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解放军报
解放军报法人微信:瞭望军事风云,关注国家安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大浪淘沙  ·  随机“报复社会”,建议凌迟处死 ·  昨天  
中国能源报  ·  超1亿载重吨!我国单个,创下新纪录 ·  4 天前  
中国能源报  ·  超1亿载重吨!我国单个,创下新纪录 ·  4 天前  
国防部发布  ·  重磅!空军成立75周年主题宣传片《为你》发布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解放军报

关注 | 军改转隶、番号撤销,“乌蒙铁军”有一条可以回望的来路

解放军报  · 公众号  · 军事  · 2017-06-15 12:41

正文


搬进新营区,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将连史带到新的荣誉室。 阳吉成 摄


番号撤销了,团史馆却保留了——


“一条可以回望的来路,更能激励我们坚定前行”


“慢点慢点,好,往左边来一点……”初夏,南部战区陆军原某炮兵团团史馆内,时任该团副政委的陈阳正现场指挥几名官兵布置一个新展柜。


装好聚光灯,铺上红绒布,陈阳如同怀抱婴儿般将一块奖牌小心翼翼放进展柜。


刹那间,电源接通,灯光把展柜照得透亮,鲜艳的红绒布上,金灿灿的奖牌熠熠生辉,“全军先进师旅团级单位党委”12个烫金大字光彩夺目。


“这是我们获得的最后一个全军级奖牌,把它放进团史馆,既是光荣历史的一个见证,又是我们开启新征程的一个起点。”陈阳说,在得知团队将要转隶后,团党委第一时间决定对团史馆作最后一次更新。


2015年,这个团史馆被原总政治部和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军地共建共育基地”。此次改革调整,上级决定,这个承载着优良传统的教育基地、拥有众多展品文物的团史馆就地保留。


“一条可以回望的来路,更能激励我们坚定前行。”该团原宣传股股长喻建是团史馆更新工作的具体负责人。担起这项工作,他深感责任重大。


喻建带着人把团史馆翻了个“底朝天”,登记造册、拍照存档……此前,他从未这么近距离地触摸团队历史。用心熟记每一件展品的位置,详细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不到10天,他成了团史馆的“一口清”。


此时,喻建其实已经确定转业了。但他认为,“最后一次修葺这座承载着80年厚重历史的精神家园,是一个老兵的荣幸。”


听说更新团史馆,一位曾在团里工作过的老领导主动找上门,捐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份标图。那是该团参加一次边境战斗时的作战标图。那次战斗中,他们用炮火精准覆盖敌阵地,为兄弟部队提供了有力支援。


“地图在我手中,只能算个人纪念,把它放进团史馆,就是一段光荣战史的见证。”这位历经炮火硝烟的老领导,在捐赠时动情地说。


团史馆的最后一个板块预留了一大片空白。当全团官兵的那张大合影贴上去后,原炮兵团的团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不过,属于该团官兵的历史仍在继续——


“用‘全家福’为团队历史作结,既是告诉官兵,这支英雄团队的历史有他们见证,又是要让大家铭记,传承‘乌蒙铁军’的传统每个人都有责任。”陈阳说。

续写“战地日记”,自发背说连史——


“讲好团队的传统得靠官兵自己”


“明天我又将启程,迈出新步伐;岁月变化,我会赓续你的年华……”在那台“不忘初心·感恩前行”主题晚会上,当全团官兵唱起这首《你是我心中的牵挂》时,六连指导员张望旭的泪水夺眶而出。


这首歌是张望旭写的。作为团里小有名气的歌手,转隶之际,他一口气写了6首歌。团队的“乌蒙铁军”精神、抓建设的基本经验、战斗历程、优良传统……都被他写进了歌里。


“团史馆保留了,但它毕竟不会说话,讲好团队的故事和传统,得靠我们官兵自己。”该团原政委朱江认为,有形的留存很重要,无形的传承更关键。


改革调整中,三连即将移防。向官兵传达这一消息时,连长杨亚刚几度哽咽——这座依山傍水的小营盘,承载着多少官兵数十年的创业史啊!


不过,抹去眼泪,杨亚刚转头就带着全连官兵写下了一篇“战地日记”:咱连打仗不含糊,移防也要移出个好样子,到新驻地继续艰苦创业,再造一个新家园……


写“战地日记”是该团官兵中一道独有的风景。


2015年,他们参加“跨越2015”演习,上士刘兴带领全班一举“击毁”多辆装甲车辆。刘兴坚持每天记录战况,写下了“战士的胸膛,祖国的屏障”等动人语句。“战地日记”也在全团流行开来。


三连移防时除了带走“战地日记”,在整理连队图书室时,官兵还特意带上了团里汇编的《106条优良传统汇编》等书籍。


与此同时,一场“背连史、说连史”活动也在三连和其他连队官兵中自发流行开来。官兵们开始一起补充完善连史,熟记那些折射光荣传统、蕴含优良作风的历史故事。


其实,这些故事在以前的教育中大多都讲过。为什么以前教育课上有的官兵觉得“没意思”,而转隶前却对读懂它们格外用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杨亚刚认为,对一支部队的传统也是如此,拉开一段距离,反而能令人发现其珍贵,并在新的环境中自觉传承和践行。

团队的一等功锦旗挂进了新的旅史馆——


“用好老传统,可以激励我们更好地起步开新”


那天,原炮兵团转隶所属某旅的成立大会结束后,朱江以团政委身份做了最后一件事情:把中央军委授予该团集体一等功的锦旗郑重交到礼兵手中,目送礼兵将其挂进旅史馆。


最后,朱江一抬手,敬上一个军礼……


从此,这支已撤销番号部队的荣誉旗帜,飘扬在了一支新生的部队里。


将这面锦旗迎进旅史馆,是新的旅党委班子决定的。“改革调整中,融入一支英模部队就是获得一座精神宝库,用好他们带来的老传统,可以激励我们更好地起步开新。”该旅政治工作部主任魏爱春说。


原炮兵团开展“基本经验学习月”等活动,学习全面抓建的基本经验促进部队建设发展,已坚持了19年。


如今,旅队调整组建后,“基本经验”还继续学吗?


有人认为,新单位新气象,应该多搞点新的经验做法;有人认为,旅里传承整编前团级单位的传统不合适……不过,该旅党委在一番研究后态度鲜明:不仅要学下去,而且标准要更高,把“全军基层建设的一面旗帜”继续扛下去,把抓基层打基础的好经验扎实传下去。


他们作出规定,将原炮兵团抓建基层经验的“五经十八条”引入新组建旅的建设中;与此同时,梳理其他新调入各部队的好经验好做法,一起用以规范和指导单位抓基层、搞建设。


此外,更多的传统也在官兵工作生活的细节中传承着——


转隶后的第一个星期五,晨曦微露,操课的号声刚刚响起,连长杨亚刚就和全连官兵在操场上整齐列队,迎着初升的太阳站出挺拔的军姿。


10多年来,原炮兵团持续开展练站相、坐相、蹲相的“三相”活动,显然,杨亚刚和官兵把这个传统带到了已被授予新番号的连队。


“再好的传统,也要不断发扬才有生命力。”训练结束,杨亚刚带着队伍回营。一路上,还是和过去一样歌声激昂,只是歌声飘向的终点已是一座新的营区。


在这场“脖子以下”改革中,有无数官兵和他们一样,都要完成从“旧”到“新”的穿行。体制变了、番号变了、岗位变了……这场穿行中充满了改变,但不变的是承载着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军人。


这,正是人民军队在一次次改革调整中不断走向强大、走向胜利的根本。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7年6月15日

“军营观察”专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作者:彭田 李鹏飞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