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官网显示,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IPO成功过会,这标志着2019年首家银行新秀花落苏州,也为苏州浓厚的“上市氛围”再添一把火。苏州银行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该行拟在深交所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发行规模不超过10亿股。本次发行所募集的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由招商证券和东吴证券联合保荐。
通过梳理近几年银行上市动向,记者发现,在江苏已经上市的7家银行中,有近一半来自苏州。
这个地处江苏省东南部的城市曾经承载着改革开放历史印记的“苏南模式”,如今依然势头强劲,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万亿元,经济体量居全国第7。
经济强,产业兴,更兼上海自贸区和协同效应、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创新综合实验区域的推动效应,上市氛围相当浓厚。
在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下,作为本土法人机构的苏州银行,几乎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目前苏州地区A股上市公司已经破百家,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并有3家农商行先后上市,带领出一波中小银行上市小高潮。
如今苏州银行的登场,加上之前东吴证券和3家农商行,金融业“苏州板块”概念渐渐浮出水面。
在一系列上市排队的银行中,几乎家家都是“小而美”。
苏州银行对外打出的口号也是“以小为美,以民唯美”,而在众多的“小而美”中,如果没有真正值得行业认可、投资者称道的特色,那么终究只会在“小”的圈子里孤芳自赏。
对于苏州银行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中,有一样引起了记者注意,那就是事业部变革。
在银行的组织架构中,事业部变革原本不是一个陌生概念。
最早国有四大行、民生银行等就进行过尝试,多数在小范围内试行了以产品单位、业务线为流程的事业部管理。
在城商行中,苏州银行算是首家进行事业部变革的单位,其2015年启动变革,形成以公司银行、零售银行、金融市场三大专业化经营的事业总部。
2017年,苏州银行又推出事业部2.0的优化升级,增设了数字银行。
通过几家银行的对比,苏州银行在事业部变革这条路上走得是比较远的,其变革更为深彻、理念更为灵活。
对于市场和投资者来说,评价一个制度或者变革的好坏,最简单从它带来的成绩就能得知一二。
从启动变革的2015年以来,苏州银行在经济大环境趋于复杂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相对稳定快速的发展,3110.86亿元的资产规模或许算不上特别大,但相比于“翻牌”初期,短短的8年,目前的规模已经相当于“翻牌”时6.5个“苏州银行”。
事业部2.0以来也是“红利”满满,据了解,2018年末苏州银行存款达1926.75亿元,增幅14.2%;
各项贷款达1372.28亿元,增幅18.3%;
2018年上半年就实现净利润13.27亿元,同比增长21.47%,数据非常亮眼,且未来一段时间该行存贷款和盈利能力有望保持稳定发展。
当然,各家银行的文化理念、市场定位、发展模式不尽相同,苏州银行的变革模式未必可以原封不动照搬到其他银行,但苏州银行变革的启示、“苏式金融”的探索,是值得业内类似银行思索和参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