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计算机六十年
中国计算机历史研究,科学家与社会进步,人与信息系统,智慧城市与谋略,创新和未来。
51好读  ›  专栏  ›  计算机六十年

兵工专家吴运铎和107计算机

计算机六十年  · 公众号  ·  · 2025-01-16 18:38

正文

发表本文以资纪念”最美奋斗者“吴运铎诞辰108周年!


107计算机是中国人自主设计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除去中科院计算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研制了一台之外,兵工专家吴运铎领导的一机部第一研究所还仿制了一台,却少为人知。



1958 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举办第三届计算机训练班,决定研制一台小型通用计算机。夏培肃先生对过去在物理所设计的计算机图纸进行了修改,将示波管存储器改为磁心存储器。取名为 107 1959 年,训练班结束后,成立了 107 计算机小组,继续研制。


107 计算机于 1960 年初完成研发,机器安装在北京玉泉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0 4 月,通过考机,第一个题目是潮汐预报。 " 文化大革命 " 期间, 107 机随中科大从北京搬迁到安徽合肥, 1974 年被拆除。


107 机是一台小型的串联通用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定点机,字长 32 位,机器主频 62.5 千赫,指令长 16 位,磁心存储器容量 1024 字,机器可执行 16 种运算操作,平均每秒运算 250 次。 107 机工作稳定,考机时,连续无故障工作时间为 20 小时 30 分钟。


除了一机部第一研究所的 107 机用作弹道计算外,在中科大的 107 机共有各种程序 100 多个。开始时,用机器语言手编程序,包括检查程序、错误诊断程序、标准子程序和各种应用程序等。中科大为 107 机编写了计算机原理和程序设计讲义,作为该校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共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240 人和外系的学生 360 人自己编写程序在 107 机上算题。


1944年吴运铎(左)和新四军二师军工部部长王新民在安徽天长县铜城镇。


1961年,吴运铎与“老一所”的领导们合影。

1959年国庆,447厂生产的32门100毫米高射炮通过天安门。
东风一号地—地导弹发射台。


1956年,朱德总司令(左二)访问苏联,参观兵工厂,吴运铎在国内学习了俄语,到苏联学习二年,应邀为总司令做翻译。


1957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了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尽管它运行速度仅为每秒 1500 次,且有成本高,功能不够强大等不足,但吴运铎认为经过改进和完善,能赶上或超过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1958 年,兵工专家吴运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后为五机部202所)首任所长,一所是以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为主,进行火炮及弹道计算。面对既无专业人员,又无专业设备的困难,吴运铎认为,研制电子计算机对军工企业研发产品是不可或缺的大事,一定要占领这个高地。

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 吴运铎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做出了可圈可点的创新工作。他认定电子计算机是个绝佳的科研项目,大胆地提出了研制电子计算机的任务。


1959 年,一机部一所(即吴运铎领导的火炮研究所)为了进行弹道计算,需要一台电子计算机。吴运铎决定在一所第四室成立电子计算机研究小组,力争早日拿下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所筹建了冲压车间、精密机加工车间、热处理车间和无线电车间等四个配套车间,由吴运铎亲自领导科研工作,组织调配人员。他选派几个年轻的技术员去天津学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有关技术;其次,做好小组内的科技人员思想工作,鼓励他们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

他意味深长地说: " 如果我们今天不比昨天做得更好,学得更多,生活就会失去光彩。 "

由于吴运铎对计算机科研各个环节抓得很细,各个车间、部门全力配合,每时间内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困难面前,吴运铎提醒大家: " 科研工作要有科学的头脑。敢字当头,敢于探索,敢于冲破艰难险阻,只要有坚定的革命毅力和创造智慧,总能想出办法的。 " 在发生故障,不断调试后,一时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时,吴运铎对科研人员说: " 失败是成功之母。哪怕有 100 次失败,我们也要做 101 次实验,直到成功。 "

1960年,107机在中科大教二楼安装调试时的主机系统


他们根据 107 机的图纸复制了这台计算机,在吴运铎的指导和激励下,所有参研人员以军工战士大干、巧干、拼命干的无私无畏精神,终于在 1960 3 月研制成功了内存 1024 字节的数字式电子管计算机。安装在北京车道沟甲 10 号,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去外地介绍过经验。

这台计算机他们也称为 107 机。由于初次研发,缺乏经验,加工工艺质量差,机器不稳,因此于 1961 年重新加工,并作了一些修改, 1964 年通过了鉴定, 1966 年随研究所迁西安,在 " 文化大革命 " 中停止工作。(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十年 1956 1986 84 页)

由于这些研制计算机回忆来自作家赵长安的《吴运铎全传》,对于一所计算机研发的细节缺少介绍,没有列举电子计算机研究小组和四个加工车间的人员,也没有提到协作单位:中科大、天津的计算机工厂单位,所以对吴运铎领导的计算机研发与应用,缺少更多的了解。

遗憾的是,吴运铎在长期的兵器研发中,多次负伤。 1960 年初夏,他离开单位,赴苏联治疗眼疾。 1963 年,一机部拆分,他被任命为五机部(兵器工业部)兵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希望知情人能够提供更详细的内容。


吴运铎(左)与“关心教育下一代协会”的费路路、孙敬修(右)在一起。

1953年4月6日,吴运铎在北京八中作报告。

1954年7月25日,清华大学物403班与吴运铎(前排中)合影


兵工专家吴运铎
吴运铎, 1917 1 17 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祖籍湖北武汉, 1938 年参加新四军, 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447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中南兵工局副局长、五机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1955年,任中国赴苏联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组组长,率100余人到西伯利亚高炮厂学习2年,他是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兵器工业的开拓者,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被誉为中国的 " 保尔.柯察金 " 。他撰写的自传 《把一切献给党》 ,鼓舞了一代代青年人,他被命名为全国自强模范( 1991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