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这个公司发明了很多委婉的说法,被uber入股20%非要按投票权和经济权分开说,这次裁员过千人又说是优化结构的调整,真的是将中文的博大精深运用到了极致。
十年前加拿大有一个很小而美的企业交pivotal,做企业软件的,公司以高福利著称,吃不完喝不完的饮料零食,市中心办公室楼顶还可以打高尔夫,技术员工上线做个简单的调试通过后就没事干了,打冰球,乒乓球,篮球,什么球都行,应有尽有。
然而这个小而美公司突然有一天开始疯狂招人,一口气招了有200多人,都不知道是为啥就在招,没准你只是大街上走错门闯进去或是monster上随便一投简历,就能被KPI压身的HR招进公司。这公司的员工也不明白怎么回事,几个月后才知道——用来充估值的,因为一家叫CDC software的公司要收购他们,员工多,估值自然就高。
CDC是什么公司呢? CDC叫 china.com,就是中华网,收购pivotal一看我艹这公司太臃肿了,于是做了“优化结构”的大量裁员,可是那一波招人再裁员带来的人心惶惶已经不可逆了,最后pivotal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华网也濒临破产。
企业在扩张期的时候为了追求速度,追求增长,追求高估值,总是会过量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人招进来, 或是通过并购的方式扩充团队, 毕竟像instagram那样10个人10亿美金,或是whatsapp那样40人190亿美金属于少数,尤其在中国。 我相信如果不是中华网要收购而是salesforce或者oracle之类的,就不会在意表面上盘子的大小。 事实上SAP后来收购business objects的时候就是冲着产品去收的。
地推为前期发展核心的团队,早期的时候为了市场份额,同时又能更加获得资本的认可,一石二鸟让他们敢于放开手脚疯狂扩张。uber一个城市只需要几个人就可以运作,而滴滴是集团军作战,当年百姓网几十员工就能做到的事,58和赶集都把自己搞成了劳动密集型企业。虽然最后获胜的依然是表面盘子够大,让资本觉得too big to fail的公司, 但是这个结构非常不健康。好在越来越理性的当下,不计成本地低效发展应该是过去式了,也是时候还掉之前的债了。
“优化”的背后是一是狡兔死走狗烹,过河拆桥,二是不再打算兑现招人时笼络人心的说辞,决定抵赖了。然而在这样一个生意场上,当初的设计就不是为了跟你白头偕老的,被优化的人就像被兑换掉的棋子一样,当下唯一的贡献就是将棋盘的盘面变得更加简单。
如果你不幸被裁掉了,你更应该想一下你做的是不是技术含量较低拼苦力的工作,这种重复劳作体力活职位必然是率先被砍掉的,优化一定不会涉及到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