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温书先生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欢迎进入思考与阅读的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紧急下架!知名品牌发声 ·  8 小时前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DeepSeek智算一体机概念股梳理 ·  9 小时前  
题材小表格  ·  最新A股正宗DeepSeek智算一体机概念股梳理 ·  9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泽连斯基:逮捕前总统波罗申科 ·  13 小时前  
新闻广角  ·  @高考考生:这份名师助考“锦囊”,请查收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温书先生

语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温书先生  · 公众号  ·  · 2019-03-29 20:21

正文

点击上方 「温书先生」 即可关注

回复 “晚安” ,送你一张特别推送

文 / 国 馆君 图 / 花瓣网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 韩星朗 读音频


1


前不久,在综艺《少年说》中,有一幕让我十分痛心。


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


“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结果,她妈妈冷冷地回应说:“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



当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打击的时候。



妈妈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女儿发现,无论自己再怎么说,都无法劝服妈妈,于是哭着走下了台。


很快,这段对话登上了微博热搜,许多网友纷纷表示:


“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


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总是忽略了这点,他们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


却不曾想,语言这种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


2

你满目狰狞,让孩子懦弱自卑


相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这不容置疑。


但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满嘴是爱,却表现得满目狰狞。


根据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语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积极和充满鼓励的。


每个孩子平均一天会得到超过400条的负面评论,而正面评论却只有30多条。


“你怎么这么笨?”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别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这些,都是父母责骂孩子的常规用语。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这些话会伤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绪要发泄。


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不能对孩子说太多好话,要是说几句就承受不住,以后出来社会还怎么生活?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曾发布过这样一则海报。



一个失落的孩子,拿着26分的考试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紧张,看起来十分害怕的样子。


身上刻的,是父母对他说的话:


“你脑子让猪吃了吗?”


“考成这样,还有脸回家?”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着头,不知所措。


还没等开口认错,父母难听的话语,如往日一般,席卷而来:


“天天毛手毛脚,你上辈子是闯祸精啊?”


“家里有你,真倒大霉了!”



还有一个小孩抱着足球回家,他刚刚踢了一场超有趣的足球赛。


还没来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悦,就开始被嫌弃:


“没见过这么脏的孩子。”


“你是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海报的制作人,把每一句话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伤疤一样。


希望警示家长,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严重伤害。


但仍有不少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只是哗众取宠罢了。


语言暴力怎么可能伤害到孩子身体呢?


但以下两项研究,可能会让你对语言暴力的伤害,有新的认知。


  • 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


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的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 语言暴力能改变大脑结构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们能看到,诸多童年贫穷、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后生活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改善,也还是很难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过早承受压力,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还会让孩子变得过于谨慎、胆怯等等,而且,这样的改变,终身不可逆。


3

你的语言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美国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说过:“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


要知道,孩子处于不知事的年纪,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话就是真理。


家长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表情,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记得我小的时候,邻居张姨家经常传来打骂孩子的声音。


有次去她家做客,妈妈给她女儿琪琪买了双新鞋,当时琪琪正在睡觉,被张姨火急火燎地喊了起来。


兴许也是起床气正浓,一副懒洋洋不愿配合的样子。


张姨说:“你转个身”,琪琪转身。


“动动脚,合脚吗?”“还好吧。”


“颜色还行吗?”“还好吧。”


“款式还行吗?”“还好吧。”


看女儿这样敷衍,张姨怒火蹭地就上来了。


“你是死人吗?就没有自己的主见吗?”


女儿听了,低下头不说话。


“别人送你东西,问你喜不喜欢呢?哑巴啊,说话啊。”


见琪琪还是不说话,张姨当着我们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她的头。


“我在说你呢,听到没?”


琪琪眼里有点湿润,狠狠地白了她妈一眼,啪地关上了房门。


“你还甩脾气,教也教不好,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蠢货?”


“说话又不会,人也没礼貌,难怪读书那么差!”


一句句责骂声中,我和妈妈在一旁尴尬不已。


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去张姨家玩。


几年后,他们搬走了,听说琪琪连高中都没有考上,后来去发廊做了洗头妹,因为态度不好还被解雇了。


也许你会觉得,琪琪从小就是个无心向学的坏孩子。


但其实,在小学的时候,琪琪的成绩并没有很差,虽不算名列前茅,但也有个中上水准。


后来随着张姨的恶言恶语,琪琪的学习开始一落千丈,换来的,更是变本加厉的打骂。


从此,琪琪的生活进入了恶性循环,慢慢地,连课都不愿意去上了。


心理学的暗示效应告诉我们,父母的否定、打击、批判,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批判声音”,形成强大的“反自我”意识。


他们会习惯性地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即便成年后批判你的那个人已经不存在了,这种批判态度还会保留在心里,时常苛责自己。


正如苏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 “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你随意的几句话,却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评价,孩子的生活积极还是负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间。


4

你的肆意批判,将葬送孩子一生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其中高赞回答让人痛心且绝望。


“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 “语言暴力有可能会变成一把凶器。”


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语言暴力还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就是把情绪转化为强烈的攻击性,杀自己,或者杀别人。


2014年,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就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


影片中,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


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


“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


谢勇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在多年的谩骂和埋怨中,这些孩子受尽了心理上的折磨。


他们长大后变得暴戾、心狠手辣。


有抢劫赌场,开枪杀人的; 有用斧子,砍死对方的;还有用水果刀,见人就捅的。


有调查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语言将孩子的未来断送,也给其他人、其他家庭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有人说,这些孩子扎在别人身上的凶器,是父母亲手递过去的。


你的不假思索,却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