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治图书
依托磨铁图书旗下优秀品牌“文治图书”,每日精选中外名家经典和国内新锐作家的优秀文学读本,与你共享优质阅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人类简史》人性的底层逻辑及其与文明发展的悖论 ·  昨天  
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  ·  《人类简史》人性的底层逻辑及其与文明发展的悖论 ·  昨天  
国家外汇管理局  ·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治图书

是枝裕和 | 不尽人意的是生命,坚持住的是生活

文治图书  · 公众号  ·  · 2018-04-07 21:47

正文

从《步履不停》到《比海更深》,是枝裕和好像在创作一组吴念真式的“这些人,那些事”,缓寻世间好物,以真诚款待生命。电影围绕良多和他的家庭记事,涉及到了暗黑的过去,戏剧的调包,也有温暖的治愈,与观者推心置腹,一如夏日的清风,大洋的暖流,归家的夜灯。


文章转载自 | MOViE木卫

文 | 邵嘚嘚


是枝裕和,是当代日本电影中最接近小津的作者导演,自不用多加介绍。韩良露曾在《宛如走路的速度》的推荐序中如此评价是枝裕和: “北野武和是枝裕和代表日本文化的两面,北野武探讨的是人生隐藏的残酷,是枝裕和则是生命共通的善意。” 此种善意在《比海更深》中,分秒可见。

《比海更深》是一部自传性很强的作品。2001年是枝裕和的父亲去世,在某个台风日子的第二天,他回到母亲家。导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经历着父亲去世这一事件的余震,而就在母亲家的时光,连空气都附着了过去记忆,熟悉而老旧的住宅,呼唤了他也打动了他,这部电影因运而生。

但是枝裕和的记忆,并非体现在良多身上,而是在真悟身上,曾经也作为棒球队的一员,也被父亲带着去买过彩票,也曾经面对家庭的纷争有着不符年龄的冷静。




阿部宽和是枝裕和合作过四部电影,饰演的都是一个叫“良多”的男人。《比海更深》的良多是一个废柴父亲、江郎才尽的作家,嗜赌成性又不思悔改;与妻子响子离婚后常常支付不起赡养费,一个月只有一天能与儿子真悟见面,却请不起更贵的游乐园、买不起更好的棒球手套运动鞋;发现妻子有了新男友,像个变态跟踪狂一样抓住过去不放;哭丧着脸,步步走错,身陷泥潭却笨拙地不知如何是好。

就算是这样的良多, 他本能的善意绕了个弯,还是回来了 ,他所有行为的结果都是错误的,但他的动机是善意的。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 没有人真正是恶的,只有不可调和的人物关系和错位的情感。

《比海更深》和《海街日记》是套拍的,于是有着相近的内核: 亲人逝世后生者的回望。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良多和儿子真悟、妻子响子的线,另一条是和母亲淑子、过世父亲的线,两条线索交汇于一场台风。

父亲,良多,真悟,可以说是同一人生不同阶段的折叠,纵使小时候不愿变成父亲那样,长大之后也就成了他 。这部影片在说记忆,对父亲的记忆,对儿子的记忆,对家的记忆。人生列车匆忙而过,这场风暴 (逝世与离婚) ,让良多停下来,不再一错再错。




台风在是枝裕和的记忆里,是有着乡愁意味的。他祖父母原来住在木造连栋长屋,那时候对抗台风,所有的窗户都需要用铁板覆盖起来,所以在是枝裕和的记忆里,铁锤敲打钉子的声音就是台风的声音。而祖父去世后,他们家就搬进了团地房,每次台风来,母亲站着可以透过窗户看见外面,总是会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样的情节,移植到了《比海更深》的母亲淑子身上。

淑子这一生,面对了两个像良多那样的男人。良多和他父亲,两人惊人的相似,嗜好赌博,却爱好写字 (写书) ,庸庸碌碌也没有住上商品房。淑子最了解这两人的脾性,始终是默默地支持他们。不管是面对像台风那样的挫折 (丧父或是离婚) ,家庭中分散的彼此,被这座名为母亲的孤独家宅保护着。她成为所有人的后援,去面对一个严酷而无法回头的未来。不尽人意的是生命,坚持住的是生活。五十年过后,也能放下离愁别绪,把这一生都清空。

淑子爱听邓丽君的歌,“比海更深”,这个名字取得很妙,是取自邓丽君在1987年发表的单曲《别离的预感》中的一句,从电影里悠悠传来,呢哝软语,情深意切,明显要比英译名 好。淑子说,她没有遇到过比海更深的爱情,因为可能她的情感就是比海更深:“不开花也不结果,我就把它当做你,每天为它浇水”,那滴水,即成海。



这是淑子的扮演者树木希林第二次和良多的扮演者阿部宽合作,在之前的《步履不停》中,他们也是饰演一对母子。有人质疑,是枝裕和的这部不过是八年前《步履不停》的自我重复,但其实是有差别的。这八年间, 是枝裕和和阿部宽都成为人父

在老太太的评价里,阿部先生是一个个子太高而长时间受煎熬的人。导演故意找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清濑市旭丘团地、一个空间狭小的公房为拍摄地。房子适合矮小的淑子,厨房、阳台、浴缸、卧室,老太太在其间穿梭自如,而良多总是东撞西碰,显得格格不入,这也是他和他所有亲人的关系。而只有当良多低下身子坐到榻榻米上,埋头挑掉父亲香炉里的燃渣,或者陪伴儿子回到公园的管道回到脐带,良多降低了姿态,融入身边的人,那比海更深的爱与絮语,才绵绵传来。


资料图取自网络


比较电影和小说,因为媒介的差异,各自都有利有弊。

在电影里,良多的人物的心境的变化是通过人物姿态与空间来表现的,这在文字小说是无法呈现的。

比如良多在母亲家里是遭受的空间上的局促,小说就缺了这一份的描述。但小说用了一个巧妙的方式—— 将这种局促转化为良多在钱上的捉襟见肘 ,这完成了小说和电影非常有趣的转换。不管对于电影小说还是小说改编电影,此类方式是高级的。

电影里没有办法反映出所有人的内心情感,极为克制的风格又使得影片的情感传达过于隐晦。影像是否能准确传达导演的意图,需要观影者的感受与之共振才能领会,那小说的特性就有了优势。不仅补足影像传递信息的稀薄性,还诱发出每一个读者专属自己的想象空间,小说里的 这个故事是可以发生在每一个读者的家庭。 如果说电影将观众置于客体,那小说就是将读者置于主体。

我们在电影里不知道,良多回头看到淑子在楼道阳台上挥手时有多触动,那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不断被自己依靠的母亲,也因为腿疼下不了楼,挥着的胳膊也变得很细,“死亡也在接近母亲”——小说里如此写道。还有很多细腻的情感在影片中无法捕捉到,但在小说中可以被细细品味。



如果说,电影是良多,粗线条地匆匆而过,猜不透妻子猜不透父亲;那小说,就是淑子那絮絮叨叨的家常体己话,儿子是那棵树,丈夫变身为蝴蝶, 人生不过如此单纯。

而赶巧的是,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3月30日也在院线上映了,从来没想过是枝裕和会挑战推理类型、商业化阵容,难道受到《比海更深》中良多侦探职业的启发?对于一个日常细腻反强情节的导演来说这注定是个挑战。


《第三度嫌疑人》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对戏



《比海更深》


是枝裕和温情代表作

《步履不停》姊妹篇

豆瓣年度日本电影原著小说

你有没有,比海更深地爱过一个人?

致没能实现当初梦想的大人们

内容简介

良多曾是一位专职作家,并在十五年前曾获得过某项文学奖,人生一度走向巅峰。但辉煌过后,良多陷入了创作危机,笔下再也无法写出优秀的作品。他长久以来的精神支撑是每月一次与儿子的见面,到最后却无力负担儿子的抚养费。倍感挫折和孤独的良多来到城郊探望母亲,而这夜台风突然杀到,同样前来的前妻和儿子只好被迫留宿,让久未聚首的一家人难得共度一宵。四分五裂的家庭关系是否会在这一夜发生转变?而良多又能否重新拾回家人的爱和关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