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山东宣传
山东宣传网官方公众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春耕 · ... ·  7 小时前  
CFC农产品研究  ·  【建投快评】玉米下跌 ·  2 天前  
中国水利  ·  水利部全面部署各地春灌保障工作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山东宣传

“舆情焦虑症”得治

山东宣传  · 公众号  ·  · 2025-02-08 07:30

正文

近几年来,呼吁化解“舆情焦虑症”、不要“谈舆色变”的声音有很多,本质上都是希望能够正视舆情作为社会“晴雨表”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舆情当敌情”,但也不能对舆情无动于衷、消极应付。此前有部分单位或个人在应对舆情 时方法失当,甚至“灭火变浇油”,竖起了不少“反面教材”。


图片



社交媒体时代,是一个舆情一定会有、随时会来的时代,考验着人们化解风险、强化治理的能力。但是一些地方舆情素养明显不足,往往会导致事前、事中、事后环节陷入公关危机,进而把小事件变成了大舆情。


“慢动作”引发“真相迟到”。 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用好“快”字诀已经成为化解舆情的首要共识。但从近期部分事件来看,“知道”与“做到”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


有的地方“提前研判”能力不够,对一些问题“火苗”发现不及时,等到“火星成燎原”才后知后觉。还有的总是“慢一拍”,没有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真相,频频错过回应窗口期,以致于“谣言已经跑遍半个地球了,真相还在穿鞋”。迟到的“快速响应”,总是让官方解释陷入被动,在沸反盈天的舆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蛮作为”以致“徒增反感”。 一个舆情,往往隐含着群众的诉求、网友的期待、相关部门的作为。可是,有的单位还是认不清舆情本质,感知不到网络形势的变化,做不到“思维转型”,总想“一删了之”“全网消杀”。还有的地方表现过激,上门“劝删”、拦 记者等,导致舆论失控,“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此种种,实为“掩耳盗铃”,殊不知“你越删什么,网民越信什么”。时代已变,如果还是顽固地使用“土方子”,是无法根治舆情“病根”的。


“打官腔”导致“形象受损”。 一纸通报,是给大家的交待,也是官方的表态,而这往往会被大家拿着放大镜审视。但有的部门在回应时,避重就轻、语焉不详、答非所问,想以此来粉饰太平,结果被网友公开质询,以致于引发二次舆情。 还有的总想通过“一次性答复”让热度散去,态度冷漠、言语生硬,看不到任何有诚意、有温度、详实化的内容,结果“越想尽快平事越有可能招事”。


此外,还有的在媒体镜头前,或一问三不知,或“信口开河”“雷言雷语”,给出“神回复”,直接降低了公众的信任度,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图源|pixabay



舆情的“风”,不知何时何地刮起,也不知会掀起何种滔天巨浪,需警惕和力戒以下几种心态。


“万事大吉”的“自欺”心态。 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时代,舆情一定会有、随时会来。如今,引发“舆情海啸”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如果只觉得“大火未烧我身”,便可以“宽松软”,不调研、不研判,出事就“抱佛脚”,那最终只会被搅得“人仰马翻”。对待舆情,虽然不必“须臾不敢松口气”,但也要有备无患、以备不测、适度紧张,绝对不能心存侥幸,动辄打“运气”擦边球。否则,等到出现偶发性大事件,只会手忙脚乱,受到群众质疑,那就悔之晚矣。


“装聋作哑”的“鸵鸟”心态。 有些人总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没有质疑声音,就是工作平妥;以为掩盖了问题,就是治理有方。因此,往往会“不闹不解决,闹大看情况解决”。一些地方正是因为有这种逃避心理,总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舆情分析的“敏感性”,看不懂一些舆论集聚释放的信号,把“重要的”误判成“不必要”,或者对部分舆情听之任之、不管不顾,甚至有问题就赖、有责任就推,还以“不回应”“冷处理”来观望舆情发展。


但是,在当前容错空间几近于零的舆论环境下,群众和网友已经不会接受这种处理方式了。“巧诈不如拙诚”,只有积极正视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高高挂起”的“路人”心态。 守土失职失责,处置应对失当,会使得舆情失向失衡、失焦失控。舆情就是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关乎一些“悬而未决”的线下问题,往往是需要多方主体联动解决的。因此,面对舆情,相关的各个单位、部门都不能当“甩手掌柜”,也不能惯于“挂空挡”,必须消除“事不关己、隔岸观火”的“看客”心理,同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减少舆情发生的可能。


“妄自尊大”的“家长”心态。 有的人认为,面对舆情,“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在与公众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不讲方式方法,表现得“高高在上”,习惯于“我说你听”就行。但这种“绝对权威”的方式,显然忽视了公众的接受度。舆情本身是一种“情绪”,而网友的讨论和发声也是在寻求“情绪价值”。


因此,在舆情处置的各个环节中,学会剖析相关事件背后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很重要,要学会换位思考,倡导平等、自由和共享的态度,站在群众的视角思考他们想了解什么、需要解决什么矛盾点,从而避免自说自话,诱发更大的网络舆论危机。


1713886798735.jpg



“舆论者,造因之无上乘也,一切事业之母也。 如今,时代在变,大家对舆情的态度也在变,对政府如何回应舆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面对舆情要紧跟公众的诉求变化,不断提高敏锐的洞察力,坚持出实招、显真情,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善治未病,预警研判。 治理舆情如同治病,最高超的医术是“善治未病 ”,最好的舆情处置是“防患于未然”。网上有段话是这样说的:当你在厨房看见一只蟑螂,就意味着家里已经有很多只蟑螂了。同理,从事件演变成舆情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现实情绪累积至临界点的集中释放,其有端倪可察、有轨迹可寻。因此,要强化舆情治理“前置”意识,利用大数据系统、智能技术,提高对点击量、转发量、跟评量等数据的敏锐性,及时挖出隐藏的“火源”,让“事后处之,不如事前防之”落地见效。


正视问题,釜底抽薪。 网上舆情不过是网下问题的“显像”。对此,不能“网上来网上去”“就舆情说舆情”,否则可能会陷入频频救火、越救越火的尴尬境地。要破除“唯网是从”的机械认知,既关注事件本身,也综合考虑舆论环境,更要找准源头。


同时,要把功夫用在平时。比如 到群众中去,围绕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子女教育等议题,以及元旦、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特殊需求,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并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这才是应对舆情应有的态度和行动。


实事求是,行动有力。 有时候,舆情引发的外界质疑和追问,其实是在砥砺政府信息公开的速度与力度。换句话说,舆情不仅是对矛盾的映射、对真相的呼唤,也是政府向公众展示担当和作为的契机。对于重要舆情,不能一味的“捂盖子”,相反要主动公开,实事求是地说明原因、认认真真地提供解决方案,从善如流、知错即改,杜绝流言蜚语“上位”的可能。同时要精准拿捏“分寸感”,比如谈及严肃问题,就不能夹杂网言网语、抖机灵等,要彰显信服力。


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舆情应对,越来越成为一门必修课,而且是需要通力合作的必修课。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舆情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因为“本领不够”导致的“束手无策”。有的人在处置舆情时眼高手低,谈起网络头头是道,一旦涉及自身却往往手足无措、处置失当。因此,要加强培训指导,通过讲座学习、专家辅导等方式,把怎么避免挑动情绪、炒作误读的“硬杠杠”内化于心,把该绷紧的弦绷紧、该扛牢的责任扛牢。


舆情的应对和处置,既不能有“焦虑症”,更不能“撂挑子”。如何锻炼敏锐的“眼力”、高超的“本领”,还需要“久久为功”。



来源: “山 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 sdxcweixin)丨主播:曹华
图片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 山东宣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