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路高歌猛进的我国矿业开始陷入困境,并且至今难见起色。那么,到底应当怎么研判当前的矿业形势?导致矿业形势不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近几年来,全球矿产品需求动能持续减弱,全球矿业形势呈现的下行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矿产品市场供过于求态势凸显,资本市场出现困难,矿业投资呈削弱、下降趋势,资源价格剧烈振荡,大宗商品及主要矿产品价格呈现高位下跌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采矿业利润率从2014年的9.67%下降到2016年的3.68%,位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业最后一名。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4年的14681亿元下降到2016年的10320亿元,下降29.71%。
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总体状况仍未呈现明显好转的趋势。
影响矿业形势下行的原因造成全球矿业形势下行的原因很多,专家们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学界曾根据统计数据总结出两个规律——其一,能源消费与国家经济发展呈现一种线性增长关系。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将一直呈上升趋势。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论是能源消费总量还是人均消费,这种关系都相当清晰。而人们期待的零增长,到目前还没有显现。当然,由于消费理念的不同以及由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差异,不同国家在相同发展阶段人均能源的耗费量差异很大,但在完成工业化之后,能源消费速率呈下降趋势却是一个基本规律。
其二,与能源消费规律不同,西方学者曾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特别是固体矿产资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一个S型的曲线关系,即“S形模式”。该模式认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与人均矿产资源,特别是人均金属消费量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即:随着经济发展,矿产资源消费呈快速增长态势,至工业化发展中期,矿产资源消费达到峰值,之后逐渐开始呈下降趋势。工业化基本完成的时候,经济结构就会发生重大改变,矿产资源的消费量就会降到很低。“S”形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矿产资源消费呈现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减速增长到零增长或负增长的“S”形演化轨迹。
矿产资源消费“S”形规律揭示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能源与矿产资源消费的演变趋势。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大都要呈现出“农业—轻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高加工度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轨迹。
中国经济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人均GDP已经接近12000美元,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财富积累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资
按照“S”形规律,我国矿产资源消费将整体进入增速减缓区。
20
世纪,发达国家涉及9亿人口集中完成工业化以及战后重建,使全球矿产资源消费增长经历了第一周期(1945~2000年)。长
目前,第二周期矿产资源需求仍处于缓慢上升阶段,预计在2020年左右进入平缓期。这一周期的持续时间,取决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速度、工业化能否持续进行,以及对矿产品的需求能否较快增长,但估计最终会在2030年前后结束。之后,随着印度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进入快速工业化过程,全球矿产资源需求将进入快速增长的第三周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徐铭辰教授曾根据矿产资源禀赋的不同,将各国分为资源短缺型、理想型以及资源富足型三种。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实证分析发现,受资源禀赋、工业化发展、矿产品贸易、环境保护、全球经济周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矿业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周期特征,而不同矿业发展周期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变化很大。
徐铭辰教授还发现,随着世界不同经济体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矿产资源需求的重心会发生转移:发达国家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继续减少;中国等工业化国家的需求增速会放缓。但如果金砖五国、东盟特别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如果能够率先摆脱当前经济不振的困境,经济增长较快,对矿产资源的刚性需求得到释放,那么矿产资源需求的重心就有可能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有可能以此带动全球矿业进入新一轮增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