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致力于打造为兰州大学师生服务的线上平台,做有温度的校园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武汉大学  ·  “V我50,给你讲摩托变单车的故事......” ·  昨天  
浙江大学  ·  浙大金婚CP,让你再一次相信爱情! ·  5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化学化工学院开展就业认知实践活动 ·  5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追寻·张伟 ·  1 周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赵妈”在,高数不再难! ·  1 周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赵妈”在,高数不再难!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一位典型兰大人的“非典型”成长历程:专访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田永辉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公众号  · 大学校园  · 2024-10-13 23:27

正文



人物简介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田永辉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副院长

田永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副院长。2006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微电子专业学士学位;2006年7-2007年12月 广东汕头华汕电子器件有限公司任助理工程师;2008年9月-2013年7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硕博连读,获得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博士学位;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物理学院访学;2013年7月-2020年12月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1年1月-至今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在国际著名光学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Nanophotonics,Optics Letters, Optics Express等著名光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相关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申请国家专利16项,其中授权专利1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重点国际合作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十余项。2021年获得甘肃省飞天特聘计划青年学者。



人物故事















“最后,我还是决定辞职考研”




田永辉与兰州大学的故事开始于他的十八岁。


高考结束后,十八岁的他离开故乡的村庄,只身一人来到兰州,成为兰州大学物理学院2002级本科生,那是榆中校区落成的第二年。“榆中校区当时的条件和现在比差远了,我们只有一栋教学楼和隔壁的实验楼,宿舍条件、网络通讯都非常落后。”他回忆,“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条件确实很艰苦,但当时那个年代,我想很多学校普遍也是这样的水平,所以我能坚持下来。”


回顾他在兰大读书的四年,他坦诚地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实话说,我当时没有下功夫去学,没有拿奖学金,甚至还把C语言这门课‘挂’掉了。”正因如此,如今在科研的路上走了十多年的他才对每一寸学习时光的珍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遇到像多年前的他一样虚掷时光的学生们,他也总是更不厌其烦地提醒他们珍惜当下。



和很多老师的学习、科研轨迹相比,田永辉显然是特别的。本科毕业之后,他并没有直接去攻读研究生,而是选择了就业。“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其实我并没有‘选择’。我来自农村,我的家庭条件使我不得不在本科毕业的时候走向工作岗位。”然而,就业后的他发现当下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目标相去甚远。他在家庭的重任与个人未来期望的矛盾带来的痛苦与纠结中度过了一年。


最后,他决定辞去工作,考取研究生。


对于已经工作了一年的田永辉而言,这显然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我已经工作了一年,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不牢靠,但如果我考研失败,找工作也一定不如应届生。”备考的这一年,他开玩笑说,是把本科四年的偷的懒全都补了回来。“一年的工作经历已经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压力,所以在考研的时候,我能比很多人付出得更多。幸运的是,我最后也考上了。”



一年的工作经历让他真正明确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年的考研生活让他换取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半导体研究所的录取通知书。至此,田永辉真正踏上了他的科研之路。


似乎在“科研”这个话题上,我们很少谈到“回头”这个词,对于一个拥有不错科研成绩的人,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份“顺利”的履历,顺利升学、顺利进入高校研究所、顺利做出成果……但在田永辉的求学经历中,却能少见地看到“回头”的力量。也许有很多人在就业之后像他一样意识到“梦想”所在,却少有人能够在生活的压力下回头追求对于当下而言遥不可及的目标,“回头”或许意味着放弃、意味着风险,但田永辉告诉我们,“回头”还意味着新的未来。只要有足够的勇气与足够的勤奋,回头能带来的是踏过憧憬的真实且崭新的人生。




“我是属于兰大的”




研究生阶段的田永辉状态与本科期间完全不同,“我意识到了时间的珍贵,也知道我的目标在哪,所以我很明确每天自己都要做什么。在半导体所工作的时候,基本上也都在做科研,很少花时间在娱乐上。”


明确的目标和认真的态度让他度过了一个充实的研究生生活,也让他在博士毕业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 “优秀博士生论文”的荣誉。


在研究生期间做出的诸多成果,让田永辉在毕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他几乎没怎么犹豫,便选择回到兰大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当时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身边也确实有很多人不理解,包括我的导师、我的朋友,在他们看来,我是有更‘好’的选择的。”提及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他这样说道,“但是像很多人一样,在兰大度过的本科的四年,让我始终对兰大有着这样一个情结,我是属于兰大的。”


兰州大学集成光子芯片实验室


作为兰州大学2002级的学生,他见证了榆中校区从无到有、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模样,哪怕中间离开兰州的几年时光,他依然不由自主地关注着兰大的发展,对于这片见证他青春的土地,对于这里的人、事、物,田永辉抱有深厚的感情。“并且,作为一个985的平台,对我事业的支持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兰大无法忘怀的点点滴滴,最终促使他回到兰大,投身科研教学工作。


近些年,“芯片”一度成为一个相当火热的话题,这也让微电子领域的各个研究方向颇受关注。田永辉和他的团队所研究的集成光电子器件在摩尔定律接近极限的当下有着重要意义,当信息处理的瓶颈开始显现,光子在速度、低延时性、高能量密度使光子器件能够实现更大的运算速度和信息通信容量。这让集成光电系统以其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成为了未来的重要方向。


“我们最大的一个贡献是采取了氮化硅和铌酸锂辅助的方案,有效解决了基于铌酸锂材料的光电子器件难以加工的问题。”他用“架桥”来比喻这一成果的意义,“通过刻蚀氮化硅层,就像是在铌酸锂上架起了一座桥,避免了直接刻蚀铌酸锂带来的问题。”尽管在芯片加工能力上存的限制,使他们在创新设计方面受到了工艺流程的制约,田永辉和他的团队依然通过不断地合作与探索,逐步克服了部分瓶颈,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色。



“在做集成光子芯片的这个方向上,学院一直帮助我走到了今天。在西北做这个方面确实不算容易,但大家都可以看到,直到现在,我们也还一直都在努力往前走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承担了包括自然基金青年、面上、重点国际合作在内的多项国家级项目。”


在田永辉的身上,能够很容易就看到土生土长的“兰大人”身上的共性。西北这块独特的土地上,养成了一代代兰大人朴实而热忱的性格。他们深爱、关注着学校的发展,怀抱着建设学校的热情,正视不足、埋头奋进,一点点垒砌起兰大的未来。正如田永辉说的一样,当下也许有诸多困难,但一代代兰大人从未放弃,始终努力坚持朝明天走着。




“最欣慰的是,

我带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时至今日,田永辉在著名光学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十余项,科研成果不可谓不丰硕。但在他回答“最令自己骄傲的成果”时,他不假思索地说:“最让我欣慰的,是我带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


田永辉用“团结、和谐”形容自己的课题组:“课题组的大家能够瞄准同一个目标去努力,我的毕业生有到高校的、有到企业的、有到军队边防的,学生们都能各自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我最自豪的。”


在田永辉看来,为国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做贡献是高校老师最重要的职责所在。因此,他格外关注学生的教学和培养。“学院经常开会讨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培养工作,可以说,我们把本科生的培养工作提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位置。”甚至有一次,本在杭州开会的他为了给本科生上专业课,专程买机票回到兰州,上完两节课后再赶回去开会。


田永辉与本科生


田永辉的经历让他对时间的宝贵有着比他人更深刻的认识,面对着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学生们,他也总向他们强调这一点:“时间很宝贵也很重要,就好比做科研申请人才项目,35岁要申请什么、45岁申请什么、50岁又申请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过的很快,以前给你们上课时我总觉得与你们年龄差不多,现在好像又快要成‘老去的一代’了。”


他认为,作为学生最重要的素养就是明确个人目标和培养创新能力。


“大学阶段与中学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作为成年人,应当有自己的选择和目标。”他说道。所谓“自己的选择和目标”就是让个人的意志成为做出这个选择或定下这个目标的内驱力,而非一味顺从外界的期待或征求他人的意见,只有所有的目标都来源于自己的选择和思考,才有源源不断向前的动力,才能走在不会让自己后悔的道路上。



此外,创新能力也是他在培养学生时相当注重的方面。比起解出一个已有的具体的问题,田永辉更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物理的思维方法。“做科研其实是在探索世界前沿的一些东西,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被动的学习教材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于国家及社会的重大战略需求。”


在教学工作中,田永辉和物理学院领导班子的努力方向一直是平衡各个学科的发展、各专业共同进步,让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有次我们实验室漏水,学生爬到顶棚上把水管修好了,我有时候开玩笑说,我们实验室出来的学生,什么事情都能干。”


弗洛姆写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将人培养成一个聪明的旁观者,而是一个有能力的参与者。在田永辉的教学实践中,没有什么“高级”的教育理念做装饰,他从自己的求学的经历出发,从市场、社会的需求出发,用自己的经验给予学生最恰当有效的引导,以期培养出对社会、对未来“有用”的人。




“我唯一坚持下来的爱好是跑步”




提起工作之余的爱好,田永辉说:“爱好是可以培养的,我以前有很多爱好,不过一直坚持下来的也只有跑步。”


大学期间他喜欢打篮球,后来也打过乒乓球,不过工作之后,这些需要“搭档”的体育活动因为忙碌的工作而成为了一种“奢望”,渐渐的,不需要任何队友的跑步成为了他唯一的爱好。“跑步什么都不需要,有时候我出差了,自己围着床也能跑。”他开玩笑说。


“中国光学跑团”兰州站留影


田永辉加入“中国光学跑团”来督促自己跑步,每月三十公里起步,配速不低于七分钟,没达到标准就在群里发红包,连续两个月不达标就被“请出”跑团。就这样,跑步作为一种爱好也作为一种习惯,他也坚持了很多年。


田永辉觉得,体育锻炼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更好的放松能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所以他也一直提醒学生们注重体育锻炼,让锻炼成为调节工作、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



+ + + + + + + + + + + 


在与田永辉老师的对话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典型的兰大人的特征:朴实诚挚,脚踏实地。他从兰大走出又回到兰大,十几年如一日地在西北的土地上为兰大的未来铺设道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我们也能从他的成长经历中,窥视到一个非典型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选择着当时少有人选择的“辞职考研”。在他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远大前程,也看到梵范诗歌里那句“向从头而来的胆量和心气,把所有可能都变成真的”得以印证。


这是一个典型兰大人的“非典型”成长历程,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一个学生对梦想的勇敢追寻,看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并汲取足以使你我共勉奋进的力量。


+ + + + + 





*内容来源于“润物有声”网络文化工作室
文字 | 缪梦倪
图片 | 田永辉 胡心洁 郭易康

校对 | 王浩恺

审核 | 丁家雪 薛莲

主编 | 朱佳君



向下滑动查看






推荐文章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化学化工学院开展就业认知实践活动
5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兰大学风故事|追寻·张伟
1 周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赵妈”在,高数不再难!
1 周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赵妈”在,高数不再难!
1 周前
汽车最前线  ·  3款全新SUV上市,5.88万起性价比爆棚!
7 年前
经典短篇阅读小组  ·  很多人顶着爱这个词,其实干尽了人间丑事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