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贵州的浓墨重彩?
是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的
千年险隘
,用鲜血浸染红旗的漫道雄关;
是“不惜惟我身先死”的
革命英杰们
的壮志接力;
是去时70万、归时无几人,虽死不悔的
贵州抗战儿郎
;
是二十四道拐中,托起抗战后方物资聚集的
交通生命线
;
更是
三线建设
中诞生的避暑凉都、
西南煤海
,是走出大山的游子最思念的故乡
……
贵州千百年的多彩中,坎坷与壮丽同在。在国家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伟大转折”,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贵州人也因此有着骨子里的红色基因,在黔山万水内外书写着中国传奇。
贵州人的红色基因背后
是一场数十年的“接力赛”
在
贵阳龙洞堡机场
旁,一场恢弘的光影艺术正在展开。在数十名身穿红军制服演员的引臂高挥中,近千名观众抑制不住地跟随他们一起激昂向前。从湘江到遵义,从黔地河谷到雪山草地,长征里的壮怀激烈,关山飞渡,都在多重光影交织出的战壕,山体,草幕间流转。
亲身参与这场中国最为震撼的演绎,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一份子——这片热土上传奇的厚重历史,就这样在
“红飘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
中被如今的人们再次踏上。
贵州,为什么不遗余力地将红色文化一遍又一遍书写?
是为牢记家国的记忆,
也是为还贵州大地上革命英杰们的一个承诺:
1931年,身负镣铐、高唱国际歌,年仅30岁的
贵州荔波人
,中共“一大”代表
邓恩铭
从容就义。
邓恩铭参加了中共“一大”,是建党先驱,在30岁时壮烈牺牲。
不知他在1921年参与见证中国共产党诞生时,能否想到17岁后再也没回去过的荔波“梨井春光”;也不知在1929年被反动分子抓捕入狱时,能否想到儿时与母亲一起磨豆腐的时光……知道的是,他在牺牲的前一刻,依旧挂念着未尽的家国命运。
“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
这首《诀别》,是邓恩铭人生最后一封书信中的诗句。
这位贵州革命先驱的“未酬壮志”,正如诗歌中所希望的一样“后继频频”。
故居中,这首《诀别》被放在邓恩铭雕塑旁
贵州与他一同见证着百年“后继频频”。
在面对家国情怀的正确之路上,如邓恩铭一般的贵州人从来没有退却,不甘落后的他们中,不断诞生出举足轻重的革命精英,他们各有自己的“未酬壮志”,但其留下的宝贵财富,
如“接力”一般,用“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贵州精神英歌,共同谱写出了如今的盛世。
在
铜仁
,一座宽敞的砖面瓦房在离小江不远的坡顶矗立。它的主人曾东渡求学,也出身黄埔,是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创建红六军和开辟湘鄂西根据地的
革命先驱周逸群
。1931年,在千里之外的洪湖,这座老宅的主人在敌人伏击中壮烈牺牲,再也不能眺望家乡的小江。
在离
锦屏县城
不远的茅坪镇,清水江宽阔而温柔,在上世纪依旧是江畔木商运送木材的通道。这里一位木商之子,同时拥有苗族与侗族血脉的
龙康庄
,受到前人鼓舞,放弃成为未来木商的安稳人生,毅然投入革命事业之中,并改名
“龙大道”
,誓要为中华民族开辟“康庄大道”。在任上海总工会经济斗争部部长期间,他两次被敌人抓捕入狱,历尽敌人的威逼利诱、残酷折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坚贞不屈,作为
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
用生命唱响了“墙外桃花墙内血,一股鲜艳一般红”的英雄颂歌。
龙大道故居内,算盘依旧摆在他儿时的桌前
不做商人做革命,他改变的不仅是个人的命运。
在1896年的
安顺
,一个大户之家中诞生了一位数十年后的
“革命元勋”王若飞
。
他15岁便在辛亥革命中投身革命斗争,在此后数十年,他历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中
共
中央委员等职务,
是共和国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
他在1946年,远赴重庆谈判,此后却坠机黑茶山不幸罹难,憾而未见新中国的诞生。
图
1:王若飞(中)参加著名的重庆谈判
。
还有贵州革命党人的文胆智囊,创办《黔报》并积极宣传民主思想,在近60岁高龄随红二、红六军团一起走完长征的
周素园
;一生探索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真理的
黄齐生
;参加南昌起义,又为新中国建立后的大西南建设鞠躬尽瘁的
欧百川
……
万千年来,奔腾咆哮的乌江从未停歇。
而贵州人的那些未酬之志,也在一代又一代的红色精神中被不断传承——
30岁的贵州建党代表,从容就义相信“后继频频”;
35岁的贵州建军功勋,不惧强敌谱写天地英雄气;
50岁的贵州建国元勋,鞠躬尽瘁千秋尚凛然;
……
贵州人骨子里的红色基因,从来没有被减弱过。
皆知川军归来少
可知黔军无人还
在电影《八佰》中,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故事感动了许多国人。然而就在当时20公里外的苏州河两岸,一支
黔籍队伍
也在与日军血战,其悲壮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实在军阀混战后期,随着“贵州王”王家烈的下台,
“黔军”
这个称号已经不存在了,黔籍将士们被编入了国民革命军不同的十余个师团之中。
他们面对家国大义的血性,在对外战场拼杀的战绩,却不容忘却。
云南腾冲来凤山远征军纪念祠堂,诉说着中国人的家国大义。
万里转战奔四方,草鞋麻衣赴疆场。
在云南腾冲来凤山上,有一座英雄纪念碑,朝着贵州的方向,千里遥望着回不去的家乡。这是
中国远征军黔籍抗日殉国将士纪念碑
。但这只是黔籍将士壮烈故事的一角。
自从在
南昌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一句
“三千子弟兵,八百贵州人”
就被流传开来,
贵州人
从此在战场上印证着他们在国家生死攸关时刻,对正确方向的勇敢抉择。
抗战爆发后,贵州人更是表现出激昂的家国情怀与不熄的斗志——
当时仅1000余万总人口的贵州,出黔抗战者多达70余万人。
这意味着当时整个贵州平均在100人中,就有7个人随时准备为国家献出生命。
黔籍将士的抗日大刀,近百年后依旧锋芒毕露。
1937年,
淞沪会战
爆发。一支身背大刀斗笠,甚至脚上穿的还都是草鞋的军队奔赴千里,血战苏州河。这只“草鞋兵”便是
由黔籍将士组成的102师部队
。在吴淞要塞的司令临阵辞职的情况下,
遵义人柏辉章
带领装备简陋的这支部队与日寇血战七昼夜。在炮台督军的
都江人(今三都县)滕久
寿
被炸掉右手,被打穿胸腹,但这位孤胆英雄坚决不撤退,最终壮烈牺牲,成为中国抗日历史中第一位战死沙场的将军。而这支共9000余人的黔籍队伍,
在一个多月的搏杀中,有6000多名忠勇贵州将士与滕久寿一同血染淞沪,捐躯殉国,以巨大牺牲保证了整个侧翼军团的安全。
在此后的数次
长沙保卫战
中,
102师
又用血与火铸成“英雄墙”,绝不后退半步,直到在
新墙河一役
中接到撤退命令时,
最初近万人的部队仅剩500余人
。师长柏辉章将痛心埋于心底:“经年久战,先期出省的贵州老兵已经伤亡殆尽,军官也仅存寥寥。然杀敌报国,
虽全军覆没也虽死犹荣,至死不悔。
”
黔籍将领在对外抗击侵略者战场上勇猛过人,毫不退却。
在如今的贵阳,如果搭上一辆出租车,只要说到“纪念塔”,司机不需要询问你具体位置,会径直把你送到——虽然如今塔已不在,仅存地名,
但这座全名“国民革命军第一百零二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的丰碑,一直在贵州人的心中。
因为抗击侵略者的恶战,黔籍队伍还参与了很多,有时候会拼到几近全军阵亡——
世人皆知川军抗战悲壮,但黔籍军人同样也付出了他们的血肉身躯和爱国之心。
桐梓人何知重
带领的
103师
,是一支首战江阴、再战镇江、三战南京的勇悍部队,
与日寇轮番血战中仅剩数百人
;还有在尸山血海的台儿庄,
兴义人王文彦
带领的
140师
,脚穿草鞋与日军决死硬拼,
伤亡3000余人
;以及
60师
的游击部队,与日寇在万家岭恶战——
荔波英杰杨家骝
作为指挥官血洒麒麟峰。
台儿庄战役中,“草鞋兵”不惧身死的勇猛与惨烈被后人铭记。
从血战淞沪到死守南京,从
喋血
台儿庄到鏖战中条山,从徐州会战到武汉会战,从三战长沙到
浴
血
滇缅……
数不清的铁血黔籍将士血染山河,埋骨他乡,将曾经“双枪兵”的戏谑击个粉碎!
去时70万,归来有几人?
贵州儿郎,忠魂不泯,浩气长存!
各大抗日战役中牺牲的黔籍烈士,每一个名字都值得被铭记。
黔籍将士的无畏精神,深深烙刻在这片土地之上,
所有贵州人同仇敌忾,坚毅勇敢:时称“小上海”的
独山古城
,在日寇入侵黔南后,惨死的两万多同胞,在一把大火中化为灰烬,但贵州的星火没有被炸灭、烧尽,无数贵州百姓在背后默默作出贡献,滇缅公路的“抗日生命线”
二十四道拐
就是由贵州人用鲜血铸就的。
最终在独山深河桥,中国人彻底遏制住日军扩张步伐,开启日军败亡末日的转折。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的千年险隘
娄山关
,不仅有着雄关漫道的苍茫气势,更有着被鲜血浸染的红旗。贵州的路多曲折,但这里的人对家国的爱,正是如同遵义娄山关、独山深河桥、晴隆二十四道拐这样一条条浸透贵州儿郎斑斑鲜血的生命线,
让深埋在这片土地的碧血丹心,为红色堡垒布满片片绿荫。
中国最南方的集中供暖地级市
背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历史壮举
在“全国集中供暖地图”上,贵州西部的一个市十分扎眼,在南方普遍没有暖气的情况下,
她是中国最南方的集中供暖地级市,也是周边一圈地市州中唯一的一个。
这个靠着工业余热供暖的城市,叫做
六盘水
,是贵州最年轻的地级市,
也是上世纪那场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最直接的见证者。
巍巍乌蒙山,纵横千万里。浩浩北盘江,奔腾自古来。这是贵州山地的形象,也是这里百年前工业孱弱的侧面写照。但命运的齿轮,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开始悄然转动。
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在我国西部如火如荼地展开。
既有群山环峙又是西南腹心的贵州顺理成章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为此,国家在贵州投放了近
100亿
资金,这是1950年到1963年14年间贵州新增固定资产的
3.5倍
!
“三线建设大军”奔赴乌蒙深处,用钢与火缔造出一座城的荣光与梦想——
六盘水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也是贵州在和平年代的红色映照。
在六盘水,
80岁的彭海泉
或许早已记不清自己26岁时的模样——那个带着全家16口人从湖南支援贵州建设的自己。他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水城(今六盘水)“荒山遍野,到处都是山沟”,他或许也没想过自己在
三线建设中的水城钢铁厂
一干就是一辈子,但这个曾经的湖南伢子将祖孙三代共11人都贡献给了水钢,成为一个个地地道道的贵州人、六盘水人。
81岁的冯名凡
,在贵州出生,在南京长大,到山东参加工作,又回到贵州参加三线建设,那一年他22岁,就靠自己双脚走遍了水城所有的煤矿,在大雪封山中磨破陋鞋是家常便饭。
住“干打垒”,喝黄泥水,汗洗脸、风梳头……这是所有随着三线建设而来的
“新贵州人”
艰苦的回忆。
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愿意用血肉之躯来铸造
——有的与故乡一别数十年,扎根贵州贡献一生;有的则在那个年代中便长眠于贵州的青山绿水间。
《六盘水三线建设志》
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名单就超过
200人
。而且,这还是排除了高危行业的
六枝、盘江、水城三大矿务局
工亡人员的数字,官方透露出的排除原因是:勘察环境复杂,至今未查到全部准确名单。
“翻开原来的黑白照片里,许多故人都已经离开了我们,(他们用自己的人生为)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山东来到六盘水,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耄耋之年的老者,
三线建设者杜振桐
时常发出如此感慨。
在
水城古镇
,城邑如同一叶漂浮在水面上的荷叶,大量的上世纪的老厂房和住宿楼留在这里,也能在街上偶尔遇见操着东北话、广东话、湖南话、上海话的三线建设工作者及后人……
这是当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十万建设大军,数十年如一日,他们早已成为贵州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六盘水的三线建设者们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贵州第一的奇迹。
六盘水的奇迹,也是整个贵州三线建设最鲜明的写照。
贵州的三线建设奇迹,是天南海北的共同努力
制图/九阳
贵州人与外来建设者们对家国建设的热情高涨,在此前的基础上短时间内就建设了
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国防基地
,并建设了与之配套的
机械、钢铁、化工、煤炭
等一大批大型产业,使得贵州从小农经济“进化”到了与当时全国各省相比都不逊色的工业强省。
在三线建设前,贵州仅有
黔桂铁路
通车。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一批批来自天南海北的精英人才带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信念,与本地军民一起用惊人的速度为贵州架起一条条钢铁长龙。
1965年
川黔铁路
4.3万人奋战10个月通车、1966年
贵昆铁路
11.2万人用时两年通车、1972年
湘黔铁路
发动30万人也用两年便高速建成。网络密布的铁道交通血脉在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与数十万贵州民兵的奋斗下一个个被建成,
在上世纪70年代,贵州每平方公里有0.08公里铁路线,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能源、钢铁、机械、化工等产业以铁路为轴延伸,形成国防科技工业全面发展的格局,贵州的改变堪称“大刀阔斧”。
“钢铁巨龙”为贵州带来了“大刀阔斧”的发展
摄影/杨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