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事,就两件事:
知道,
做到,
没了。
关于赚钱,
有三类很重要的知识:
-
自学 + 48小时定律
-
专注 + 密集做事
-
心力 + 概率
自学+48小时定律
我右耳完全听不见。这是真的。
因为听不见,上课时总会错过一些内容,虽然可以向旁边的人求助,但很麻烦。
所以我选择了一种更独立的方式: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和观看视频,我可以完全掌控学习节奏,需要时随时复习。
这锻炼了我
自学的能力
。
💡
纳瓦尔说,
自学是终极元技能,可以换来其他任何东西。
自学是我发现的最强大的能力。
从写作、做视频、到投资理财,这些技能都不是我天生的。
我的方法很简单:找到做得好的人,虚心向他们学习。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怎么学会这么多东西的?"
我认为
向他人的成功经验学习最有效
。
具体怎么做?
-
模仿:找到你心目中的榜样,观察他们怎么思考、怎么行动。遇到选择时,问问自己:"我的榜样会怎么做?"然后大胆尝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身上;
-
实践:学到什么好东西,别藏着掖着,
48小时内必须付诸行动
。你的目标根本不是学会,而是解决问题。
💡
48小时定律
学到有价值的东西必须在48小时内付诸实践,不要“明天再说”、从“下周开始”,想到之后马上行动,否则很可能永远停留在想法阶段。
为什么很多人懂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根本原因是缺乏行动。
但单纯模仿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新突破。
不是简单地投入更多时间,而是要提升效率和价值。这才是真正的进步之道。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
自学 + 48小时定律:
专注 + 密集做事
听力障碍给我带来的第二个好处是,让我学会了过滤信息。
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信息不够,而是信息太多,选择困难。
就像去餐厅点菜,面对上百道菜,怎么选?好的餐厅会推荐五六道拿手菜,让你在其中选择。
真实的网络环境其充斥着大量的"地沟油"和"垃圾食品",你必须学会在其中筛选有价值的内容。
我几乎从不看热点新闻和八卦信息,
简单一句话 —— "
关我屁事
"。
远离低级娱乐,它会扼杀深度思考的能力。任何引起你内耗的人和事,都是在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明确自己的人生主线,
断、舍、离
。
💡
断
:摆脱内心烦恼
舍
:清理多余物品
离
:远离消极关系
断欲、舍物、离人。
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集中一段时间干大事
。
保罗格雷厄姆在《黑客与画家》中指出为什么创业者更容易成功?
普通人每天只工作8小时就停下了,
而创业者可能投入16小时在事业上。
不仅时间投入会翻倍,如果再算上高效专注带来的效率提升,
这16个小时的实际产出可达三倍以上。
再加上知识积累的复利效应,
因此,在一个领域投入三倍精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大幅提升。
这就涉及一个核心概念:"密集做事"——在特定时期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正如张一鸣所说的"
大力出奇迹
"。
💡
早起 + 密集做事
早起工作能显著提升人生效率;相反,熬夜会加剧负面情绪。想要突破自我,变得更强大,就需要在未来3-5年里持续行动、勇于试错。保持高强度练习,日复一日地深耕。适时调整休息方式,但不要完全停滞,保持前进的势头。
这是第二个方法论体系
:专注 + 密集做事
-
学会过滤信息,远离低级娱乐和内耗
-
实践"断舍离":断除烦恼、舍弃多余、远离消极
-
集中时间密集做事,投入更多时间在重要事项上
心力 + 概率
听力障碍给我带来的第三个好处是:心力的提升。
最初发现自己听不见时,确实很难受。当别人谈论立体声音乐在大脑中流动的美妙感受时,我很羡慕。
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学会了接纳。这让我更早地领悟了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重要智慧:
控制二分法
。知道什么是自己能掌控的,什么是不能掌控的。
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能掌控的事情上,而不是在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内耗。
💡
控制二分法
由自己掌控的是观点、目标、愿望、怨恨等,总之就是自己的事情。在自己掌控之外的肉体、财产、名声、头衔等不是自己的事情。
以投资为例,市场涨跌这种事我们控制不了,与其在这上面耗费精力,不如专注于我们能够掌控的方面。
正如爱比克泰德所说:我们越看重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我们所能掌控的东西就越少。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原则。
让我举个例子。
前两天一位连续创业者分享说,成功背后往往有运气因素。成功固然需要实力,但运气因素同样重要。运气不在我们掌控范围内,那么我们主要的优化点,应该是
让自己更“反脆弱”:
面向好运气时,盆更大,能接得住更多;
面向坏运气时,壳够硬,不会被搞死。
如果你想增加成功的机会,就必须提高你的失败率。拒绝失败的人,同时也是在拒绝成功。
亚马逊拥有商界最大的失败墓地:A9.com、Fire Phone、Endless.com…,这是我们知道的,还有一些根本闻所未闻的失败;
但同时它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Amazon Prime、Amazon Echo、Kindle,以及引人注目的Amazon Web Services。
没有之前那些失败的项目,也不会有后面成功的项目。
💡
增加你成功的概率:比对手加倍失败
失败不是一件坏事,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你必须提高失败率。每次尝试失败时,都会获得宝贵的资讯,可与团队共享,快速实验、快速失败、然后继续实验的企业,几乎总能领先对手。
这是我在“投资”中学到的:
变得富有和成功不在于你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
而在于当你正确的时候,你会赢多少,
以及当你犯错的时候,你会输多少。
这是第三个方法论体系
:心力 + 概率
-
运用控制二分法:专注于能掌控的事情,而不是在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内耗
-
让自己更"反脆弱":在好运时能接住更多机会,在坏运时能够承受打击
-
提高尝试频率:想要增加成功的机会,就必须提高你的失败率
关于做到
一定要行动,没有行动的洞察毫无意义。
所以你该怎么办?
选定一个方向,可能是人工智能、VR/AR、无人机。
从中确定一件小事,最好是你想做,且有复利的事。
一边做,一边学。
成不成不要紧,那不是目标,你真正要做的是透过行动,掌握构建的能力。
这是你一辈子都用得上的技能。
💡
借假修真
若要获得更好的结果,别太在意目标,专注于建立你的系统。
目标仍然重要,但它应该是完善系统的动力和指引。
如果你把重心放在系统上,就能更好地抓住机会,而不会因目标未达成而焦虑。
借你做的事,
修:自学、专注、心力。
每天让自己起来的时候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在行动过程中,你需要持续观察和思考,三个问题:
-
哪里有适合我的机会?
-
我怎么赢得用户?
-
更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注意顺序,一边赢得用户,一边解决问题,而不是等都做完了才让用户看到。
为什么?
有两个好处:
一是尽早验证你的想法靠不靠谱,
二是通过用户反馈让产品越做越好。
注意,这并不意味着盲从,这个我后面会谈到。
有用户反馈不一定成功,而没有用户反馈是万万不能的。
发现问题
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
可能来自现有的行业,也可能是新技术出现造成的缺口。
但,你要用数据来验证,而不是想。
你认为是问题,别人不那么认为,没用。
你必须试。
试了就有可能发现不是。
就有可能证明你是错的。
你是错的这事对你那么重要吗?
为什么有人能发现机会,而你没有?
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提前在“水”里,试过很多次。
在长沙年会上,群群一念提出要开发AI装修记账软件。我问她为什么做这个,她给我看了她的手机,满屏幕,都是市面上各种记账软件,她都用了(不好用)。
上周从长沙回来后,已经有三个团队老伙计将她们的产品迭代出来了,其中就包括,群群一念组的AI记账助手。
如果你想赚钱,不要站在“岸上”想,
大量的寻找人们遇到的问题,现有产品没有满足的需求,
找他10个、20个,
不行就50个,
每周试验一个。
一旦这个逻辑通过了,那这个解决方案就有了价值。
PMF(用户与产品相匹配)有了,你才真正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有价值就有价格。
所以要多试,还记得前面说的吗,
大力出奇迹
。
💡
有一种创新,就是你不知道我是从哪里抄的,
有一种牛逼,就是你明知道我是抄的,你就是学不来。
赢得用户
普通人一上来不要想着赚钱,而是从兴趣入手构建影响力。昨晚访谈徐智明的时候,他认为把钱当成目标是失败的根源之一,他是对的。
贾斯廷·马雷斯没创业前,就已经通过分享健康知识,吸引了感兴趣的读者,并赢得信任。
兴趣爱好是很好的切入点,学习能力是获胜的核心。
从你的兴趣爱好中选择几个有复利,对他人有价值的爱好。
如果没有,就培养一个。
💡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大量试错 ->持续解决问题 ->赢得用户。
怎么试错?在哪儿试错?
你最开始应该有一个很小的群体。可能是身边的朋友、同事,更好的地方是“专业讨论组”。很多人都盯着抖音、小红书,但其实更合适的地方是社群。
💡
什么是社群?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同一个目标聚集到一起来了。
长沙年会上,有老伙计临时起意搞了个儿童拯救计划,用AI教孩子学习,一帮老伙计响应,然后她们开始持续的迭代想法,这就是社群。这样的社群这次年会出现了7个。
社群不用太大,但又足够聚焦,可以小范围的试错。
邱彬彬就是在黑客讨论组里找到的用户。
我也是在讨论组里找到的用户。
这就是第一批用户的来源。我们也可以称其为种子用户。
每一次新技术变革,都会带来新的商机。
布雷特·凯利(Brett Kelly),Evernote在欧美市场刚刚受关注时,他开始尝试用它来集中管理工作文件、读书笔记和日程灵感。
他最初也不会,
但是,可以学。
Evernote来了,很多人不会用;
好用吗?好用。
会用吗?不会用。
你需要吗?需要。
好,我会,我讲给你。
有价值吗?有。有价值就有价格。
公众号来了,会用吗?不会。
想会吗?想。
我会。我讲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