手感熟悉总是好的”,我回了一句。后来,我总能想起坐在他车里的画面。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的全部是对经济和政策研究的追逐,对兼职授课的热情,完全没有对名头的享受和不切实际的浮夸,生活状态简单但却认真。对于Daniel而言,某种程度上早已是大众眼中的功成名就,衣食无忧,能够保有这样的状态,除了热情,我别无答案。我想这对于投资与研究也同样适用,甚至说成功的投资与研究,离不开这样的状态。

2015年,我在向Daniel Sullivan,James Sallee进行答辩汇报,论文关于系统重要性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影响

2015年我的人大同学都已顺利毕业,拍摄毕业照时我正在海外答辩,其中有很多同学都进入了二级市场,并且非常成功。还有很多汉青的学长在各个领域都已取得成就,他们是我不断学习的榜样

后来我从芝大回到人大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师承财政金融学院张杰老师。在人大的时间里,除了博导,还有很多帮助过我的老师,梁晶老师、刘守英老师、陶然老师、邱志刚老师等诸多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段时光对于我后续的职业与生活认知、知识储备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时间。2017年3月,当我再次来到国泰君安时,我开始了宏观组的实习工作。在学校蓄力的过程让我确定:追求纯粹,满怀热情,应该是我对待生活、对待工作不变的态度。

启程的疑惑:“人民日报竟然有了回应”

从业以来,最有趣的一件事,是我的第一篇正式专题报告——《社保征缴改革,经济影响几何》,竟是至今为止我在市场上反馈最热烈的报告。当时(2018年),市场对社保征缴改革可能带来的市场冲击,忧心忡忡。报告中,我从总量和行业两个角度对社保征缴改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报告发出后,电话、信息、路演、晨会轰炸般出现,随后各家友商也分分投入到测算和分析之中。当时的我在想,难道我的工作会一直在这种聚光灯下应接不暇吗?事后,我才知道年轻的我想多了。当年,在报告发出几天后,人民日报刊文《厘清社保缴费新规的三个误读》,开篇就是对我们报告的回应,我意识到话题热度已经从市场走向社会,于是我对这篇报告和事情的经历再度思考,有三个问题我依然在反复询问自己:


一是卖方宏观分析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从结果上来看,我受到关注的研究,都试图在揭示这样或那样的风险,是不是宏观研究就应该扮演投资“雷达”的角色,探测风险?我觉得目前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我个人是否定的。宏观研究要创造价值,仅仅辅助投资者规避风险是不够的。揭示主要矛盾,前瞻性的对分子、分母端判断提供支持,帮助投资者抓住,甚至创造出新的投资机会,是我眼中卖方宏观分析师的任务。


二是宏观研究中总量和行业的关系应该如何把握?在三年的宏观研究工作中,我的很多报告最终都落到了行业维度,特别是产业链的传导、产业链竞争力,依赖了大量投入产出表的测算。在研究过程中,我也产生过困惑,如何不陷入汪洋,如何不一叶障目,行业与总量的角色应该怎么把握?我想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回到黄老师对证券研究从总量进,从边际出的思想源头。宏观分析必然需要对经济运行有全面的了解,但是抓住投资机会往往是从边际着眼,这其中既包含总量的边际变化,也包含行业的增量信息。因此总量和行业的研究关系在宏观角度只是个形式,核心是如何从总量进,从边际出。


三是宏观研究到底怎么落地?反思早期研究,我的很多报告与投资关联度都有些远,即便现在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出现。在总量波动收敛、趋势下行的背景中,自下而上的逻辑基本占据了主导,也不乏很多声音提到总量研究日渐式微,甚至无用。回顾近年市场上的宏观研究,我也明显感受到一些研究开始更加注重宏观与大类资产配置的联动(策略化),一些研究专注于海外政治经济与海外资产的扰动(外向化),还有一些宏观研究试图运用新的技术与指标,建立完整的量化体系和模型(数量化)。无论哪个维度,都在试图让宏观与投资不断贴近。而我想努力达到的宏观研究目标是进一步下潜。以结构化的视角和理论拆分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也就是说,尽量去构筑一个带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研究。除了传统宏观在趋势、斜率、拐点上的研究外,“看得细”是我们的追求。

未知的终局:“凯恩斯的投资业绩惊人”

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凯恩斯及其学派,但其实凯恩斯鲜为人知的一面是一名伟大的投资家,或者说是一名优秀的战术资产管理家。他的投资期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和美国大萧条,如此波动的市场中,他因为卓越的交易能力和宏观视野两度获得财富,虽然中间因为狂妄自大出现过亏损,但他总能走出低谷东山再起。最终在1946年病逝时,他所管理的一只组合在十七年的平均收益达到13%,远高于英国市场-0.1%的回报。

资料来源:“J. M. Keynes's Investment Performance: A Note”,Jess H. Chua and Richard S. Woodward,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38, No. 1 (Mar., 1983), pp. 232-235.

凯恩斯在《通论》的第十二章中提到过,他眼中的投资回报来源于两部分:一是源自实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预测资产的未来收益,二是投机——预测市场心理活动。早期他押注货币和大宗商品,起初收益颇丰,但大萧条阶段承担了巨大损失,后期的投资他开始转向选定公司管理水平。与此同时,他的投资也逐渐从根据商业周期推断投资收益,转向对“动物本能”角度的研究。


从凯恩斯的投资历程,可以看出两点变化。一是他经历了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理念转变,二是对“动物精神”,也就是民众心理情绪因素的关注提升。我们都认可在投资中,长期预期状态往往是稳定的,但是凯恩斯只不过是提示我们,影响未来决策的不可能单纯取决于精确计算的数学期望,人们积极行动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乐观情绪。如果说凯恩斯作为宏观大师,在投资中都经历了这样的转变,那么我想我们的宏观研究也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新的研究出路。


“投资也好,研究也罢,都要直指内心”,这是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工作的三年中,黄老师经常跟我讲的一句话,与凯恩斯在《通论》中的一章思想,多少有些相近。我想我们的宏观研究,除了冰冷的数字和严谨的模型之外,也需要思考更多的视角来映射出这些思想。对于宏观分析而言,年轻也许是一种劣势,但也有相对优势,我会和团队的每一个年轻人努力向着设定的目标前进,尽量看得长看得细,进一步下潜到中微观,以结构化的视角推进研究,把新兴行业分析带入到传统宏观领域。

三年前的团队合影,各位前辈和朋友都已走向下一站,衷心感谢每一位前辈给予过的指导,特别是团队的老领导花长春博士

感谢一路走来,我的家人、师长与好友、我的同事与客户,是他们让我拥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见面。也感谢国君宏观组曾经一同拼搏过的前辈和朋友,各位前辈都已前往下一站发光发热,个中感谢的话,我想留待日后慢慢向市场诉说。


开篇的时候,我提到宏观分析师好像中世纪的吟游诗人。这些吟游诗人的结局,要么最终被大众传颂,受邀到古堡宫殿高唱一曲,要么流落街头拉着提琴,走走停停,归于宁静,但是无论在哪,这群诗人口中所吟唱的故事永远没有停歇。我想无论终局在哪,我都将踏实做好研究,用心服务每一位投资者。希望若干年后,我依然还是好奇的证券投资学徒,合格的卖方研究员,虔诚的市场朝圣者。


最后,通过这篇自我介绍,我只希望大家能了解到,直指内心,遇合尽兴,我是这样一个年轻的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