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是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8日,是全省覆盖面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党报,在反映时代变革、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国计民生、反映人民意愿、贴近百姓生活,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成为贵州的主流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贵州日报

蹲点最前线|马鞍村田坝组:山沟沟种百合,穷了这么久,终于过上好日子

贵州日报  · 公众号  · 贵州  · 2017-06-10 14:04

正文

卷丹百合、还有草莓、西瓜大棚,

未来连片的山坡

还将栽满五彩斑斓的鲜花。

谁能想到就在两年前,

马鞍村田坝组

还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沟沟——




如果时光回到两年前,吴宗福、吴继海叔侄俩不会想象得到日子会变成今天这样:


漏水的瓦房,变成了两层混凝土房,外墙贴满瓷砖,铝合金窗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的光芒;

 

门前的烂泥路,已经硬化成水泥路,以前难得一见的轿车不时进进出出,路边的太阳能路灯排成排,摸黑赶路的日子成了过去;

 

房前屋后的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地里的包谷换成了卷丹百合,流转费每亩可收二三百元,栽种、管护百合每人每天还有80元的收入;

 

家里养起了肉兔,养一组12只兔全年收入可达7000元……




“穷了这么久,终于过上好日子。等芙蓉江边的旅游景区做起来,我还准备搞农家乐,你看我门前这么宽敞,摆几桌没问题,以后的日子肯定更好。”说这话时,吴继海咧开嘴笑了,眉眼眯成一条缝。

 

就在两年前,吴继海所在的遵义市正安县和溪镇马鞍村田坝组,还是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山沟沟。

 

一条蜿蜒绕山路是田坝组村民进出的唯一通道。原本有125户、525人的地方,因为穷,仅剩下五六十人留守。

 

“那个时候路不好,车开不进来,全靠走。从我们家走到外面马路,差不多要40分钟,下雨天一脚泥是常事。”回忆起过去,吴继海很感慨。

 

马鞍村村委会主任蔡贤荣说:“那个时候的田坝组,一半以上的田土是荒废的,村民住的都是石板房,让人看了就觉得心痛。”

 



没产业,光靠老天赏饭吃脱贫从何说起?

 

作为正安县的帮扶单位,省委宣传部开始行动。

 

围绕“小康六项行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争取交通项目资金780万元,修通了13公里,涉及田坝、赵家沟、洞口、石桥、周家沟、刘家塘等6个组的通组路;争取资金203万元,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改造房屋98间;安排帮扶资金91.88万元,实施田坝组、眉山组、石桥组连户路和庭院硬化工程,硬化连户路9600米、庭院7875平方米,惠及村民254户1267人。

 

新房建起来,水、电都进了家,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贫困户脱贫的信心也得以提升。最关键的是,路通了,打开了联系外界的大门,为依托发展产业等方式脱贫夯实了基础。

 

在省委宣传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下,经和溪镇委、镇政府的牵线搭桥,田坝种上了200亩卷丹百合。

 

带领村民种百合的正安县宏瑞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宋培星,老家就在距离田坝仅30分钟车程的安场。

 

这位说话嗓门有点大、皮肤黝黑的中年妇女,每天都在田地里,指导村民为卷丹百合喷药、施肥。

 

受限自然条件,200亩的卷丹百合并不是连片种植,宋培星每天骑着摩托车从田坝的这头穿过那头,“村民指望我和这些百合。”烈日下,蹲在一簇簇的百合中间,宋培星小心地查看着。

 

“卷丹百合不光可以观赏,还可以食用、药用。粗略估算,这次种植的一期亩产2000斤,每斤按10块售价算,每亩能得2万块,扣除各种成本,利润在8000块左右。可惜第一次大规模种植没有经验,没有盖地膜,如果盖了地膜,品质更好,能卖到每斤16块左右。明年种植技术上一定要再加强。”

 

再有一个月就要收成了,湖南的客商早下了订单,200亩卷丹百合已不愁销路。

 

“明年我们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给我们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的那家湖南公司想入股,我计划培养一些村民搞管理。”卷丹百合,不仅让田坝人有了经济来源,还让宋培星找到了在家创业的成就感。

 



如今的田坝,除了卷丹百合,还有草莓、西瓜大棚,同时正在规划乡村旅游点,未来,连片的山坡还将栽满五彩斑斓的鲜花。

 

“田坝原有贫困户21户84人。截至2016年底,已脱贫16户71人。民政兜底3户3人。2017年计划脱贫1户4人。2018年脱贫1户6人。今年我们还要努力把通讯问题解决。”马鞍村村支书熊升信心十足。



撰文: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 李楠

编辑:晏海艳 胡莹

设计:刘添元


您还可以关注

陈敏尔黔南调研: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全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