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汇报了居民风险偏好与再分配需求的基础回归结果,并且与第一列相比,第二列加入了个体的经济地位,第三——第五列则对根据个体的经济和财富状况划分为不同的子样本进行回归(其他的回归结果见网上附录)。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回归中个体风险厌恶与再分配需求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另外,我们也就收入与风险偏好、向上流动期望与再分配偏好、以及个人对经济成功运气因素的作用程度分别进行了讨论,得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结论。
最后,作者还利用居民主观风险厌恶程度、使用WLS回归、使用1999-2010年个人平均收入以减轻收入的暂时性波动的影响以及针对采用其多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基础回归结论的基本一致。
表1 居民风险厌恶程度与再分配需求的基础回归结果
正如前文所述,许多学者采用了间接的替代指标来衡量个体的风险厌恶程度,例如自我雇佣、失业经历、离婚以及金融风险参与度等。为了对比分析,本文利用调查数据也构建了这些间接指标,其中,金融风险参与度采用个人金融财产持有额占全部财产总额的比重。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居民风险厌恶程度间接衡量指标与再分配需求的基础回归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虽然风险厌恶的替代指标大部分均显著影响了个体的再分配需求,但是这些替代指标与风险厌恶程度之间在统计上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些替代指标通过居民风险厌恶程度之外其他途径影响了居民的再分配需求,例如,自我雇佣的居民可能是因为更喜欢依赖自主决定而偏好更低的再分配需求;而有过失业或其他不幸经历的居民可能是由于预期未来发生不幸经历的可能性更高而偏好更多的再分配需求。
最后,我们还对性别、年龄和不同职业等级所呈现出来的再分配需求差异进行研究,探索是否与其风险偏好的变动有关。对比是否加入风险厌恶变量,性别、年龄和职业等级等变量的回归结果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并且在模型(5)和模型(6)中采用IV估计的方法,所得结论也是一致的。这也说明风险偏好对年龄等变量影响再分配需求的程度,具有一定调节器作用。
表3 风险厌恶作为其他再分配需求影响因素的调节器作用回归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