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师说:
“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见地纵然高深,言行上仍须谨慎细致地取舍因果。
引导弟子时,具德上师一定会通过言传和身教,把对因果的重视首先教给他——对初学者来说,没有什么比懂得因果取舍更能保护他不受伤害。
扎堪婆罗门观察自心,生起一次不善的分别念,就放一颗黑石子,生起善分别念就放一颗白石子。最初,全部是黑石子,精勤对治、取舍善恶后,慢慢变成黑白各半,最后全部都是白石子。由此可以看出,好的修行人是怎样谨慎防护身语意的。
“我入了别解脱门后,细微的过患也未染上。
入了菩萨乘,对于菩提心的学处(菩萨戒),出现过一两次过失。
入了密宗金刚乘,虽然犯过很多过患,但全都立即忏悔,从来没有不忏悔而让罪业过夜的。
”他在行路途中也是一样,出现恶分别念,马上便取出一个木制曼荼罗,立即做忏悔。
祖师大德的示现告诉我们,戒律的守持并不空洞、玄妙,是落实在日常言行的谨慎取舍上的,点点滴滴,琐琐碎碎,也许在旁人看来简直小学生做功课般初级而笨拙,可那有什么关系呢?
连阿底峡尊者那么伟大的成就者都是那样做的,我们还需要装得比他更高明、更自在吗?
本来这些我们只能拿来要求、鞭策自己,不能用来要求和批评别人,但在考察、选择上师这件事上可以破例一次,我们可以对对方要求高一些,毕竟自己以后要向他学法,修行路上一直都要依靠他,如果他方方面面只是达到及格线水平,那究竟向他学什么呢?
一位上师,哪怕没有很大的学问、很高的修证,至少也应该让学生知道修行要从最基本的谨言慎行、取舍因果做起,并示范如何去做。
你可能会想:
“不不不,这位上师是大成就者,他已经不执著这些细枝末节了,不能用对凡夫的要求去要求他。
”好吧,他是大成就者,普通人的确没办法想象他的高深境界,不过好在他还不是你的根本上师,并且将来你有可能请他做根本上师,那么最好还是现在冒昧揣测一下他的密意吧。
不过,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如果你并不想请他做根本上师,就不必去揣测。
他说什么做什么,其实跟你都没有太大关系,敬而远之就好,不必多想,不必议论。
一位大成就者,不论他的行为看上去多么令人费解,他对佛法的开示一定不会偏离正见,他也不会要求弟子学他的行为。
比方说,他自己抽烟、喝酒,但他不会要求所有的弟子也抽烟、喝酒;
他一开口,讲的是纯正的佛法,而不会是前言不搭后语醉汉的胡话。
从前印度八十四位大成就者的外在行为也是千奇百怪,但他们大都示现普通人身份,没人知道他们是修持佛法的大成就者,因此也就不会因为不能理解、接受他们的行为而对佛法产生误解甚至进行毁谤。
这与现在一些人借佛法之名,顶着各种堂皇的头衔,到处展示令人误解和困惑的言行不同。
法王如意宝晚年经常在课堂上严厉批评那些冒充大成就者、活佛的人,他再三说:
佛法终将毁在你们手里!
我听说,阿琼仁波切最主要的弟子之一门色仁波切曾这样质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众多假成就者、假上师,他说:
“难道邬金刹土现在处于饥馑劫,莲师把你们派回来化缘来了?
”
一个人是否具有大悲心,可以从他是否把利他排在第一位看出来。
利他首要的是不伤害。
如果一个行为有可能令很多人困惑或对佛法产生误解,不论这个行为本身反映了多么高深的见地,他都会尽量避免做。
即使出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去做,也会努力传达出清晰的信息。
当然我指的不是那些到处挑毛病、以批评指责为乐的人,即使佛陀现前,他们也照样大惑不解,照样能挑出一堆毛病。
而且,我们也永远没法让所有人满意。
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总会有人不以为然的。
这很正常。
但我所说要特别小心保护的,是那些对佛教抱有善意,对佛法感兴趣、想多了解的人,以及虔诚的已经在学习佛法的信众,他们比较容易因为传法者的不谨慎而受到伤害。
我认识一位居士,以前她不信佛,每次陪家人去寺庙拜佛时,宁愿在车里等,也不愿和家人一起进寺庙,原因就是某些佛教界人士的所作所为让她困惑甚至心生反感。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另一群佛弟子,他们的正直善良、谦卑淡泊,他们对佛法的信心和对解脱真诚的渴望,深深触动了她。
于是她放下成见,重新开始了解佛教,学习佛法,而这也大大改变了她的生活,她从过去的对佛法敬而远之,到现在尽量放下俗务,几乎是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佛法修行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