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亩三分地Warald
美国和加拿大留学申请、学习、就业、找工作、生活、移民等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新逻辑  ·  ​不打卡、没有KPI,为何全员还更拼命? ·  8 小时前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  ·  2025 PA课程 - 《数字化薪酬和绩效专家》 ·  2 天前  
HR成长社  ·  离职必签文件.xls ·  2 天前  
高绩效HR  ·  《2025员工调薪方案设计指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亩三分地Warald

湾区普通打工人,终于回国了!说说感受!

一亩三分地Warald  · 公众号  ·  · 2024-02-26 01:05

正文

作者@ADLBJ123
发布在一亩三分地

欢迎大家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到原帖与作者交流讨论哦!

写在前面

快3年没回国啦,经历了Master, NG找工作,以及在湾区工作接近1年半后 (非SDE),终于利用圣诞假期,请了近5周的PTO,回国有一个Long Break。

整体行程还是很丰富,在老家(应该算新一线城市了吧现在)呆了2周多,其余时间在上海,深圳转了几天,也去云南自驾了一大圈,主要分享一下所见所闻,以及和国内亲人,朋友交流之后的一些随想,有一些话题还挺有趣。

个人主观分享,不代表哪里更好,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

日常生活、娱乐

整体生活非常便利。出门只用带一个手机就完事,餐厅都是扫码点餐,微信、支付宝解决所有支付问题。

美团随便找一家理发店(买了优惠券50~100RMB) 都比湾区60多刀的水平高很多。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好,高铁、地铁、打车无缝衔接,在二、三线城市以上基本不用自己开车,公共交通就很便利了。

300RMB的全季酒店,订外卖是机器人送餐到房间门口,非常方便。

娱乐上就更不用说了,非常Fancy。甚至还有点小遗憾,第一周因为倒时差的关系,晚上7、8点就困得不行,没啥机会体验。

比较chill的话可以去足浴、采耳、按摩、泡温泉等等,美团上很多选择。

人多的话可以去剧本杀、轰趴、密室、打麻将、电影等等。晚上约个宵夜和酒吧,听个live house,美滋滋。总之玩法很多样,比湾区三俗有趣很多。

安全

这点应该没啥争议,无论是人生安全还是财产安全,国内真的非常好。第一天到家去吃宵夜停好车,我还下意识把我很重的书包拿下车,家里人很诧异,给我说直接放车上就行,应该是在湾区被搞的PTSD了,毕竟没有一片活着的后窗玻璃能够安全离开旧金山。

国内也不会出现偷快递,公寓储藏室被盗的情况,女生凌晨一个人在大街上遛弯完全没问题,回国才真正体验了citywalk的乐趣。

国内职场

接触了来自互联网、金融等各行各业的朋友,感触非常深。

TLDR就是要更加appreciate在湾区的工作,懂得知足。

国内职场真的太卷了,小到滴滴司机、理发店,大到直播行业,优秀的人太多,竞争非常激烈。除了外企,普通的打工人一年的假期非常少,5~10天的年假比较常见,而且还不敢一次休完。

重点聊一下互联网,和大厂的朋友都交流了一下,感觉很难回国选择互联网行业了,除了工资降很多,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和老板的关系,和同事的关系上中美互联网区别也很大。

我在的组算是culture 比较toxic的了,在听了腾讯、字节和华为等公司朋友们对于他们工作现状的分享后,我才知道我司那些所谓toxic的culture在国内都不算什么,小巫见大巫。

国内职场有更多的赛马机制,打压, PUA和精神内耗,当然身体上也会更累,好几个朋友刚毕业1、2年因为加班比较累,年度体检都长了结节,很多指标不正常。

人际关系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点,整体来讲国内还是人情社会,大家的边界感没有那么强,更e一点,有好有坏。

在老家的人际关系里面说话更讲究含蓄、委婉,举个简单的例子,当被问到工资多少时,在湾区可能就直接说一个大概的range,但在国内,普遍基调可能是往少的方向说。

还有酒桌文化,不少当年的同学进了体制内,劝酒真的有一套lol。

美国这边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直接一点,较少出现话中有话、官话的情况。

结婚、买房

在上海新天地一出地铁站,感觉进入了新世界,女生颜值真的太卷啦,后来和朋友交流才知道现在杭州可能才是国内女生颜值最卷的城市(直播带货),医美甚至比韩国还发达。

不少当年的同学都结婚或者扯证了,大部分都是回了老家进体制或者父母帮忙安排了工作。

在老家,普遍来说结婚的话男方家里得准备一套房或者至少出大头 (房价1.5~4w一平米),这可能也是前几年房价高涨的原因哈哈,俗称丈母娘经济带动起来的。

但一线城市越来越多年轻人更愿意租房,如果非刚需的花不想买房,毕竟国内租房价格相对美国来说更便宜,花大价钱买房基本会背2、30年房贷,工作还不能丢,生活质量会打折扣,房奴了属于。

生娃的目前身边还没有,感觉自己离那一步还很早,无法想象生娃之后的生活。

家庭

和家里人的交流除了分享一下在美国的工作生活和简单的关系含蓄之外,共同话题少了很多,甚至他们说的不少话题(拉家常)都不太听得懂。

也只能更多在经济上关心、体贴爸妈了,比如送个手机、ipad、包啥的。

父母养老以及身体还是不小的问题,尤其是他们那一辈年纪大了,身体上和心理上更多问题会出现,隔得太远,也不知道有啥实质性的帮助,可能子女在异国他乡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安慰。


总之这次回国一个多月,更坚定了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在美国继续老老实实工作的打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