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新京报田超
新媒体编辑:吴奇函
剧照:天津大剧院供图 钱程 段超摄影
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刷微博、分享朋友圈,沉浸于碎片化阅读时,今年30岁的法国青年导演朱利安•戈瑟兰却对大部头著作情有独钟。
2013年,他导演了法国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基本粒子》,2016年又将80多万字的《2666》搬上话剧舞台。
7月15日晚,戈瑟兰和法国“如果你能舔舔我的心”剧团将这部戏带到中国。
↓ 观剧指南,戳 ↓
12小时《2666》,你将经历什么?|观剧指南
“演出长达12个小时”,这让今年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参演剧目《2666》未演先热,再加上这几年原著作者波拉尼奥在中国的名声越来越响,使得这部戏格外受到关注。
首演当天,除了拖着行李来看戏的戏剧爱好者,还有不少文学圈、评论界人士,比如戴锦华、止庵、梁鸿,以及《百年孤独》的译者范晔、《2666》中文版责编王玲等。
戴锦华、止庵、梁鸿、范晔、胡续冬、张莉、王玲、王小柔、石剑峰等文学、评论、翻译界人士,组团看《2666》。 (图:邓宇摄)
7月15日在天津大剧院的演出,从早上10点30分持续到夜里11点,四次幕间休息加上半小时的演后谈,总计13个小时。全剧在内容上忠于原著,五个部分《文学评论家》《阿玛尔菲塔诺》《法特》《罪行》《阿琴波尔迪》各自独立又有关联性,剧中很多场景、台词直接取自小说。
戈瑟兰给中国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是他对舞台技术和剧场空间的娴熟运用。
第一幕中巨型的字幕提示,让四位研究阿琴波尔迪的评论家穿梭于欧洲各个文学论坛;第二、第三幕中大量的直播视频投影,展现了智利哲学教授和美国记者的处境;第四幕中,直白的字幕、刺耳的音效、闪烁的灯光,直观的呈现了墨西哥“圣特莱莎”城大量杀害妇女的犯罪案件;第五幕则通过玻璃盒子空间,来展现“神秘作家”阿琴波尔迪的成长、写作生涯。
他通过强烈的肉身感官冲击的方式,将在原著中经由漫长的阅读方才成形的情感,转化为剧场中直接而即刻的情感释放。
看完演出后,《2666》中文版责编王玲对新京报记者说:“直观感觉的是这部话剧很忠于原著,这部小说我看的次数虽然比别人多,但是也过了好多年了,里面的有些场景记不太清了,看话剧时很容易就串联起来了。”
她觉得最压抑和最震撼的部分来自第四部《罪行》,观看时一度让她回到当初编书稿时的震撼,“导演每部分的处理都不太一样,第一部分有点搞笑色彩,里面的嘲讽和批判都是不露声色的,身边的文学评论家朋友说,这一部分是一面照到我们自己身上的镜子。第五部分讲述的是阿琴波尔迪的生平,其实这一部分有很多细节没有表现出来,我想导演也是需要做一些取舍,把他认为最好的部分呈现出来。”
不过,也有观众认为,这部话剧过于重视原著,而缺少导演本人对这部波拉尼奥作品的见解,而且剧中的视频投影运用的太多了。
当晚的演后谈环节由电影学者戴锦华主持,“戴爷”气场强大,问题也直接。她向导演朱利安•戈瑟兰发问,“对于改编这样一部作品,导演觉得‘忠实于原作‘、‘观众的喜爱’和‘舞台表现形式’,这三者哪一部分最重要?”
或许是现场翻译没能把戴锦华的问题传达清晰,戈瑟兰对于这个重要问题的回答十分简短,“我不可能完全按照作者的意思改编,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尽可能的展现作者要表达的东西。”
随后,戴锦华继续补充问到,这部剧希望对中国观众表达什么?戈瑟兰称,中国观众会从中看到什么,他也感到好奇。从波拉尼奥的这部小说中,他找到了两个主题“文学”和“暴力”,也试图将这5部分串联、表现出来。
面对如此厚重的一部小说,戈瑟兰的改编过程是怎么样的? “在决定排《2666》之前,我一直想排一部长篇的、主题多元的作品。读了这部小说的前几百页后,觉得它非常吸引我,就决定要把它搬上舞台。”
戈瑟兰透露,读完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后,他觉得这部小说是可以搬上话剧舞台的。“看了其余四个部分后,我觉得这部小说非常沉重,排戏非常困难。但是,困难中又有挑战,于是我决定把它搬上舞台。”
戈瑟兰花了4个月的时间来筹备《2666》,他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戏剧改编上,而不是小说本身。有时排练过程中,会忘了小说的内容,然后时不时的翻一下原著,回忆原有故事。
《罪行》部分为何表现如此直接?
不必迎合观众的体验
在第四部分《罪行》,戈瑟兰将100多起杀害妇女的犯罪记录,直接用文字投影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其中还包括法医记录的部分细节。再加上强烈的音效、灯光刺激,这让一部分观众感到不适。
对此,
戈瑟兰说:“戏剧最重要的,不是为了迎合观众的体验,而是把书中最沉重的部分展示出来。大家读小说,会觉得太长而读不下去,改编成戏剧之后,希望让大家觉得这是精彩可读的作品。这部小说的篇幅已经让人难以忍受,通过戏剧来表现另外一部分让人难以忍受的方面,但是今天坐在这里的观众,应该都可以忍受这部戏剧的。”
为何旁白过多,演员情绪激烈?
展现文学性和直观情感
在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中,女演员大段富有激情的旁白,让很多观众赞叹演员的表演功底。不过,也有观众向戈瑟兰提出自己的疑惑:为何大量使用了小说原文,在讲述叙述性句子时为何用呐喊的方式?
戈瑟兰认为,这也是自己忠于原著的一种方式,如果要展现小说的“文学性”,就会用到原著中很长的句子。“除了文学性,还想让观众直观的感受这部剧的情感。所以,文学的平静与感官的体验,都想让观众感受到。”
还有观众感觉演出停留在关于“冰激凌的故事”,让人依旧未尽。
戈瑟兰说:“我想给观众这样一种感觉,让观众很生气,想把书扔在地上,这部小说的结尾有点让人失望。”不过,戴锦华却不认为小说的结尾失败,她说:“波拉尼奥的这部作品并不完善,但我丝毫不认为它有一个糟糕的结尾。如果最后真的给我们发冰激凌,我会直接热烈鼓掌。”
看完导演所说,你对这部超长时间的戏,有什么新的感悟吗?
输入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
逼 死强迫症丨高端吃货丨成人学英文丨精神处男看高中女生丨阴三儿丨奇葩道具保存丨艺术品成emoji丨最美50书封丨恐怖片教父|50岁芭蕾 天后丨妓院里的艺术丨真正的民谣|伪作大师丨跟剧照学拍照丨AV女优的真实生活丨中国最文艺美术馆丨欣赏裸体画的正确方式丨最励志自拍丨你的姓对应的杀手 丨照片变海报丨银河映像丨偶戏大师丨文艺片女王丨
身价几十亿的乐队
丨冰火花式死法
丨中国最懒最穷艺术家丨文青测试
丨陈粒
丨
我爱我家总摄影
丨人艺最纯老炮儿丨最难聊的社恐艺术家
丨当代戏剧30年记录者丨陈佩斯宠物经丨椎名林檎
丨写尽SM的作家|
与向京聊欲望|
中国最毒舌影评人|任素汐
|华语歌手爱撑伞|
好妹妹乐队|钟立风
|王梵瑞
本文为文艺sao客(ID:so_art)原创内容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