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大厅高墙上镌刻的这九个大字,源于3000多年前商王朝建立者汤的盘铭,展示了一个民族一以贯之的革新姿态、进取精神。
1月18日上午,河南省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回眸过去一年,可以说改革创新是河南这一年的最大气象。扛稳经济大省挑大梁重任,河南正以改革创新塑造新的竞争优势,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壮美图景。
河南郑州城市风光 图源:河南日报
一、走在“新”路上
过去这一年,河南走得并
不
轻松。外部压力增大,内部困难增多,是大家的普遍感受。
从外部看,
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增强,国际政治不确定性增大,全球贸易保护加剧,一些国家的围堵打压持续加码,我国稳外贸、稳外资压力加大。作为经济大省,河南与全国形势紧密相关、同频共振,遭遇的挑战更具典型性,也更严峻复杂。
从内部看,
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足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各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这副担子,挑起来重如泰山。
从横向看,
面临的竞争对手在变、竞争赛道在变、竞争格局在变,尤其是与全国其他经济大省比较,河南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新、大而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发展的道路从不平坦,只有不断前进,道路才会不断延伸。既看到“明天会更困难”,更坚信“明天会更好”,才能在复杂局面中洞察先机、趋利避害、行稳致远。
2024年12月27日,河南安罗高速黄河特大桥实现全线贯通 图源:河南日报
二、拼出“新”天地
“拼”不是口号,而是现实需求,不拼就没有出路,不拼就不可能持续争先进位。一个“拼”字,透露出强烈的发展意愿,宣示着强大的信心决心。
拼经济,离不开创新驱动。
塑格局,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建设中原农谷、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已然成型;创平台,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从无到有,先后揭牌27家省实验室及6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平台支撑;强磁场,新引进顶尖人才22名、领军人才189名,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加快建设。
拼经济,离不开项目带动。
2024年,河南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全年实施“三个一批”项目1.68万个,为河南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产业园项目从签约到项目开工仅用37天,17个月后便实现投产。投产以来,该工厂已累计生产整车近60万辆,不到一分钟下线一辆车的“河南速度”,可见十足的拼劲。
拼经济,离不开政策助力。
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政奖补、金融支持、税费优惠等方面为企业送上“大礼包”。同时,河南还通过举办产销对接会、开展国际经贸合作等活动,帮助企业拓市场、抢订单。企业活,则全局活。2024年,河南省实有经营主体1127.77万户,其中企业318.21万户,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活力显著增强。
回望这一年,“拼”是最鲜明的主题。从春天到冬天,河南拼的姿态、干的劲头,始终如一。
1月16日,在郑州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化机械臂流水线正在忙而有序地生产 邓放/摄
三、干出“新”成绩
拼出来的成绩,含金量十足。梳理这一年河南经济运行特点,不少现象十分喜人、令人振奋。
经济稳,势头稳。
经济大省是全国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这种地位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尤其是在国家一系列稳经济、促增长政策发力后,各地大干快上、你追我赶。在这一背景下,河南全年生产总值6.36万亿元、增长5.1%,发展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背后的竞争压力和付出努力可想而知。
粮食稳,天下安。
2024年,河南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达到1344亿斤,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在频繁遭遇“旱涝交加”等极端灾害天气的情况下,河南能够交出这份沉甸甸的答卷,实属不易。
企业强,工业兴。
“7+28+N”——以7大产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清晰强劲,传统产业“不传统”、新兴产业“很新兴”、未来产业“有未来”。2024年,河南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比2023年加快3.1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民心暖,信心足。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新设高等院校7所、扩充幼儿园公办学位7.6万个、首批10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成、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7万套、新改造老旧小区31.8万户、更新改造老旧管网5048公里……一大批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被关注、被解决,老百姓笑容更多、心里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