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评论
积极、稳健、有见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HINADAILY  ·  港珠澳大桥2024年客流车流双双创新高 ·  昨天  
CHINADAILY  ·  在你的家乡,“年味”代表都有啥? ·  2 天前  
馒头说  ·  2024年:一切都会过去,一切不会被忘记 ·  6 天前  
CHINADAILY  ·  羽绒、羊毛加蚕丝,零下10度一条足矣!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评论

规范研学游,清华北大不是谁的揽客招牌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5-01-03 17:50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北京市文旅局公布的《北京市旅行社组织或承办未成年人研学旅游服务规范(3.0版)》,强调研学旅行应实事求是,严禁打着名校旗号收客。同时指出,研学旅行关键在于“游有所研”“旅有所学”,有关各方应共同努力提高研学旅行的品质和效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严禁借名校旗号进行研学旅行

北京市文旅局新规要求,旅行社严禁打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旗号收客,这是对学生和家长权益的保护,也是对清华北大等名校声誉的维护。

关键观点2: 研学旅行应实事求是

研学旅行应根据实际情况提炼主题,而不是揣摩家长和学生心理,投其所好,甚至弄虚作假。明明“浅尝辄止”,或者不得其门而入,却张口清华闭口北大,这是欺诈行为。

关键观点3: 《规范》对研学旅行的要求和建议

《规范》要求旅行社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有针对性设计开发研学旅游课程,并建议从“高校为中小学校提供的正规团队”办理预约。同时明确禁止用夸大、模糊、偷换概念等方式虚假宣传揽客组团。

关键观点4: 提高研学旅行的品质和效果

有关各方应共同努力提高研学旅行的品质和效果,让每一次研学旅行都名实相符,让每一次出行都收获满满,这才是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社会教育。


正文

研学旅行,关键是要“游有所研”“旅有所学”。

资料图:清华大学一角。图/清华大学官网

 | 胡栖安

据新京报报道,近日,北京市文旅局公布《北京市旅行社组织或承办未成年人研学旅游服务规范(3.0版)》,其中提出,严禁打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旗号收客。


近年来,研学旅行炙手可热,研学市场红红火火。不光各大平台纷纷上新“研学游”套餐,不少学校也卷入其中,帮着机构动员学生“拉人头”。这中间,不少机构借“研学游”幌子,高调标榜“游览清华北大校园”“清北学霸随队”,实则不少连清北的大门都进不去,甚至还出现“游而不学”等问题,让家长和学生感觉货不对板。


本来,到清华北大研学一番,感受一下百年名校、最高学府的氛围,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次难得的体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清北”当成一块招徕生意的百搭调色板。一味“挂羊头卖狗肉”,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构成消费欺诈,也会影响清华北大的声誉。


研学旅行应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提炼主题,而不是揣摩家长和学生心理,投其所好,甚至弄虚作假。明明“浅尝辄止”,或者干脆就是不得其门而入,却张口清华闭口北大,这就是赤裸裸的欺诈。


事实上,近年来,因为攀扯清华北大等名校,进而引发消费纠纷的事情并不鲜见。2024年10月,深圳罗湖区法院发布一起旅游合同纠纷案,事由就是消费者参加某旅游公司组织的清华北大游学营,结果在实际行程中并无清北游学点,后法院认定旅游公司行为构成消费欺诈。


在2024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上,中消协发布的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排在第四位的便是“研学游”“低价游”欺骗诱导暗藏陷阱引发的相关投诉。


此外,在并没有得到授权的情况下,随意用清华北大来做背书,形同“拉大旗扯虎皮”,也涉嫌侵犯名校名誉,并不合法。此次北京版《规范》明确要求,禁用清华北大旗号收客,并建议从“高校为中小学校提供的正规团队”办理预约,可谓堵疏并举,值得期待。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学旅行顺应了文旅发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青少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增广见闻"。但也应注意,即便是有着正当的目的,也不能泥沙俱下,流于形式。


名校固然是重要的目的地,但不是唯一的目的地,更不是制造教育焦虑的噱头。没有必要只盯着几所知名高校,完全可以打开视野,把活动做得更扎实、更具沉浸感。比如,可以与有意愿的高校深度合作,开拓更符合青少年接受心理的线路和项目等。


此前有网友爆料,在英国伦敦看到的研学团,半个月的价格高达约6万元,但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却只是坐在路边或草坪上玩手机游戏、刷视频。像这样的“研学游”,除了收割家长钱包,所“研”者何?所“学”者何?


此番《规范》同时明确,“旅行社应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有针对性设计开发研学旅游课程”“严禁用夸大、模糊、偷换概念、语焉不详等方式虚假宣传揽客组团”,均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击中的都是当下研学旅行的一些痛点。而这也有待于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提高研学旅行的品质和效果。


说到底,研学旅行,关键是要“游有所研”“旅有所学”。与其拿着清华北大做幌子,还不如认认真真做点事,让每一次研学旅行都名实相符,让每一次出行都收获满满,这才是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社会教育。


撰稿 / 胡栖安(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李立军


推荐阅读:
以周杰伦歌曲命名新蜘蛛,年轻学人带来活泼学术气象 | 新京报快评
“堕胎会斩断男方祖宗血脉”,一股腐朽气息扑面而来 | 新京报快评
元旦没调休,让假期有了更多获得感 | 新京报社论
行李直达座位,游客甩手坐高铁有多“香” | 新京报快评
给农机打柴油被罚3万元,“退钱”才是法治最优解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