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场库
专注于分享国内外精选短片,用最直观的方式让你大开眼界。V电影,一本高品质的影像杂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日报  ·  哪吒登顶!长津湖送祝福 ·  昨天  
现代快报  ·  破100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场库

这次,BBC替你找到了长胖的元凶!看完难以相信……

场库  · 公众号  · 电影  · 2019-10-17 21:05

正文

这 是 场 库 的 第 2251 部 每 日 一 片

今年的天气冷得猝不及防,仿佛一夜入秋。
回想夏天之前信誓旦旦立下的“不减十斤不XX”的Flag,现在只剩下羞愧和后悔……
下面这个 “被甜甜圈支配”的程序员 ,根本就是我本人的真实写照嘛 ↓

原本专心工作的斯蒂芬,却被一只恼人的甜甜圈几次三番打扰, 逼他“吃掉自己”, 最后甚至直接跳到他的嘴里!
更恐怖的是,不远处有一支甜甜圈大军正在袭来……

食物主动投怀送抱,这谁顶得住啊?

没错,当我要减肥时,总感觉全世界都在阻拦我:
奶茶新品折扣价,还能免费加料;
快餐店的套餐,算下来比单点更划算;
第二个半价难不倒我,我一个人就能吃俩……

变胖能怪我吗? 都是食物先动的手!
虽是一句调侃,却并不是毫无根据。
BBC有一部纪录片,深度挖掘了现代社会肥胖率激增背后的故事,帮我们找出了“长胖的元凶”!
《致肥元凶》
The Men Who Made Us Fat
第二集

纪录片一共三集,片中我们会跟随主持人雅克·佩雷迪的脚步,揭开饮食行业的秘密,找到“把我们变胖的人”。

高热量+大分量=过度饮食
据统计, 自1975年以来全球肥胖率翻了两番, 截至2016年,全球约13%的成年人存在肥胖问题;
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10年间增长了2倍,达到5300万。
肥胖已经成为21世纪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这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人们对高热量食品的热爱。
人类对高热量食品的嗜好,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 必须通过狩猎才能艰难获得;如今,高脂食品多到唾手可得。
在食品产业的轰炸中,只有一部分人能控制住自己的食欲,不过度吃喝。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度吃喝的呢?
答案要到美国芝加哥的一家电影院里找。
1967年,戴维·沃勒斯坦正担任巴拉班院线的地区经理,他为了增加利润想了个法子—— 大幅度增加影院售卖爆米花的分量。
人们喜欢这种“大分量”,爆米花的销售量和利润猛增,“超大份食品”从此诞生。
沃勒斯坦被视为市场推广的奇才,他被麦当劳挖走任命为董事会成员, 并尝试将“超大分”模式带到汉堡连锁店。
当然,起先他遭到麦当劳创始人的反对,理由是“ 人们不需要更多食物 ”。
但通过试点和观察,创始人发现顾客总会吃光盒子里的最后一根薯条,却碍于面子不会去多买一份……

1972年,加大份薯条出现了。 它的份量增加了很多,价格却只处于一份和两份之间,人们觉得很超值。
可你知道,薯条也好,爆米花也好,它的成本没有多少,基本都在包装上,还有固定的员工工资和店铺租金上。
所以“大分量”的售卖方式为商家带来了巨额利润, 很快被各大快餐连锁店争相效仿。
像主持人手里这个 双大杯 的可乐,已经比50年代饮料的体积增加了近十倍,一杯的含糖量接近50茶匙。
另一个让利润猛增的变化, 是由餐桌式服务改为柜台式服务,
它大大加快了点餐速度,也对整个食品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商家想方设法地让顾客从腰包里掏着钱。
一家叫“TACO BELL”的连锁餐馆, 用业内称为“捆绑销售”的打折方式,推出了“超值套餐” ——将开胃菜、主菜、饮料、甜点捆绑在一起。
这不仅能向客人收更多钱,还治好了他们的选择困难症,加快了点餐速度。
对于消费者来说,多加点钱就能多吃好几样,很划算;看着托盘里琳琅满目的食物,心里想“这是我花钱买的,我要把它吃完”,
即使你原本不需要吃这么多,如果没有套餐你甚至不会点。
而最早的“超大号套餐”,是1993年《侏罗纪公园》上映时,电影和麦当劳合作推出的 “恐龙套餐”
不幸的是,食物分量越大,你的胃口就越大,因此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吃过量。
如果是高热量加上大分量……你完了。
谁该为“肥胖问题”买单?
如果你认为食品商家做的不过如此,一种新的营销理念为它们带来了更大的利益——
广告。
吉百利公司打出广告—— “一块软糖就足以给孩子一个奖励” ,它给了妈妈一个理由,让她们觉得给孩子吃零食是一件好事。
渐渐地零食融入了孩子的日常饮食,孩子的体重开始猛增。
当时英国一名菲利普教授写了一份“肥胖对健康构成威胁”的报告,递交给英国公共卫生大臣,第二天却被食品饮料联合会邀请去参加晚宴……
他们说自己有面向儿童做广告的权利, 而家长有责任决定孩子需要什么。
可要知道,巧克力饼干、糖果等高糖高脂的食物,是最让人难以抗拒的,
纽约市立大学的一位心理学 教授,曾研究过食欲与行为的关系——
他发现我们的生物属性决定了, 我们会在食物丰富时大量摄取高热量食物, 以确保在食物短缺时也能维持生存。
可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有关食物的提示,大脑在不断受到刺激之后,被食物给予的快感俘虏了。
想象你走进一家超市,准备买些蔬菜水果,可最醒目的总是那些五颜六色的包装食品,仿佛在对我们施魔法“买我,买我”,
等我们走出超市时,手里莫名地就提着一大堆计划外的蛋糕、饮料、膨化食品了。
而为了追求利润,食品市场上这类食物的份量越来越大,
加入大量添加剂的高热量食物操控着人们的味蕾,让人产生愉悦, 不自觉地购买更多,吃掉更多。
这时候只追究个人的责任,一位地埋怨自己不够自律是不公平的。
直到2003年,英国首席医务官发出“肥胖定时炸弹警告”,食品生产厂商才被呼吁肩负起责任。
但他们的论点却是,给孩子吃什么,是父母的责任;而英国肥胖人数激增是因为他们不运动,他们是 “坐在电视机前的懒虫”
可当过去只有中老年人得的Ⅱ型糖尿病,逐渐出现在儿童身上,有专家进行了一项突破性实验——
结果证明由饮食不当引起的肥胖,反而会导致体育活动的减少。

这一研究驳斥了“儿童肥胖的原因是懒惰”的观点,可这份报告同样被搁置了。
大分量的高糖高脂食品继续大行其道,
大号的包装袋和杯子持续给消费者一种暗示,我就吃这一袋没什么,于是吃得渣都不剩。
某些厂商承诺的“取消特大号巧克力棒”,也只是用一种新推出的“成对巧克力棒”代替,寄予了“分享食物”的美好寓意。
只是所谓的“分享装”,以及可以重复封口的包装袋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只能见仁见智了。
也许政策的干涉会更强力一些吧,
丹麦和法国已经开始对不健康的食品和饮料征税;
10月10日,新加坡为了减少老龄化人口疾病, 成为世界首个全面禁止高糖饮料广告的国家, 并且在高糖饮料包装正面,必须贴上标签来提醒消费者,它是不健康的。
这个政策一出台,引起了各个国家网友的热烈讨论。
当高糖高脂高盐的食品,带来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时, 食品行业是否该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呢?
披着“健康”外衣的垃圾食品
当肥胖引起越来越多的健康问题,当身材成为都市男女们关注重点之一,
“健康食品”异军突起, 成为都市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消费的主流。
于是聪明的商家,开始给自己产品戴上“健康光环”, 推向市场,
果汁,酸奶,全麦面包,坚果为主要原料的零食,水果蔬菜制品,沙拉……
当人们认为某些食品是天然健康的,就会自然地把它们跟低热量划上等号,会吃掉更多。
可现实是残酷的,如果你吃很多健康食品,一样会长胖;
而有些“健康食品”甚至比垃圾食品的热量更高——
比如只含有1%水果成分的零食,却把水果的图案放大印在最醒目的位置;
某种披萨会宣称自己对身体有好处,只因上面撒了几块菠萝。
对我们来说会带来一系列肥胖问题,对某些商家来说却蕴含着巨大商机。
包括市面上的许多“低脂食品”,不过是打着健康旗号的垃圾食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