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勾勒一个地方的发展,往往会从GDP的总量与增速说起。今天我们来说说北京这个2100多万人口超大都市2024年的发展,不妨换个方法,从四组“小切口数字”说起——
2024年,雄安宣武医院门诊量达19万人次。这是雄安的第一所三甲医院。另有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等正在建设,今年还要再开工建设协和雄安院区等。建设雄安,就是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减量发展不停步。
2024年,8家知名外资医药企业在京新设研发机构,其中有6家落脚在亦庄。北京一边坚决做非首都功能的减量,一边努力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去年医药健康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外资医药企业把研发机构放在北京,这个“用脚投票”的分量不轻。
2024年,北京第二批市级机关完成搬迁,现在已有近3.3万名工作人员在副中心办公。这一年,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动作很密集,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已先期运行。到通州去转转,能明显感觉到人气在快速提升。
还有一个地方的人气提升得很快,就是怀柔。全国正在建设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分别在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和粤港澳大湾区。怀柔目前已汇聚了2.5万名科研人员。去年,北京市推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9个科技设施进入科研状态。人气、科研气,这是燕山脚下、雁栖湖畔,正在腾腾升起的“两股气”。
在北京的经济结构中,先进制造业是挑大梁者之一。春节前开两会时,北京市市长殷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2024年,“北汽、小米、理想等重点整车项目陆续投产、在京生产新能源汽车约30万辆、增长近3倍”。这个增量可观、可感。
2024年,北京开通了3条轨道新线,新增地铁运营里程43公里,总里程已达到879公里,“公交与轨道50米内换乘比例”达到88%。过去,公交有自己相对独特的客流。而今,在像京沪这样轨道交通网络稠密的超大都市,地面公交的主要职责,已逐渐转换为把客流最方便地送达地铁站。城市的便捷,就在这点滴中构建。
2024年,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城市里的书香也愈发浓厚。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到这样一个“小切口数字”——北京的实体书店数量超2100家。这个数字好记——在这座城市里,平均每1万人拥有一个实体书店。
北京还是一座绿色的城市。2024年全市新增公园35个,目前公园总数达1100个。其中,三分之二的公园已实现无界融通。“无界融通”,顾名思义,拆掉围墙,从城市公园,走向公园城市。
小切口,大主题,都紧扣着高质量发展。在生动贴近的“小切口数字”背后,有北京正努力把握好的四组重要关系:
——减量与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