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沉思》这部书,是20多年前我站在理论法学视角,对我国法制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所做的系统思考。思考的逻辑起点是法律变迁及其历史类型。特别是根据人、物关系的结构,我对法律的历史变迁做了三分,即:“对人的法”、“对事的法”和“人本的法”。这不但把法制现代化研究的镜头伸拉到人类历史长河中,而且较早地在国内法学界提出了“人本的法”这一概念,并进而将法制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置于人的现代化之上,最终也将其归宿落脚到人本的关怀之上。
与此同时,书中对法制现代化的一般文化背景、核心基点、要素结构,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资源选取、道德—价值基础、战略—道路—动力选择、学理基础等做出了独具匠心的论述。特别是书中对权力不得推定的论述,否定了我国法学界一些学者对“推定性权力”、“权力推定”的种种论述,强调法制现代化的要津,就是把一切权力都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以实现“以法治权”,并藉此实现权力对法制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只有权力受制,才真正预示着法治。一旦权力逍遥法外,则法治或法制现代化将遥涯无期。
法制现代化研究,自然不能绕开我国现有的制度结构、权力结构和社会结构。为此,本书从我国当下的权力结构出发,系统地对我国立法现代化问题、行政现代化问题、司法现代化问题等都做出了论述:强调在立法现代化中应反思“议行合一”这一说法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说明事实上我国的制度结构贯彻的并非“议行合一”。在我国较早地提出了“行政法治”这一概念,指出了在我国阻碍“行政法治”的种种“法外行政”现象,并强调克制“法外行政”的基本方式是“行政确权”,即通过法律严格规定各种行政权的运作范围以及权力违法的责任机制,以确定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行政权的法定内容、作用界限和行使方式。提出了审判(司法)独立是一个国家法制现代化完成的标志这一论断,并强调这是司法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本书于1998年在山东人民出版社初版。出版以来,曾连续印刷4次,发行达11000余册。书中观点也引起了学界的一些关注。如在2000年10月于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第3次亚洲法哲学大会上,法学家郝铁川在做大会发言时,把公丕祥在《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一书中的观点、朱苏力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的观点、蒋立山在有关法律现代化之系列论文(后来结集为《法律现代化——中国法治道路问题研究》,2006年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中的观点和本书的观点并列为当时我国法制现代化研究的四大观点。
可喜的是,本书所提出并阐述的不少理论观点和改革主张,在最近20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中,不断得以呈现,与此同时,本书中所指出的一些问题,无论法学理论方面的问题,制度体制方面的问题,还是法律运行方面的问题,都或者有了大踏步的进步,或者正在深入改革过程中。但毕竟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不少问题仍需继续努力,本书提出的一些观点、主张还需在改革中努力争取。正是基于此,征得原版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及初版编辑李怀德的同意,也经由法律出版社和再版编辑周丽君的认可,我把本书安排为“谢晖法学论著系列”之一种。因为是再版,而不是修订再版,所以,此次出版除了对书中的一些技术性失误和表述欠妥的内容做了修正外,书中的其它相关资料悉未更动。特此说明。
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和法律出版社,感谢本书初版编辑李怀德和再版编辑周丽君,感谢中南大学法学院及陈云良院长对本书的出版所提供的支持!
谢 晖
2017年2月1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