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瓶座”和“处女座”分别是“脑洞”和“细节控”的代称,而近年的电视剧市场也出现了不少带着“水瓶座”和“处女座”气质的电视剧。2015《琅琊榜》领衔的剧集,因叙事严谨、制作精良、假定性完整,赢得了“处女座”剧组的美誉。“处女座”一度成为“良心剧”的一个标签。
2016年一些热播剧目则“水瓶座”特征明显,一系列脑洞大开的大IP改编剧大量涌现,《青云志》《锦绣未央》等古装剧因其构思大胆、服化道精美、偶像演员担纲而受到年轻观众追捧。而2017随着《剃刀边缘》《白鹿原》《思美人》等多部高制作水准大剧的播出,及《军师联盟》《如懿传》等大剧的蓄势待发,“处女座”大剧正再度流行起来。
“处女座”剧特质1
以剧情立本,跌宕起伏之后触碰人性向度
剧情是一部剧立身的根本,但是近两年来,一些正剧题材逐渐成为了偶像明星的圈地运动,贩卖星光或是取巧人设成了不少作品的最大看点。已经历过高峰的谍战题材更是难逃这一趋势。《剃刀边缘》则反其道而行之,重回以剧情立本之路,在剧情本身构造上显露出处女座的特质,剧情不止满足于传统谍战剧的套路,加入了诸如烧脑破案、办公室斗争、爱情追逐等元素,线索铺陈环环相扣,细节处理精准到位。
不过,在情节桥段的完善之外,所有在剧情细节部分的铺垫最终落脚于人物精神层面的探索,在跌宕起伏之后触碰人性向度,将时代的困境,历史的无奈,人性的复杂,甚或是微妙尺度上的所谓的中间状态、灰色地带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取得如此艺术效果,跟编剧在细节上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处女座”剧特质2
场景表现细腻,还原特定历史时代的“精气神”
场景设计不仅对电视剧视觉效果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更是电视剧主题表达、剧情烘托、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工具。史诗巨制《白鹿原》着力在画面、生活细节上强力展现秦腔陕调、浓郁的关中风格,其考究的细节让人看得津津有味。例如仙草巧手之下做出的一大碗地道“油泼裤带面”被拍出了诱惑的感觉,让无数网友在看剧时咽口水。纪录片般的讲究画面更让“舌尖上的白鹿原”这一爱称不胫而走。
而蒙太奇手法下交织呈现的关中平原四季美景,也被网友说成是“定格好似《国家地理》画面”。剧组的这些细节上的追求可以说还原了清末民初的小社会中的“精气神”,向观众真切地传递了白鹿原上的阵痛与颤栗,牵动更多人潜藏在血脉中的深刻记忆……细腻的电影级拍摄手法使一些网友给出“有HBO/FOX剧集水平和美剧节奏质感”的赞誉。
“处女座”剧特质3
服化道讲究,以现代的审美眼光重新诠释古典美学
古装剧的服化道是用来表达今天对过去某个时代“古典美学”的理解,以及这种精神与当下的互动。大型古装宫斗剧《如懿传》自剧照曝光以来,以其精美的服化道赢得各方的广泛赞誉。该剧造型指导陈同勋在设计人物造型师表现出极强的处女座特质:服装风格需要将所有角色青年到老年的年龄变化、身份变化体现出来,更需要使衣服与人物、与妆容、与场景相配合。服化道不仅要脱胎于角色性格,还要体现出深宫后妃命运的大起大落。
除了在角色造型上精致营造“历史正剧”气质外,《如懿传》在摄影美工、服装道具等各方面细节的处理上都始终坚持对“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树立和追求。所谓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就是以现代的审美眼光重新估价和表现古典与历史,准确地使用文言和古典语汇,力求使现代人在情感和心理上无隔膜地切入古代社会的同时,还能对古典文学产生审美兴趣。而这样的效果正是由每一句台词、每一处场景,一个又一个的精准恰当的细节铺就而成。
“处女座”剧特质4
主演演技精湛,人物塑造立体饱满
当下中国电视剧市场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盲目崇拜IP和大演员,却在细节部分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以致于衍生出一大波“雷剧”。但从《军师联盟》此前发布的剧照和片花来看,让人眼前一亮,“处女座”属性尽显。
首先是人物造型经得起历史考证。从已公布的剧照来看,曹操、曹丕四人一字排开,头顶上的发髻根据各人身份性格各不相同。曹操身旁肩扛大刀的武将头上的歪发髻,就代表了他的身份不上士大夫,与曹操、曹丕作出了明显区隔。而另一张剧照中,司马懿盔甲在身,一身泥污,搂住两个儿子,明显是吃了败仗,但是从眼神中却能看出司马懿的坚定和韧劲。一个好军师,好父亲的形象跃然荧幕。而司马懿的扮演者吴秀波则被网友誉为“每一根发丝都是戏”。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人物塑造,离不开每一处细节的精准拿捏。
“处女座”剧特质5
结合史实适度演绎,达成史实与创作的统一
1. 以“史实”刷新“常识”
《思美人》在剧中呈现了丰富的楚国文化细节,有战国风貌、楚巫元素以及诸多古楚国民俗风情和民间气息,整部剧但凡能尊重历史之处都尽量还原。在不少网友认知中,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但是在《思美人》中第一集就出现了屈原与莫愁女在端午祭祀之际相遇的情节,这样的设置,被网友认为违背了历史。
但是,这一情节的设置是节目组经过悉心考证的。史学界普遍认为,至少在屈原生活的时代,民间尤其是楚地已有端午祭祀辟邪祛毒的习俗。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端午节这一天以种种方式表达哀思,设立了包粽子、划龙舟等民俗活动,使端午节得到进一步发扬。
《思美人》剧组根据历史事实来设置情节,纠正了观众的根深蒂固的“常识”,使观众对端午节的了解不再局限于屈原,从而扩展到2000多年前的楚地民俗。
古装剧中严谨优质的服饰不仅是为全剧增色添彩的亮点,更是让观众融于剧情、带入历史感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制作者用心付出、踏实做剧的良心体现。《思美人》中的服饰大部分都是经过详致的考据,再辅以一定的新东方美学的元素发挥而成。例如,从史料中的记载来确定服装样式,从楚墓出土的彩绘俑设计服饰花纹,从先秦时期出土的丝织品来确定服饰的材质。这才使得楚人浓烈瑰丽的审美趣味、诡谲不羁的艺术风格在荧幕上得以生动展现。
但是《思美人》播出后,也有部分网友吐槽剧中花花绿绿的服饰“太艳俗”。对此,《思美人》节目组正视观众的质疑,并且认真反思了太过严重的撞色设计使得服饰现代感有余,历史感不足这一问题。但这也给了业界的一个启示是:在尊重史实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观众的审美理解,创意的发挥不能太过跳脱普罗大众对于历史人物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想象。
2. 用“史实”来推导“创作”
《思美人》在立足史料考据本身的基础上,前所未有地将一个迥异于传统的“青春版”屈原形象搬上荧屏,并且采用了“偶像化”的策略来做整部剧的风格化包装。如此张弛有度的历史题材创作思路,在史实与影视创作的戏剧性间寻求平衡,受到业界专家肯定。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认为,《思美人》是古代经典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他表示,第一次有文艺作品能够以这样大的规模来表现《楚辞》和屈原形象,并且用了青春偶像化的形式包装,达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成功地向大众普及了我国古典诗辞文化,是一次具有开创性的尝试。
中国视协副主席、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认为,《思美人》为开掘一些高文化含量的历史人物题材电视剧,做了有效的探索。《思美人》是颜值和价值相结合的一次良好尝试,赋予偶像演员以中华传统美德,把古典和现代,高雅和通俗,把颜值和价值,把审美享受,统一在一个艺术作品当中,并行不悖,互相增光。”
结语
在讲究“短、平、快”的市场环境下,滥用倒模造像、抠图演戏等各种电视剧行业乱象频发,匠心之作尤为稀缺。随着观众眼光愈来愈挑剔,电视剧制作方也意识到提高作品质感的重要性。演技精湛的演员、紧凑精彩的剧情,严谨考究的礼仪服饰、科学优美的构图……各处细节的用心才能形成强大的艺术合力使观众沉浸在剧情中。我们呼吁一个更加清明的行业环境,也期待越来越多的“处女座”好剧涌现在荧屏上。
合作/投稿
微信:1381653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