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报告主要介绍了双胶纸的产业链分析、历史价格波动、供应与需求以及价格波动解读。报告指出,双胶纸是造纸业标志产品,处于纸浆下游、印刷及出版产业上游的位置。其产业链包括上游纸浆原料提供者、能源提供者,中游双胶纸的制造环节以及下游出版、印刷企业。双胶纸的价格波动主要由纸浆价格、产能和季节性需求变化等因素驱动。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双胶纸及其产业链介绍
双胶纸是非涂布文化纸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印刷书籍报刊等文化载体。现行的胶版纸国家标准为GB/T30130-2023,于2024年7月1日正式实施。双胶纸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纸浆原料、能源提供者,中游的造纸企业,以及下游的出版、印刷企业。
关键观点2: 双胶纸的生产过程和原料成本
双胶纸的生产过程包括制浆、造纸、干燥、压光等步骤,其中木浆成本占比最高,约占70%-75%。化工辅料的成本约5-10%,能源成本约占10%。
关键观点3: 双胶纸的供需平衡和价格波动
我国双胶纸的供需基本平衡,生产和需求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双胶纸的价格波动主要由纸浆价格、产能和季节性需求变化等因素驱动。此外,进出口对双胶纸的供需平衡和价格也有一定影响。
关键观点4: 值得关注的产业链企业
产业链中值得关注的企业主要有大型纸企及传媒公司,前者是双胶纸的制造主体,后者是国内的需求主体。此外,双胶纸相当部分的需求源自教育机构、政府行政部门等。
正文
作者 | 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发展部 魏鑫
研究助理 吴越
本报告完成时间 | 2025年02月07日
重要提示:
本报告观点和信息仅供符合证监会适当性管理规定的期货交易者参考。因本平台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若您并非符合规定的交易者,为控制交易风险,请勿点击查看或使用本报告任何信息。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一、双胶纸及其产业链
(一) 什么是双胶纸
纸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按实际用途划分,可分为包装用纸、文化用纸、生活用纸、特种纸等等。文化用纸一般指用于印刷书籍报刊等文化载体,或用于书写复印等用途的纸张,其中按照制作工艺中是否涂布,可以分为涂布文化纸与非涂布文化纸,此外还有新闻纸等报刊用纸。双胶纸是非涂布文化纸的一部分,而铜版纸则是最为主要的涂布文化纸。
双胶纸(双面胶版纸)是胶版纸的一种,胶版纸在制作时先制作纸张,再表面施胶,而双面均施胶的即为“双面胶版纸”。类似地,单面涂布的铜版纸简称为单铜纸,双面涂布的为双铜纸。双胶纸多见于彩色印刷品,各类教材、杂志、彩页、画册、宣传单等均有所应用。
现行的胶版纸国家标准为GB/T30130-2023,于2024年7月1日正式实施。相较于此前实施的旧国标,现行国标将“厚度允许偏差”改为“厚度偏差”,将“厚度横幅差”改为“横幅厚度差”;将“亮度”改为“D65亮度”,并考虑保护视力,新增了中小学生用纸D65亮度的技术要求等等。
双胶纸可以按照其尺寸、克重、压光等级、白度等特征分类。以大小来看,常见的尺寸可以分为正度(787mm*1092mm)和大度尺寸(889mm*1194mm),前者为国内常用标准,切出的16开尺寸为B4规格(185*260mm);后者为国际标准,切出的16开尺寸为A4规格(210*285mm)。而不同克重的双胶纸用途也有所不同,一般克重越大的纸张越硬,强度越高,常见的双胶纸为50gsm至120gsm(克/平方米)。
(二) 双胶纸的生产过程
双胶纸的特性源于其施加了胶料,从其生产过程来看,前段接近大多数的纸品生产过程:制浆(或配浆)、通过造纸机造纸、干燥、压光;而在其生产的后端,则需要添加胶料,并继续干燥、压光以提升纸张强度、平滑度等等。
双胶纸的成本中木浆成本占比最高,约70%-75%,通常生产1吨双胶纸,需要0.52吨阔叶浆、0.16吨针叶浆以及0.12吨化机浆。化工辅料的成本约5-10%,一般包括了胶料、色料及其他化学助剂。能源成本约占10%,1吨纸耗煤约为0.5吨,耗电约500度,耗蒸汽约为1.5吨。制浆及造纸的干燥过程中需要大量能量,煤炭通常用于产生蒸汽制浆,以及自备电厂的发电;热力通常用于干燥、压光等环节;电力则用于设备运行等等。
(三) 双胶纸的产业链
作为造纸业标志产品的一部分,双胶纸处于纸浆下游、印刷及出版产业上游的位置,生产技术较为成熟,同时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其上游原料主要是木浆及化机浆。另一方面,重要的上游能源品为动力煤,同时对于未自备电厂的产能,电力也是其重要的上游组成。
从双胶纸产销过程来看,产业链的参与者主要有:上游纸浆原料的提供者,如国内外制浆企业、设备制造商等,以及能源的提供者,如煤炭企业、电厂等;双胶纸的制造环节对应国内的造纸业;下游主要是出版、印刷企业。其中,高质量漂白木浆、煤炭等具有稀缺性,其价格往往由生产商或政策决定;而下游出版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相对而言造纸业向上下游议价能力有限。近年来受环保等诸多条件约束,具有“林浆纸一体化”能力的企业具备成本优势,双胶纸产能逐步向头部集中。
双胶纸的原料成本中,纸浆占据最为重要的部分,因此其主要产能分布在进口纸浆较为方便的山东、广东、江苏等区域。
2023、2024年,国内双胶纸产能明显扩张,由2022年的1412万吨/年扩张至1652万吨/年。但2024年实际产量不及2023年,产能利用率较低。而进口方面,2023、2024年我国进口双胶纸均不足20万吨,对国内供给影响有限。
从国内来看,双胶纸的需求中有40%左右源于教材、教辅资料,60%为其他需求。由于教材的必需特性,双胶纸的国内需求规模较为稳定;同时下游图书出版发行行业也有较高的准入要求,地方性出版集团的优势明显。国内需求的波动主要源于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纸质刊物受电子媒体冲击影响而总量有所缩减,另一方面教材数量受在校学生的人数影响。
(四) 产业链中的企业
产业链中值得关注的企业主要有大型纸企及传媒公司,前者是双胶纸的制造主体,而后者是国内的需求主体;此外,双胶纸相当部分的需求源自教育机构、政府行政部门等,这部分需求受价格影响较小,而主要取决于使用人数与重大事件驱动。
国内头部纸企如晨鸣、太阳等产品种类较多,同时也积极扩张双胶纸产能;以发展趋势来看,当前双胶纸集中度尚不如铜版纸,后续将进一步集中至头部企业。
下游企业居前的有山东出版、凤凰传媒、中南传媒、南方传媒、新华文轩、浙版传媒、中文传媒、中原传媒、皖新传媒等。从名称不难看出,各出版媒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行业门槛较高,其纸质产品覆盖范围也较为稳定。
二、双胶纸的历史价格波动
双胶纸的价格与纸浆价格存在一定相关性,纸浆成本是其重要支撑;然而成品纸的价格调整通常滞后于纸浆价格变化,因此在短期基本面的视角上,双胶纸的价格有着两大驱动:一方面受纸浆价格变化带来的成本变动,另一方面需要考虑纸企的利润及当期决策。
2020年9月-12月,因为纸浆价格迅速上行,双胶纸价格调涨,纸企当期利润有所恢复;但年末下游需求不旺,双胶纸于2021年初价格回落,彼时纸浆价格仍处于上行阶段,纸企利润重新压缩,直至2021Q2纸浆价格迅速回落,当期利润有所好转。
2021Q3至2022年底双胶纸价格重新调增,与纸浆价格上行时间一致。除3月、9月的季节性开工回升外,双胶纸的开工基本落后于当期利润的变化,呈现反向变动。
而考虑到阔叶浆在双胶纸成本中较大的比重,部分利润空间源于阔叶浆的价格下行,如2024年阔叶浆价格下行明显,即使成品纸价格调降,双胶纸仍有利润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2023年以来新增双胶纸产能释放明显,进而带来了开工率的下行。
由于双胶纸的40%左右为教材、教辅等,因此从季节性来看,开学季的3月、9月通常价格上行,此时下游需求旺盛;而在年底至次年年初需求放缓,价格回落,暑期淡季价格多持稳或下行。
三、双胶纸的供应与需求
(一) 双胶纸的供需平衡
我国双胶纸的生产和需求基本平衡,在2023年之前,产量稳定在850万吨左右,而在2023年之后,供给侧有产能释放,需求侧有疫情后的恢复,供需均有100余万吨左右的提升。2024年,全国双胶纸产量947.8万吨,消费量为903万吨,进口19.8万吨,出口96.8万吨。年末库存天数呈现下降趋势。
总的来说,我国双胶纸产业处于国内供需平衡略有充裕,进出口作少量调节的状态。
(二) 双胶纸的供应长期趋势和季节属性
我国双胶纸的供应长期来看比较稳定,不过在疫情期间出现了微幅下行,同时在疫情后需求走强叠加产能兑现又出现了明显增长,2022年前供应中枢在850万吨,2023年后约在970万吨。
我国双胶纸的供应主要受三个方面影响,一是产能,二是季节,三是基于利润变化带来的产能利用率波动
。前者影响双胶纸生产能力的上限,而后两者决定了开工情况,且由于产能具备一定弹性,因此在短期显得更为重要。
从产能本身来看,双胶纸产能有长期上行趋势,尤其在2021年。
双胶纸的产能利用率有长期的下滑趋势,尽管2023年有所提升,但到2024年,产能利用率再度创下10年新低,仅为57%左右。双胶纸产能利用率的下行,本质上反映了造纸行业产能提升速度快于需求增长速度,当需求无法支撑,生产端出现亏损时,只能够通过调节产能利用率进行应对。
双胶纸的供应端的季节性主要受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放假停工的影响,导致春节当月产量稍低。
(三) 双胶纸的需求驱动因素
双胶纸的下游需求主要面向图书出版,同时少部分用于包装印刷和办公用品行业。教材教辅出版等占总需求的41%左右,其余需求为社会化的图书、彩页和本册等。
在多数分析中,市场关注在校学生人数以及“双减”政策对于教辅教材需求的影响。总的来看,学生数量变化较小,政策影响对需求的冲击更大。
相比教辅教材,社会化需求的弹性稍大。
同供给类似,双胶纸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基于假期、开学的季节性,主要因为教材教辅、薄本等的印刷、使用集中在开学前或开学期间,放假后市场需求稍淡。这也基本匹配了供应的季节性。
(四) 双胶纸的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