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风窗
中国政经第一刊。为了公共利益,与有责任感的你同行。冷静地思考,热情地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  实用收藏!2024年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汇编为你 ... ·  6 天前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流感进入流行期,现在打疫苗还来得及吗? ·  1 周前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流感进入流行期,现在打疫苗还来得及吗? ·  1 周前  
看金坛  ·  罕见!江苏确诊一例! ·  1 周前  
重庆日报  ·  每年发生两千到三千例!官方提醒 ·  1 周前  
重庆日报  ·  每年发生两千到三千例!官方提醒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风窗

马老师,江湖再见

南风窗  · 公众号  ·  · 2019-09-10 23:53

正文


对于阿里巴巴,今天注定不平凡。


2019年9月10日,是阿里巴巴20岁的生日,也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55岁的生日,以及他卸任的日子。


当晚,阿里巴巴举行了20周年年会,这场被称作“有史以来杭州规模最大的年会”,并不对外直播,但马云的演讲,已经伴着他的“热泪”撒遍全网。


在演讲中,马云提到了自己的世界的理解,对阿里巴巴的愿景,对个人的希望。总结下来,演讲中贯穿着这样几个关键词:制度传承、新六脉神剑、价值观、折腾。


阿里巴巴20周年年会现场(图源:新浪微博@雷军)


关于世界:

马云说,他和阿里巴巴在“交给下一代”和“职业经理人”两条路之外试图走出一条新路,那就是“去发现、去培养、去支持新的领导团队,用文化、用制度、用人才来保证公司的传承。”


他说,“今天不是马云的退休,而是一个制度传承的开始。今天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制度的成功。”


在马云看来,一切的技术更新,无论人工智能、大数据,还是我们正快速进入的5G,都应当服务于普惠地可持续发展。“这个世界如果做不到可持续发展,这个世界如果不能普惠,技术普惠、金融普惠、机遇普惠,不能做到让别人更好,这世界会变得越来越乱。”



关于阿里巴巴:

马云自信,阿里巴巴所有重要的决定都跟钱无关。而是按照阿里巴巴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而出发。“我们永远不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只会赚钱的平庸的东西。强公司是商业能力决定,而好公司是担当、是责任、是善良。”


阿里巴巴的价值观也被“新六脉神剑”更新: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此时此刻,非我莫属;认真生活,快乐工作。


阿里巴巴新六脉神剑


关于自己:

马云说,“在这个世界We are nobody。人生不是你取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我自己觉得我是要去折腾折腾。


所以,哪怕不当阿里巴巴董事长,也不等于马云退休了,他说:“我自己觉得我还很年轻,我自己觉得有很多地方我都想去玩玩,都想去折腾。很多事情,教育、公益、环保这些我一直在做,但我觉得我可以做的更好,花更多的时间,也许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马云“是不会停下来的”。去年的此时,马云已想好怎样成全自己:“我想回归教育,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



“未来我最担心的一个行业变革,那就是教育。每次的变革,都必须是教育的变革,要走在前面。”马云在前年一次演讲中,讲到了自己对教育的焦虑。


现在,他要自己来了。



跑到世界跟前

1985年9月10日,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马云已经是杭州师范学院英语二年级的学生。


这个经历了三次高考的师范生,除了英语出人意料的好之外,社会活动能力也出人意外的强。大学期间,马云不仅做了三年校学生会主席,还做了两年杭州市学联主席。


时任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黄书孟负责学生工作,很欣赏马云,在马云毕业的时候把他分到了急缺英语老师的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即便放在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的师范生去中小学当老师是常态,直接去大学当老师也十分罕见。


十几岁时,马云就在杭州西湖边为外国游客当导游以换取免费的“英语教学”


对于中了头彩的马云,黄书孟虽然大胆推荐,但也有顾虑,他担心马云“脑子太活”,耐不住老师这份工作的寂寞。


毕业那天,黄书孟特意把马云送到校门口,与马云立下五年之约。要求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至少要干满五年。”马云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任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每月工资91元。


1980年代后期,91元的收入在正在挣脱各种羁绊,努力生活得更好的中国人眼里实在有点少,下海是当时大学生、知识分子的首选。但马云听师道、守信用、讲义气,在杭电教英语一晃过了六年。


初为人师,颜值不高、年纪又轻的马老师在第一印象中不会给人太高的期待,但马老师张嘴说英语,那个音量、底气,则让学生感到一种强烈的反差。 


马老师上课不会照本宣科。他会从课本出发,一路讲到外国的文化、风俗,讲到自己对人生、社会的理解。1990年代初期,国内的大学还比较闭塞,学生了解外部世界主要靠收音机、报纸和图书馆。


马云在澳大利亚,那年他21岁,是人生中第一次出国


在这种情况下,马老师的课也算为学生推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而后来成了阿里的马云更加意识到,教育不应该照本宣科,因为这些活可能绝大部分会被计算机所取代。


阿里十八位创始人之一蒋芳曾是马老师的学生。蒋芳眼里的马老师像一团火。每当马云走进教室,就会把教室“点得热乎乎的”。如果马老师讲到兴头上,他会一屁股坐到讲台上,和学生扯得兴致盎然,这样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下课铃就响了。


马老师虽然招学生喜欢,但要求严苛。蒋芳记得大一刚入学,马老师就要求他们背《新概念英语第二册》,而且会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出一道20分的默写题,默写要求背诵的前100篇的某一篇。“我估计全校有早读的就是我们班了。每个人吃完早饭,在上第一节课之前,都在外面背课文。”蒋芳回忆。


马老师之所以会使用这些“狠毒”手段要求学生,正如他自嘲自己天分差,高考考了三次,却也能当英语老师,就因为他比别人“敢”。


马老师把这个“敢”字首先用在自己身上。魔鬼训练在今天不算新鲜玩意,马老师用在练口语上面。他一有空就往西湖边跑,一看到外国游客就主动凑上去,甚至骑一辆自行车载着外国游客满杭州城跑,目的就只有一个,练口语。


16岁,马云遇到了来华旅游的澳大利亚人Ken Morley一家。热心的ken为少年修改英语语法错误,又陆续提供了200澳元的资助。5年后,在ken的邀请下,21的少年第一次出国,到澳大利亚旅游。29天新世界的经历,是少年人生的转折点,他回来之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图为马云邀请肯故地重游杭州时拍下的照片


直接跑到“世界”跟前,是马老师触摸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给马老师带来了意外,影响了他的人生。


澳大利亚退休电气工程师肯·莫利一家,是马老师1980年在西湖边主动凑上去而认识的。后来,莫利父子开始与马老师书信往来,并通过这种方式纠正马老师的英文错误。马云大二暑假的时候,莫利邀请马云去澳大利亚旅行。


出国是个容器,装在其中的是马云开阔的视野。尽管签证申请了7次才通过,但澳洲之行彻底改变了马老师对于世界的看法。回国后的10年里,马老师都在想同一个问题,中国需要改变,需要更开放的思想,需要用一个不同视角来看待事物。



备课的CEO

在大学做老师是马云最个性洋溢的时期之一,日后那个“迷之自信和乐观”的马云风格标签,也在这段岁月里初见端倪。


1994年底,马老师从美国外教口中第一次知道了一个叫“互联网”的东西,他觉得他需要的改变到了。次年,马老师离开三尺讲台,拿着用25美分在老虎机上赢的600美元创办了中国黄页。


之后,“18罗汉”加入,软银投资,蔡崇信加盟,诞生了众所周知的阿里巴巴。其实,其中最重要的是,马老师几乎凭借一己之力,重塑了国人的消费认知。


 阿里巴巴创立早期,马云和同事们在公司合影


依靠信息不对称,马老师用B2B平台教中国供应商结识客户。


依靠淘宝网流量变现,马老师用C2C平台教中国网民网络购物。


为了解决网购的支付问题,马老师又创造性地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教中国人出门支付只需打开手机二维码扫一扫。


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于是有人开始“亲切”地称他“马云爸爸”。


马老师却不领情,他在多个场合提出还是老师才是最喜欢的称谓。在和杭州师大师生交流时,他说:“如果说我最喜欢的、做得最好的工作,还是当老师。这一辈子不会拿掉的烙印,就是当老师。”这个烙印在阿里清晰可见。阿里的员工称马云为“马老师”,同事之间互称“同学”,管理制度上设有“班委制”。


仅仅在公司里当马老师还远远不够。2015年3月,马老师在杭州西湖之滨一座中式建筑里创办湖畔大学。这一次,马老师升任了校长。作为校长,马老师的目标是:办一所300年的大学,专注失败教育,构建新商业文明。


 2016年湖畔大学第二届开学礼。包括姚劲波、吴国平、贾国龙、霍启文等39名企业家在内的第二批湖畔新生,在一期“学长”们和校长马云,校董柳传志、钱颖一等的见证下正式入学


“大学”英文University的词根是universus,意指世界的不同部分相遇之处。所以,大学从创建的一开始就包含了宇宙论的概念。


同样是马老师,但是与过去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不同,在湖畔大学马老师有了新宇宙,他不仅讲英语,更主要是讲人才、讲制度、讲商业文明,而最重要的是,在这里,马老师第一次讲到,企业要有接班人制度。


这个论述可以看做是马老师做CEO后的经验总结课。1995年,马云曾决定2005年回去做老师,但没想到2005年阿里和eBay的竞争正在火热的状态,为做老师,而将公司扔下,是不负责任的。马云又等到2009年,觉得可能差不多要回去做老师了,但又发现那时候阿里的业务很多,B2B、淘宝、天猫等,整个阿里没有接班体系,任何人来担当这个公司都有点难。重返校园的计划,再次搁浅。


当做回老师变成了遥遥无期的梦想时,马老师意识到了公司存在问题。2010年开始,马老师在管理团队内部试运行“合伙人”制度,每年选拔新合伙人加入,人事调整自此后成了阿里的常态。


 

马老师的解释是,“CEO如果不能像老师一样用成就他人的思想来做,不是去帮助员工成功,不是去帮助客户成功,不是去帮助合作伙伴成功,我相信这家公司就很难成功。”


这种影响在如今的阿里充满了映照。阿里园区里那些熙熙攘攘的年轻人,和当年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课堂上被马老师逼着拼命背《新概念英语》的学生没多大的区别。以至于马老师后来在湖畔大学说道,“今天我可以这样讲,我离开公司问题不是太大”。


解惑,传道,授业。老师身上具有的那种理想主义,那种世界性和永久性,正是马云的迷人之处。



马老师的心事

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7年全球领袖人物排行榜,阿里集团马云排名第二。在杂志特写里,《财富》选用的标题是:“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如何赋能全球企业”。报道称,作为自由贸易的代表,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马云和他的阿里在以意想不到、鼓舞人心的方式,去启发、教导小企业开拓更多的消费者。


面对资本的赞扬,互联网行业的变革,年过五十的马老师早已能够平静待之,但他最担心的是教育行业的变革。


马云说,“我们这些人二十年内混混也能混过去,但是我们的孩子们是混不过去的,如果我们今天依旧有今天这样的教学方法,方式和课程,去教育这些孩子,那么这些孩子三十年以后将会找不到工作。”所以,每次的变革,都必须是教育的变革走在前面。


恰是得益于商业上的成功,现在的马老师有了更大的能力来反哺教育。


 纽卡斯尔大学,马云掏出2600万澳元设立马云和肯家族联合命名的Ma-Morley奖学金计划,这项奖学金用于“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经历它、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它的人们。”


马老师的马云公益基金会于2014年成立后,先后启动了“马云乡村教师计划”、“马云乡村校长计划”、“马云乡村师范生计划”。2017年,已经办了湖畔大学、云谷学校的马老师,又低调办了一所叫“桃源里自然中心”的学校,校址在植物园内,专门教人认识大自然。


从制度的制定者、知识的传递者,到知识的接受者,马老师的影响,仍在慢慢发酵,而展现在马老师和时代的距离,是随处可见的近在咫尺。


2017年伊始,马老师出人意外地创建了一个用自己和莫利一家姓氏命名的奖学金(The Ma & Morley Scholarship),以2600万澳元回馈澳洲的大学,感恩莫利一家曾给予的帮助。


不少媒体把此举解读为阿里进军澳洲市场的某种联系。当然,无论哪种解读都是见仁见智,或自然温馨,或贩卖情感,但至少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一幕里去还原一个传奇的马老师。


马云在阿里自诩花名“风清扬”,喜欢金庸小说的人都知道,这是《笑傲江湖》里独孤九剑的传人,是一个无招胜有招的世外隐者。


两千年前孔老师说,五十知天命。今天五十五岁的马云,知道怎样自己成全自己。


 附马云演讲全文 

(向上滑动启阅)

刚才观看的时候无比的感慨!真没想到等了十年的这一天,来得那么快,来得那么美好。


感谢所有帮助、支持过、信任过阿里巴巴的人;感谢所有的阿里员工,阿里的朋友;感谢这伟大的时代,感谢这个国家,感谢这个了不起的城市。


其实在下面看的时候我发现,阿里人确实越来越厉害。可能全世界很少有一家公司的文艺演出搞得那么专业,很多人以为我们是专门搞文艺演出的,这就是阿里的文化和价值。我们是既要、又要,我们不仅工作做得好,我们要玩得好,我们要会生活。感谢大家,我们这样的晚会18年了,18年进步越来越大,我希望30年的时候,我们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精彩。 


15年以前,那时候阿里巴巴决定把这家公司要做102年,横跨三个世纪。我那时候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能做到?很多人把公司的愿景当口号、当标语,他们自己不一定信;而阿里要让自己相信我们能走102年,首先(需要)我们自己信,并且保证它能实现。


那时我们开始考虑如何传承?用制度去思考。我们走访了很多公司、研究了很多公司,全世界基本上只有两条路:一般是交给下一代,或者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而第三条路很少有人去尝试,但我们觉得这是对的一条路,就是去发现、去培养、去支持新的领导团队,用文化、用制度、用人才来保证公司的传承。 


为了这一天,我认真准备了十年,谢谢阿里巴巴所有管理层、领导层、员工同事、股东董事的信任。这不是一个心血来潮,更不是迫于什么压力,网上还有人传是我害怕什么?过去20年,阿里人从来没有害怕过,我们只敬畏过未来,对未来我们从不害怕。


十年前我提出,十年以后我将离开董事长这一职位,内部的同事都认为这是开玩笑。因为那时候我只有45岁,但是今天我们做到了。今天在座也有很多企业家朋友,还有很多的阿里人,我们有个希望,希望在座的阿里人30年以后每年向社会输出至少一千名(工龄)十年以上的阿里人,他们应该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去),他们到各个公司去。但是大家记住,如果你有一天也希望用制度、文化和人才来保障我们这个公司的传承,你至少今天就要开始去想,要至少准备十年时间。


今天不是马云的退休,而是一个制度传承的开始。今天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制度的成功。谢谢中国企业家所有的朋友,中国企业家的努力;谢谢阿里的努力,让我们有今天,谢谢大家。


今天的世界正在快速地发展,各种各样复杂的变化,这些变化不管你乐不乐意,它会影响我每一个人。最近几年全球化的挑战、新技术引发的各种焦虑、环境的恶化……各种变化都在释放一种信号,这个信号就是一个新的时代很快到来。 


今天所有的烦恼、所有的焦虑、所有的困惑,我认为是一个新时代来临之前的阵痛。未来30年,世界会发生很多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越大家的想象。这次技术革命是人类有史以来将会发生最深刻的变革。


无论是人工智能、无论是大数据,还是我们快进入的5G、IoT时代,所有这些都希望解决人类三个问题:可持续发展、普惠和利他。这个世界如果做不到可持续发展,这个世界如果不能普惠,技术普惠、金融普惠、机遇普惠,不能做到让别人更好,这世界会变得越来越乱。如果技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技术就毫无意义。不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这个世界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


如果过去的20年是互联网公司的20年,那么未来的30年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30年。这个互联网时代是给每一个人的机会,只有你是否愿意改变自己,所有的阵痛都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完成。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我们每个人都要走出昨天的自己。未来的世界,如果你希望成功、你的企业想成功、你个人想成功,那你记住,你不仅仅要为自己着想、你要为别人着想、为世界着想、为未来着想。 


很多人说马云你讲话总是站得很高,从人类、从世界(的角度)。我没有刻意。20年来,我相信这些我们坚持这些。你笑话,我们也这么说;你信,我们当然更高兴。


我们这一代人是最幸运的一代人,二战以后,人类可能所获得的和平时期最长的一段。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文革,这一代人经历了波澜壮阔的改革,这一代人看到了工业时代的辉煌,我们这一代人马上要面临挑战,进入、拥抱数据时代。我们所有的人是横跨两个技术时代的人。


能不痛苦吗?能不纠结吗?但是痛苦和纠结没有用,改变自己。工业时代的标准,是要做强做大。而21世纪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组织,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不是要做大,你不应该做强,你要做好。善良是最强大的力量。


这次变革,是人类对自己的挑战,是每个人要改变自己。过去20年,有人说马云你运气真好,有人说阿里巴巴真厉害,其实不对。阿里犯过的错误不比任何一家公司少,但我们确实也做了很多正确的选择。其实我们每一次重要的选择,每次阿里巴巴在关键的时刻做出巨重大决定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从商业的利益出发,我们做的决定。阿里从20年前到现在,我们所有的决定,重要的决定都跟钱无关。我们都思考我们所做的决定,我们所投入的技术,我们所做的产品是否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是否是按照我们的使命、我们的愿景、我们的价值观而出发。


阿里人商业决定很不容易,但是价值观的选择更为痛苦。过去20年,我们经常被怀疑、被挑战,但是我们对自己、对未来坚信不疑。甚至有人说我们是永不悔改。阿里人,我们明明有很好的路可以走,但我们却选择没有人走过的路,但又必须要去走的路。 


因为阿里不愿意做一家只能挣钱,而又非常平庸的东西。未来记住,我们永远不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只会赚钱的平庸的东西。我们的目标从来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我们希望给世界带来更好的变化。我们不想也不愿意变成一家强大的公司,我们只希望自己在社会上,在世界,在老百姓用户面前、心里,我们是一家好的公司。强大的公司不容易,但要做好公司更难。强公司是商业能力决定,而好公司是担当、是责任、是善良。


过去20年的努力,阿里巴巴拥有了最好的人才、最好的技术、最多的资源,但这不是我们可以炫耀的资产,这是社会对我们巨大的信任。社会把最好的人才,社会把可以开拓技术的机遇,把很多的信任给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会说感恩,每个人都在说感谢,但我希望阿里人感恩社会信任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行动去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惊喜。


我希望未来20年,我们的责任是用好这些资源、这些人才、这些技术,让世界更加绿色、让世界更加普惠、让世界更加可持续发展,同时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柔软和温暖。


中国的机会极其强大,很少有这么一个国家,14亿的人口,很少有这么一个国家,有统一的商业基础设施,很少有这么一个国家,几乎任何一个省的人口就比欧洲一个国家的人口还多。 


我们国家解决经济最大的机会在于发展内需。如果把中国的内需发展起来,不仅让中国的经济起来,让世界的经济也会起来,内需起来,靠的是市场经济,而不是政府手段。阿里人,今天我们所做的,无论新零售、新制造、走向未来的新消费,中国的内需做的不好,阿里有责任,中国的内需做得好,跟阿里没有关系。还有巨大的机会,使新全球化。今天我们中国人都很自信,但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和世界对我们的看法是那么的不同。世界在害怕中国,在害怕技术,害怕强大的公司。 


我们希望技术是善意的,我们希望技术给人带来的是希望,而不是绝望。我们希望阿里巴巴在未来参与新一轮的全球化,给世界带去机会,给全世界的中小企业,帮他们卖货,帮全世界的小老百姓获得金融的支持,让全世界的货能货通天下。这就是我们希望在全球化,我们更希望技术,阿里巴巴今天已经变成了一家技术公司,技术的强大在于它对社会带来的价值,给人类带来的温暖。阿里云、达摩院,阿里巴巴所有的技术部门、技术人员,用自己的能力想象力给世界带来机会。 


技术必须向善,我们也必须明白,14亿的人口,制造业不会给中国带来很多就业。未来中国巨大的挑战是就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多能够创造就业的服务业是阿里人今天你们手上的资源,人才和技术应该全力以赴。只有担当起这些真正的重要的问题,我们才能走102年。阿里的未来,不是要证明我们能赚102年的钱,而是我们要证明我们愿意担当102年的责任,只有担当102年的责任,我们才有可能赚102年的钱,谢谢大家。 


至于我自己,我把自己想得很明白,很多很多年以前,刚刚开始做阿里巴巴,我有机会去了格林威治天文台。有人跟我说,太阳系在哪里?我没找到太阳系。然后另外一个人问,你说地球在哪里?我也没找到地球。在银河宇宙系里面,我根本没找到地球。我们这些人在地球上哪里?我们啥都不吃,那一刻我明白,在这个世界We are nobody。


人生不是你取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世界那么美好,有那么多事,我都想去体验,都想去尝试一下。而且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美好、不对的事情,不尽人意的地方。我自己觉得我是要去折腾折腾。


2013年,我离开了CEO的岗位,我本以为我不会那么忙,我以为当董事长会轻松很多,没想到过去的六年我比以前更忙。不当阿里巴巴董事长,不等于我退休,我是不会停下来的。阿里巴巴只是我很多梦想中的一个而已,我自己觉得我还很年轻,我自己觉得有很多地方我都想去玩玩,都想去折腾。很多事情,教育、公益、环保这些我一直在做,但我觉得我可以做的更好,花更多的时间,也许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过了今天晚上我就要开启新的生活,我不当这个董事长,我确实相信世界那么好,机会那么多,我又那么爱热闹,哪里舍得这么年轻就退休离场。我希望换个江湖,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谢谢大家。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何子维

排版 | STAN

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猜你还想看


围观

师生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故事

咱妈为啥爱跟团游


热文

现在还有不丧的年轻人吗?




点击购买最新一期《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