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生大学
一群以自我升级为乐的人构成的社群,这里的人尊重知识,持有耐心、主动学习,以持续共同进步为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舰大官人  ·  盘久必跌。慎重啊! -20241226211631 ·  昨天  
媒哥媒体招聘  ·  哇唧唧哇招聘! ·  3 天前  
中产先生  ·  经济体感和温差 ·  4 天前  
作家张萌  ·  人生好坏,都藏在你每次的选择里 ·  4 天前  
作家张萌  ·  人生好坏,都藏在你每次的选择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生大学

薛之谦人设崩塌, 反转年代我们能反思什么?

新生大学  · 公众号  ·  · 2017-09-25 08:00

正文

    
  阅读时间
  4 分钟


“离婚、流产、脑瘤、复合、车祸、诈骗”


一个优秀的编剧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几个关键词,加工成一部流水线上的狗血剧,然而它却可能是发生在现实里的故事。

 

当网红李雨桐爆出薛之谦诸多狗血史时,有人相信、有人怀疑、有人谩骂、也有人等待着事情的真相,最关键的是,薛之谦这个代表着一种正面人设的名字,背后的幽默、善良、努力等标签正在受到质疑,甚至连“老奶奶事件“都被质疑是一场作秀。


然而,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地结束,9月21日,薛之谦再次做出回应,剧情再一次反转,围观者不胜唏嘘…


回顾跌宕起伏的剧情,似乎网友们比当事人更辛苦。


当该网红刚开始揭露薛之谦的“虚假”人设时,人们并不买账,并且此时刚好处于薛之谦与腾讯公关有矛盾时,所以,人们仍然相信薛的人设,对该网红报以讽刺和谩骂的态度。


“你想红想疯了吧。”


“腾讯开始动手了?花了多少钱?”


而当合同、知情人曝光照片以及最近薛本人删除微博的行为相互结合后,舆论走向急转直下。


“莫非真的是个戏精吧?”


“坐等实锤。”这些声音又多了起来。


当薛之谦正面回应时,剧情又一次急转直下,新的事件矛盾再一次诞生。



矛盾产生话题,话题产生争论,争论制造矛盾,这就是事件热度始终维持的一个常见逻辑,而最有看点的矛盾不过于人设崩塌重建又崩塌,让好事儿的围观者情绪也跌宕起伏。


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明星的八卦琐事占据着公众大比例的关注度,一个好的人设往往能带来一大批作品以外的追随者。


所以我们看到,薛之谦在歌曲作品并不是非常出色的情况下,在综艺节目以及各种场合里用人品吸粉无数,再早一年两年,关于“薛之谦你怎么还不红”的声音不绝如缕。


而塑造人设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如果这种人设不是基于自己本真的性格之上,而是以表演的形式不断添加符合公众人设预期的剧情,来维持这一人设。


人设崩塌后所承担的风险就会越来越高,最近连薛之谦帮助老人这件人设的“点睛之笔”,也被曝光质疑为炒作,一旦坐实,前后人设对比造成的冲击力实在过于巨大。


但为什么没有人在人设成型的各个阶段去质疑呢?质疑常在,但舆论并不会给予它发散的土壤,开放的舆论场始终存在着一种以多数声音代替事实、成为判断真相的认知矛盾。


不明所以的中立者,看到了一边倒的舆论风向,就会不自觉地希望加入这种舆论。


勒庞的《乌合之众》将它看做在群体话语体系里,通过集体认同寻找归属感与安全感的自然心理,虽然我们总能看到一部分人保持中立观察着事件的进展,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面倒的声音占据着主流。

 

从新奇到习以为常,观众已经见惯了“好男人”人设的一次次崩塌,并且渐渐感到疲惫。


有人说,娱乐圈就是这样,每个明星都必须靠人设吃饭,没有必要太在意,只需要看一个热闹就好了,笔者倒是觉得,透过娱乐圈的种种人设风波,我们可以推此及彼,去思考方方面面的舆论问题与个体的判断能力问题。


为什么中立者总是倾向于相信舆论场上压倒性的声音、而不是自己去判断呢?


除了上文讲到的可以让围观者找到个体在群体里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之外,组织行为学认为,个体前后的认知的协调感也很重要,事件与评论者给围观者的认知印象,很大程度决定了后续认知的走向。



人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笃信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时候,突然有人告诉你做错了,你自己也发现你错了,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我错了”,而是“不可能吧?怎么回呢?是不是搞错了?”


即便此时理智已经判断出了事情的真相,我们的大脑为了避免前后认知矛盾带来的不适感,仍然会给予你一个自我保护的信号去第一时间否认。


而反过来,拒绝承认错误,坚持自己本来的立场就会享受到认知惯性的快感,这种快感与事情真相本身无关。


是第一时间的舆论引导我们做出了判断,认知协调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知,阻碍了我们割裂每一部分事情单独判断事情的真相。


在繁杂的社交资讯平台上,我们没有办法去判断一个人设的真实客观性,因为舆论往往与复杂的公关、资本、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严重绑定,公众所倾听到的声音与看到的形象往往包裹着精妙的设计,从而被一种特定的人设代入,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


截至9月21日,舆论走向已经两上两下走出了一个S形,下一次,你又该相信谁的“证据”?。


想象一下,把薛之谦的名字换作你自己,你周围的朋友、家人、亲人会不会相信,结论就是你在他们心中的人格与形象设定所导致的初步判断。


当然,笔者绝不是说薛之谦、林心如一定是好与坏,而是希望通过这些事情告诉一些中立看客们:


当事情的预期发展方向总是与多数人的情绪流向相同时,我们需要时刻秉持着客观的态度,以逻辑为基础、以事实线索去思考、整理,最后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


这样,无论接下来事件的发展如何,你都会对薛之谦这个明星有一个自己的判断和认识,而不是让舆论代替你选择真相。


即便你的声音一时被淹没在情绪的洪流中,无法对抗多数人暂时的强大立场,这种判断能力也将伴你一生,成为你判断任何事与任何人的、自有的一套成型的方法论。


比起与大部分人无关痛痒的真相来说,这才是我们在娱乐至死年代,受尽了人设真真假假的反转折磨后,应该去思考与学习的东西。



作者简介


李枫,自媒体从业者、视频作者、娱乐公关、直播公关、媒体营销从业者,业余爱好写作,对炒作、危机公关、形象公关等内容十分熟悉,喜欢对社会热点用中性的角度提供能帮助人反思自我的方法论,或提供读者可以争论思考的观点。


题图:沫沫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新生订阅号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