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PikeTalk
一个稍微胖点但有趣的灵魂。。。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PikeTalk

都市级顶流,各大品牌争先跟风内卷,新晋排队王黄油年糕,凭什么一夜之间成为甜品顶流呢?

PikeTalk  · 公众号  · 美食  · 2025-04-05 09:55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黄油年糕成为烘焙界新宠的现象,其结合了中国年糕和西方黄油的特点,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尽管单价低,但销量极高,引发了连锁品牌和独立烘焙店之间的竞争。文章也指出了烘焙行业面临的挑战,如产品差异化不大、价格战、供应链效率等问题。同时,黄油年糕的成功也反映了烘焙行业的突破真理,未来的生存之道在于利用中西混搭制造噱头、全民共创,并通过大数据优化供应链。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黄油年糕成为烘焙界新宠

结合了中西方的食品特色,外酥里糯,兼具多种口感特点,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

关键观点2: 烘焙行业面临竞争和挑战

由于原料和口味相对简单,产品差异化不大,各品牌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同时,烘焙行业存在供应链效率、成本等问题。

关键观点3: 黄油年糕成功背后的消费心理

反映了快节奏时代的消费心理,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让消费者获得最直接的快乐。

关键观点4: 烘焙行业的未来生存之道

懂得利用中西混搭制造噱头、全民共创,并通过大数据优化供应链的烘焙品牌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25年春天,黄油年糕迅速成为烘焙界的新宠。这款结合了中国年糕的嚼劲和西方黄油香甜的小点心,不仅外酥里糯、冷热两吃,还兼具了麻薯和泡芙的特点,短短几周内便成为了各大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线下门店常常排起长队,单店日销量最高突破6000个。尽管均价仅为2到3元,但其火爆程度让泸溪河、鲍师傅和詹记等连锁品牌纷纷加入这场激烈的竞争。


黄油年糕的成功并非偶然。这款点心的原料简单——糯米粉、黄油和糖,有时会添加牛奶或炼乳。通过规模化采购,单店毛利率可以达到60%,这让最早销售黄油年糕的门店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由于原料和口味相对简单,产品差异化不大,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各品牌只能依靠价格战。电商平台甚至出现了9.9元10个的低价策略,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使得黄油年糕的价格越来越低,几乎快要赶上馒头的价格。


在供应链效率的极限竞赛中,连锁品牌凭借规模效应压低成本,而许多小规模的独立烘焙店则不得不在高成本换口碑的夹缝中求生。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企业和个体店都需要更加高效的工具和设备。例如,某些店铺的模具订单已经排到了两个月后,无水黄油的价格也随之上涨。 真正考验烘焙店主的,其实是那些更隐秘的成本,如模具和原料的选择。


黄油年糕的爆红揭示了烘焙行业的一个普遍问题:爆款依赖症。一个单品可以捧红品牌,也可能拖垮现金流。据统计,去年全国烘焙门店关停了9.5万家,相当于每天有225家店铺消失。尽管一些连锁品牌曾上架过上百种产品,单店后厨设备投入超过40万元,但近几年只有少数网红产品能达到日均销量过百万。热潮过后,这些产品很快就会被市场遗忘。


黄油年糕的成功反映了快节奏时代的消费缩影——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让消费者获得最直接的快乐。它再次验证了烘焙行业的突破真理: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产品不仅要好吃,更要成为社交货币。外形足够吸引人,让“猪猪女孩”愿意主动拍照并分享到朋友圈。然而,狂欢背后,烘焙行业依然困在上新、内卷、过期的循环里。未来的生存之道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烘焙行业的赢家并不是某款特定的产品,而是那些懂得利用中西混搭制造噱头、全民共创,并通过大数据优化供应链的玩家。


曾经的老店可能用了十年时间打磨一只法棍的气孔,而今天的烘焙界新贵们则用大数据计算黄油年糕外壳的最佳厚度。没有谁更高贵,只是生存逻辑变了。


随着黄油年糕的热度逐渐下降,烘焙店老板不应焦虑爆款周期,而应看清底层逻辑:年轻人永远需要15元就能获得的即时快乐。至于载体是年糕还是其他什么,真的不重要。在这个时代,能熬过行业寒冬的,从来不是最壮的树,而是最会找阳光的种子。


散会!!!


防走丢入口:


以上内容可能包含广告,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侵权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