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山浮生
来跟我一起打开脑洞,认识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张伟丽成功卫冕女子草量级金腰带 ·  17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万科调整核心管理团队,深圳国资全面进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山浮生

GE退出道指,这个世界要变天了……

北山浮生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8-06-30 23:32

正文

导读:


美国如今的产业优势基本集中在IT、医疗、金融、能源、军工几大板块,其他板块要么已经缺失,要么在与外国竞争中正在逐渐落败。


GE的衰落,象征着美国工业实力仍然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衰落,而一百年前世界局势重新洗牌的时代,又向我们走来。


特朗普政府几乎是不惜与全世界翻脸的架势,千方百计复苏本国的工业基础。如果不补上这个短板,美国将错失数据革命所能释放的天量红利。 那样的话,美国不仅将拱手交出霸主之位,而且GDP可能会跌落到只有中国的若干分之一。


6月26日, 标普道琼斯公司宣布, 通用电气(GE)被剔除出已坚守百余年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取而代之的是连锁药品零售企业WBA(沃尔格林),该变更已于同日美股交易开始之前生效。



道琼斯指数,全称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最有权威性的一种股票价格指数,首次公布于1896年,也就是GE创立后的第四年。最初道指只包含12种股票,包括GE在内,全部都是美国主要工业部门的龙头企业,在1928年增加到30种。


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有新兴公司加入,又不断有失败的公司退出。然而直到1999年之前,道指的主要成分大都来自于工业部门,实际就是美国实体经济兴衰的晴雨表。


法国人诺查丹玛斯曾预言,1999年是世界末日。这一年,除了美国轰炸我大使馆和澳门回归,似乎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然而,预示着资本主义世界末日的标志性转折,正在这一年悄无声息地发生。


1999年11月1日,雪佛龙、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西尔斯公司和美国联合碳化物从道琼工业指数中被剔除,代表新兴信息产业的微软、英特尔成为道指成份股,也是纳斯达克成份股首次转入道指。


此后,就是工业公司接连退出道指,被IT、金融、医疗、零售公司替换的过程。


回首百年,美国的蓝筹股阵营大体上走过了这样一个变迁过程:铁路、电报电话——石油、煤矿、钢铁、公用事业、汽车——连锁商业、金融、医药、大众消费品、IT、电信等。


该图来源于《华尔街日报》。深蓝色代表工业和基础材料;绿色代表油气行业;红色代表科技和电信;橘黄色代表健康医疗行业,浅蓝色代表消费商品和服务行业。右侧纵轴数字代表年份,最上数字为1896年,依次递增,最下数字为2015年。


GE的退出,标志着道指初始12支成份股全军覆没。


道指董事总经理兼指数委员会主席毕哲文(David M.Blitzer)在公司声明中表示:“美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消费、金融、医疗保健和科技公司在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而工业公司重要性有所降低,通用电气被替换可以让道琼斯指数更好地反映美国经济。”


GE的退出,可以看作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


那就是被第二次工业革命支配的世界格局。


可能大多数人都没有注意到,从我们出生起一直到如今的美国乃至世界的格局,实际上都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的。


GE创立于十九世纪末,前身是发明大王爱迪生创立的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1892年,老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 Sr.,即J.P.摩根)出资将该公司与汤姆逊—豪斯登国际电气公司以及另外一家公司合并,GE正式诞生。


杰克·韦尔奇系列:商业的本质+赢+赢的答案+杰克·韦尔奇自传(套装全4册)

作者:杰克·韦尔奇、约翰·拜恩等

当当 广告
购买


GE创立后的几十年间,以各种方式吞并了国内外许多企业,并控股了更多的企业。


1939年GE拥有工厂三十几家,到1947年就增加到125家。在国外,它逐步合并了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瑞士、英国、西班牙等国的电工企业。1972年该公司在国外的子公司计有:欧洲33家、加拿大10家、拉丁美洲24家、亚洲11家、澳大利亚3家、非洲1家。


1976年底,GE在美国35个州共拥有224家制造厂,并在24个国家共拥有113家制造厂,成为一个庞大的制造业帝国。这一年, 是GE作为一家制造业企业的历史高峰,也是美国工业实力的历史巅峰。


可以说,GE是美国工业的缩影。


然而,庞大的GE帝国,也只不过是更为庞大的“摩根帝国”的一个分支而已。


摩根家族崛起于南北内战时期。摩根帝国的缔造者是该家族的第二代掌门人,也就是J.P.摩根,被称为“华尔街的拿破仑”,“世界的债主”,曾两度使美国经济起死回生。有人曾戏说三代美国总统为其打工。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金融危机面前,束手无措的第24任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不得不把J.P.摩根请到白宫,毕恭毕敬地请求其拯救美国的金融市场。


老摩根


一百年前的美国,是一个被金融资本牢牢控制的王国。君临天下的国王,不在白宫,而是在华尔街,它就是J.P.摩根。


以J.P.摩根为轴心,摩根家族及其同盟控制着银行家信托公司、保证信托公司、第一国家银行、国家城市银行、契约国家银行,共计超过80亿美元金融资产。而在摩根联盟之下,还间接控制着数以万计的小型金融公司,共计控制着超过2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三分之一的金融资产,此外还有全美65%以上的保险业。


摩根金融集团直接或间接控制着包括GE在内的美国主要工业部门,如铁路、通信、化工、石油、钢铁、有色金属等。全美35家主力企业中,有摩根公司的47名董事,包括U·S·钢铁、GM、肯尼格特制铜公司、德州海湾硫磺公司、大陆石油公司、ITT(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全美电缆、邮政电缆、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


1929年大萧条之前,整个摩根系拥有740亿美元的总资本,相当于全美所有企业资本的1/4。摩根财团再加上与之类似的洛克菲勒财团、杜邦财团和梅隆财团等,基本上就相当于美国经济的全部了。


摩根财团:美国一代银行王朝和现代金融业的崛起(1838~1990)(团购电话010-57993380)

作者:罗恩·彻诺 著 / 读客文化 出品

当当 广告
购买


摩根的经营方式被称作“摩根化”。


通俗地说,就是以金融资本为核心,通过并购和股权控制,合并同一个行业的同类公司,减少该行业内过度的竞争,使运行成本降低,从而达到利润扩增的目的,也就是实现垄断式的托拉斯经营。在一个行业获得支配地位后,盈余的金融资本扩张到其他行业,逐渐形成多个行业的垄断。


摩根就是从对铁路的渗透开始,逐步扩张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技术进步的速度,远远不能与资本扩张的速度相抗衡,因此摩根财团的实力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前两年,中国金融自由化泛滥时期,宝能系进行了一系列并购操作,也是类似的道理。


摩根那一代的老派金融家与如今的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还有很大的不同。


摩根玩得是长线投资,而不是短期挣快钱,他 收购一系列公司背后是有长远的目标,目的是 促进实体经济更好的发展。


道理很简单,半个美国都已经被他控制了,他实际上是美国这家公司的董事长,那么只有美国实体经济发展,他的财富才能增长。


搞金融投机,相当于自己割自己的肉,有个毛意思?


金融资本促进实业的发展,这听起来十分美好。


然而,这又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


实体经济要健康发展,购买力的持续增长很重要。生产力扩张,供给在不断上升,需求也必须同步扩张,供给和需求要能够相互匹配才行。


实体经济已经托拉斯化了,也就意味着资方可以通过垄断赚取超额利润。


总售价=成本+利润,成本中除了损耗,剩下的部分才能转化成工资。这就决定了 广大消费者手里的钱,与社会总商品售价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消费信贷大行其道,暂时弥补两者之间的差距,但也只是延缓了问题的爆发,甚至是饮鸩止渴,导致问题爆发时危害更大。


于是陷入了一个悖论: 摩根体系越成功,反而越增加了危机爆发的可能。


这不是摩根的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的深层次矛盾。


摩根经营得越成功,经济危机来的越快,这个悖论在资本主义体系下无药可解。这就是“大萧条”的根源。


大萧条(八年珍藏版)

作者:(美)本·S.伯南克 著 / 宋芳秀 寇文红 译

当当 广告
购买


大萧条发生后,摩根财团成为众矢之的,在具有强烈社会主义情结的罗斯福政府的运作下,摩根财团被肢解,大量工业企业被强行分拆出去,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也被分拆。其中投资银行业务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摩根斯坦利 ,也就是俗称的“大摩”。


被分拆后的摩根财团,仍然拥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实力。


在工业方面,积极开拓新兴技术工业,在电子计算机、高速复印机和微型胶卷等工艺部门中,摩根财团很快又跃居各大财团首位。大名鼎鼎的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是摩根财团的下属企业,也是全世界生产电子计算机最大的企业。财团原来基础较好的电器设备、电力设备和原子能设备等工业也取得很大发展。在军火工业方面,摩根财团控制的通用电气公司、通用动力公司和格鲁曼飞机公司,名列美国国防部最大军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后期,摩根财团的信托资产迅速增长,大大超过了其他财团,加以电子计算机等尖端技术工业的兴起,又使该财团的经济实力成倍增长。


从摩根财团中独立出来的摩根斯坦利(大摩),虽然失去了庞大的财团支持,但仍然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从1935年到1970年,大摩一统天下的威力令人侧目。它的客户囊括了全球十大石油巨头中的6个,美国十大公司的7个。


当时大摩惟一的广告词就是:“如果上帝要融资,他也要找摩根士丹利。”


因此,有人说“摩根士丹利继承了美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金融集团——摩根财团的大部分贵族血统,代表了美国金融巨头主导现代全球金融市场的光荣历史。”


《摩根财团》一书认为,“摩根的战略就是使得客户感觉到自己获准加入了一家私人俱乐部,而其账户就相当于贵族社会的成员卡一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再一次面临深刻危机。


这次,游戏规则又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三十年代的大危机中,在财团的控制下,各国的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是血肉相连的整体,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不可能自相残杀。


为了解决矛盾,要么将危机向底层转嫁,就有引发社会革命的危险;要么向国外转嫁,就有引发世界大战的危险。


美国采用了凯恩斯建议的第三条路:政府向资本集团借债,向底层撒钱刺激购买力,这就是罗斯福新政。


如果不是欧洲爆发大战,罗斯福新政是否能够把美国从危机中拉出来,是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但不管怎么说,运气在美国人那一边,罗斯福成了英雄,而不是另一个希特勒。


为了防止资本的力量过于强大,战后各国纷纷竖起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的隔离墙,并纷纷效仿美国,采用凯恩斯主义政策,向底层发放福利,促使社会购买力暴涨,迎来战后经济大发展。


然而到了七十年代,这条路也走到了尽头。此时的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不再是血肉相连的整体, 饥渴的金融资本开始磨刀霍霍,反噬美国的实体经济。


1974年,摩根士丹利进行了第一次敌意大兼并,由此开启了“敌意收购”这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


其后的20多年里,大摩一直是美国头号兼并顾问。在2000年之前,它的股本收益率超过30%,一直被列为效益最好的上市投行。


投资银行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美国的实体经济遭受重创。里根的金融自由化改革,金融资本如同脱出牢笼的饕餮凶兽,四处兴风作浪,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衰落的趋势。


在自由的金融资本的肆虐下,制造业企业要么倒闭关门要么滚蛋——也就是外流到世界其他地区。


改革开放的 中国由于具备全球最好的资本聚集条件,再加上美国政治界也寄希望于通过接触、贸易往来,促使中国发生颜色革命,诸多条件汇聚,中国迎来了高速工业化的历史契机。


这就是美国产业空心化,中国快速崛起的根源。


如果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人以本国为枢纽,打造了全球贸易和殖民体系,于是诞生了日不落的大英帝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德国崛起,英国相对衰落,此后数十年,就是新兴工业国向老工业国发起挑战的过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德国和英国在火拼中同归于尽,美国君临天下。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所谓的“信息革命”,由于此次技术革命仍然由美国主导,因此对世界格局基本没有造成太大的改变,美国仍然是全球贸易体系的枢纽,全球秩序的领导者。


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数据革命的前期,世界格局又像第二次工业革命那样,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美国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积累的强大工业实力,被自身过度自由化的金融资本数十年如一日的侵蚀下,根基逐渐被掏空。


GE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它曾经囊括从电灯到核武器各种工业品的制造,随着不断剥离亏损业务,如今只剩下航空、发电和可再生能源三大板块。如果不算投资收益,整个GE只有航空是盈利的,另外两个板块在激烈的竞争下,在盈亏线上挣扎。


中国则正在补齐前三次工业革命所缺的功课,在数据革命方面,与美国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


美国如今的产业优势基本集中在IT、医疗、金融、能源、军工几大板块,其他板块要么已经缺失,要么在与外国竞争中正在逐渐落败。


工业革命的本质,实际上是效率的大幅提升。


而数据革命的本质,是来自需求端的大数据经过处理后,成为指导供给端高效资源配置的依据。这可能是到目前为止,最为深刻的一次工业革命,将触及到经济的“灵魂”。


未来十年,正是中国赶超美国的绝佳窗口期。


为什么这么说呢?


传统认为,在 资源配置方面, 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效,那是因为需求端的数据采集能力缺失,使得计划变成了“无根之木”,缺乏数据的计划就是瞎计划, 还不如供需双方通过市场匹配来得更有效。


而数据驱动的“新计划经济”,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根据数据的“按需生产”将重构整个生产价值链,市场经济的内涵将被彻底颠覆。


马云放话,菜鸟物流将实现国内24小时到货,全球72小时到货。这话背后的意思是, 全球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如果没有人为割裂的话),任何一家企业都将面临全球竞争。“赢者通吃”的效应将越来越强。


在生产力过剩的时代,只有最符合用户个性化需要的产品才能占领市场,这一切都需要大数据驱动。


这将是前所未见的新经济“物种”。


数据革命将使得 生产力发生巨变。在全球竞争以及大数据的时代,“旧物种”( 无数据驱动的生产力)将迅速消失。


打个比方,传统生产 与大数据驱动的生产方式相比,相当于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的区别,将被后者迅速消灭。


大数据时代,数据及处理技术才是最重要的资本。所谓产权、市场、资本、货币等一系列经济概念,都得彻底重写。(参见《 马云和刘强东不约而同开始谈论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


不可否认,美国的尖端科技仍然是全球最强,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以及AI技术,均是全球顶尖。


然而,这些技术只不过是“增幅器”,需要与实体经济结合,才能焕发出巨大威力。


生产价值链是那个“1”,“1”存在,后面加一堆零才有意义。


谁将是数据革命中受益最大的国家?


那必须是一个大数据技术和齐全产业结构两者兼备的国家。


很显然,答案就是中国。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特朗普政府几乎是不惜与全世界翻脸的架势,千方百计复苏本国的工业基础。


如果不补上这个短板,美国将错失数据革命所能释放的天量红利。


那样的话,美国不仅将拱手交出霸主之位,而且GDP可能会跌落到只有中国的若干分之一。


特朗普政府的举措是在挽救美国的国运,但是却不被至少一半美国人所理解,其中包括绝大部分美国精英阶层。因为所有变革都触动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价值网体系。


要么出现一位“凯撒”并走向第二次内战,要么在民主制度的撕扯中沦落,美国只有这两种可能。


内战的话,还有可能浴火重生(虽然可能性不大),继续撕扯下去就真得GAMEOVER了。


美国衰落的真正原因,不在外部,就在美国自己。


归根结底,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塑造了美国的制度,塑造了美国的方方面面,而这一切在数据时代遭遇非连续性,无法越过思维遮蔽造成的鸿沟。 正如最适应农业时代的中国,无法自己走出非连续性,跨越到工业时代一样。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成相识燕归来”。


GE的衰落,象征着美国工业实力仍然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衰落,而一百年前世界局势重新洗牌的时代,又向我们走来。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北山浮生谈古论今(BSFS_View),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帖推荐:

中美和解了,中兴也赔款了,贸易战接下来怎么打?

中美贸易谈判的背后:全TM的是套路!

突然爆发的“抢人大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反复无常的“金特会”背后,到底透露出什么玄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