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底,多数经济学家和分析师倾向于认为,
2017
年股票投资将会大热,虽然也有人担忧预期太一致,
A
股市场的回暖几乎必然成为大概率事件。可以想见,新增
A
股账户的数量很可能再次回到高峰。
这可是未来一两年的大生意!
数据说话,
2015
年市场大起大落,中证登统计的一码通账户净增加了
2600
万个,大家知道,一码通账户是每位投资者关联各券商账户的“底层账户”,由于当年施行的一人多户最多可达
20
个,新增券商账户的潜力,大大超过
1
亿个。而
2016
年市场历经波动,至
10
月也已经新增了约
2000
万个一码通账户(等于新增投资者数),
10
月开始施行“一人三户”政策。
加上存量投资者的新开账户,
今后两年几乎仍然可能新增2000万左右券商账户—那可是一个巨大的生意—想想部分券商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你就懂了。
可是,这个生意能不能做回本,最终要看用户是不是能在自己的交易平台上带来更多的交易资金、资产,不管都炒股还是购买理财产品,客户愿意在自己平台上投入才是王道。
于是,很多券商和互联网公司,都在吸引用户交易这件事上,大大开足了马力!各种概念、智能工具、社区达人、层出不穷。
然而,最近在一些股民投诉平台上,绝大多数投诉缺失源于一些线上基础服务缺失,比如,用户新股中签之后,股票软件并没有及时通知,导致申购失败。还有一些营业部佣金计算和线上软件发生差异。
调研和使用过上百个股票
/
金融交易客户端后真是感觉,用户使用股票
APP
,最普遍的需求,最关键的体验是什么?可能整个行业里没太多人想清楚。就简单说几个关键痛点吧:
第一,
首屏为什么都是各种广告?用户每天打开
APP
,是为了看这些花里胡哨的?比如这样:
熟悉用户体验设计的人都明白,就关键功能而言,用户使用路径越短越好,屏幕上半部分实际上是视觉焦点区域。由于证券交易服务涉及功能较多,投资者风格和持仓周期不同,使用路径往往有较大差异,这种情况下,首页的交互效率就非常重要。
比如这样,查看个股、自选、交易流程、策略,都能清晰展示,并且!完全没有用户并不优先需要的广告!
第二,
选股工具真的足够简单,足够能让人信任吗?需要有真实数据!
投资者当然需要选股工具,问题是正常的认知过程是,他们首先要理解这些工具的运转机制。
许多
APP
刻意突出某些新奇功能,但没有数据支撑,只是用概念吸引用户,难以持久。或者是概念和数据的关联性并不清晰,有的还可能已经涉及到不适当的投资咨询服务。
更好的方式是这样:
用户会感觉比较友好、清晰、实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用户能看到不同类型的策略,并且明确告知数据表现和策略逻辑。
第三,行情报价
&
下单到底有多快?
交易的关键体验就是报价和下单,券商需要为了每一个
0.01
秒而倍加努力。如果能够提速
10
倍,那真的是令人羡慕。
说实话,交易所给各家券商的报价和交易接口是一样的,但是,如何应对不断提升的用户量,进行技术投入,集中力量在行情和下单速度上有突破,需要艰辛的努力。每每提升一毫秒,背后可能就是成倍的技术时间投入。要有这份贴心,恐怕少不了决心。
第四,市场波动时,用户需要稳定的收益,怎么办?
还是以我看好的产品为例,它首先提供了七日年化收益高达
3.8%
左右的活期产品灵活宝
1
号,还可以作为支付工具,预约购买更高收益的定期理财产品,而且这些产品背靠中国最大的综合金融集团;
提供了专业的基金投顾服务,旨在适合的行情推荐适合的基金,注意,是“合适”,而不是“庞杂”。我们可以看看这种简约的推荐:
还是用数据说话,做好这四点之后,这款
APP
也真的获得了用户的认同,根据易观千帆发布的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