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轻松读书人
让我们用轻松、简单的方式,一起共读好书,共同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十点读书会  ·  中国的客运站,怎么悄悄消失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轻松读书人

到头来除了刷手机,你一事无成

轻松读书人  · 公众号  · 读书  · 2018-04-04 18:28

正文



作者:陆JJ

ID:tiyan818

一天当中什么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最快?我想很多人都会回答:刷手机。不仅时间过得飞快,而且过得特别没质量。因为互联网时代在给你投食各种各样的信息时,它是没有过滤器的。而真正能将垃圾信息和有消息进行区分的,是你的大脑进行的一种自主筛选。


如果非要活成“睁眼后是手机,闭眼前还是手机”的生活,那请将这种生活进行一种良性循环,让它有所价值吧。

——手机癌治疗者二两兔酱


最近有读者问我一个问题:

觉得自己好弱鸡啊!整天正经事不做,就知道刷手机啊!我自己也很难过啊!很受伤啊!如何改掉手机成瘾的问题?!我也不想整天没事就刷刷刷啊!


作为正能量博主,这个问题我肥肠理解。


比如你可能经历过下面这些日常片段:


本来是工作时间,却不小心拿出手机,开始刷, 直到刷不出个屁来 ,一点新鲜事没有了,才晓得放下。


在朋友圈刚发完的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内,必然要反复点开查看5次。主要是看谁又给我点赞了,谁又给我评论了。手机界面正上方的新消息提示,总会让你心花怒放一下下,哪怕只有1秒。


心神不宁 ,好像总是一副微信上有人要找我谈八位数订单的幻觉,不反复看微信总觉得即将错过点什么... ...


如果是你妈来劝你,估计就是这样的话:


“整天看你玩手机,正经事不做!给我少玩点!”


这种话的效果就像你对一个吸毒的人说“吸毒不好,以后别吸了”一样单薄而毫无价值。


其实你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甚至带着负罪感在刷手机。


核心问题是: 问题你都知道,就是甩不掉。



你做这些事的时候多半是 无意识的、无感的。


多半在大脑的驱使下,直接执行了那个未来可能会让你产生自我怀疑、负罪感的动作。


这篇文章不单单讨论手机成瘾,也将讨论日常生活场景中,广义上的成瘾现象。



关于成瘾,先讲个小故事,关于我如何从一个重度游戏成瘾者,成为现在这个还算健康活泼的当代青壮年。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读初中、高中,双休日每天要打 12个小时以上 的游戏。以一天一滴水不喝,一点东西不吃。


游戏里泡一天,赛过活神仙。


有钱了也不买别的,就买点卡。那时候未成年,为了进网吧还专门研究过《如何在不展示身份证的情况下进入网吧开机的9种方法》... ...


游戏里成就辉煌,现实中一地鸡毛。外表斯斯文文,实则道貌岸然。成绩从中上到中,再到中下,再到跌停。


老师一度笑着安慰我,让我不要太担心,因为已经没有下降空间了。成绩的门面基本靠坚挺的文科死撑... ...


曾经为了彻底戒掉游戏,想过很多奇葩方法。


比如我妈去出差,为了不让我打游戏,把电脑的电源线藏起来了。我嘿嘿一笑,在她离开后,把家里翻个底朝天,最后在放被子的橱里找到了亲爱的电源线。


我妈回家后甚至说:“你下次再打游戏,我就打你。”


奇葩的方法还有,比如我还想过,外面上网要花钱,我就把部分上网费交给同桌,让他帮忙保管。后来真的想上网了太上老君都拦不住,我冲去朋友家威胁他把钱交出来... ...然后他就和我绝交了... ...



亚洲地区部分国家和研究中心曾经做过调查,当人沉迷于互联网游戏时, 他们的脑部活动与游戏成瘾者有相似的倾向。


13年美国精神病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里,引入了“互联网游戏障碍”这个概念。


大脑的某个区域如果经常因游戏而生出兴奋感,其他区域就会减弱。情绪、认知等能力也会随之而下降。


去年世界卫生组织 把游戏成瘾归为了精神障碍 ... ...我也是在若干年后才意识到当年的疯狂和荒谬之处。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为何会这样做,事情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其中 是否和脑区的运行机制相关?


我们都知道 多巴胺 是一种神经递质,也是与多种上瘾行为有关的脑内分泌物。自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于多巴胺的认知也在不断代换。


比如从原先认为“多巴胺是快乐源泉”,到后来认识到多巴胺并非直接带给你快乐,而是刺激你的期待,让你觉得如果你这么做,就能得到快乐。


可以将其粗浅地理解为某种动机物质,它驱动了你的心理,并对你作出承诺。


“亲爱的,去做这件事吧。做完这件事,你会获得快乐。”大脑说。 多巴胺劫持了你空闲时间的注意力。


像前几天三八妇女节,各类商家打出“女神节”、“女王节”的口号,又是满减又是返利,实则也在劫持你的多巴胺,让你的视点不自觉地跳跃在促销商品之间,让你以为你买到了那个,就能怎么样。让你以为你买到之后,就能快乐。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信息识别(外界刺激)→大脑奖赏系统(多巴胺分泌,作出快乐的允诺)→执行动作... ...


但奇怪的是,真正得到那个东西以后,我们并不快乐。准确地说,不及当初大脑给我们的允诺那样快乐。


对于要减肥的人来说,吃炸鸡最幸福的时刻是吃之前,及吃的前半程。吃饱后的心理状态就是灾难。


你以为你会快乐,其实你并不。 正如五月天在歌中唱道: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如果把我们所要做的事分为两种:


第一种 是那些看上去会痛苦,实则很快乐的事情。


第二种 是看上去快乐,实则却很痛苦的事情。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乐于做第二种,因为人们被大脑的允诺骗了。所谓的“多巴胺劫持”,就是实则并没有那么快乐的事情, 被大脑套上了一层“快乐”的包装。


大脑这个狡猾的产品经理,把“其实并不让你快乐的一时快感”包装成了“真正让你快乐”的产品,卖给了你。


不合理的东西本身被赋予了合理的动机,所以你才会想都不想就去做。



在社交网络时代,你之所以会毫不犹豫地刷手机,是因为你期待得到虚幻的奖励——点赞、评论、转发... ...而你获得这些“伪快乐”的成本又是如此之低。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生理体验与心理体验是矛盾的。


从生理体验上来说,你很轻松,动动手指就能看朋友圈里的新鲜世界。但没有专心工作、效率低下、很多事拖着没做, 这些内心的石头让你的心理体验格外糟糕。


过去我沉迷打游戏客观上来说是很爽的,但我的心理体验也无比糟糕,没有享受游戏应有的乐趣,反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里。


许多人会陷入一种 恶性循环 :不想工作→刷手机→刷完手机更不想工作→更不想工作就更想刷手机... ...


在这套恶性循环中,我们的真实意图在无限拖延。而为了逃避现实的窘境,我们不自觉地走入带点甜头的循环中。


正在工作的人,他忽然刷起朋友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作需要消耗精力,他刷手机的行为实则只是他对工作焦虑的不自觉反馈动作。这些不自觉的分心动作,是焦虑的投射,也并非真实所愿。


看上去会让你快乐,实则徒增痛苦。因为消除焦虑没有其他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干,就是做事。


再难的事,就算你需要分解出1000个小步骤去解决它,哪怕你解决其中1步,你的焦虑就会消失1点,你就走向了 正性循环。



和上述第二种相反,第一种看上去很痛苦,实则很快乐。 跑步和健身是其中的典型。


跑步是一种客观上会让你产生难受和不适的运动,但跑完后你会觉得格外爽,格外认可自己的感觉。


那是一种实在而真实的快乐。


多数人心里都愿意自己做第一种事,但总会不自觉做第二种事,怎么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