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流传一句谚语,华尔街没有新鲜事,2024年春节前A股的量化基金危机,原来在美股历史上已经有过类似案例。
2007年8月的一个星期,美国的一些用电脑程序来买卖股票的基金,突然亏了很多钱,这些基金叫做量化基金。这是量化策略有史以来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麻烦,因为他们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而且借了很多钱来投资。
量化基金的一个玩法是统计套利,就是找出一些股票,它们的走势一般都很像,但是有时候会有一些差别,这时候就可以买入价格低的,卖出价格高的,等到它们恢复正常,就可以赚到差价。当然了,因为是电脑程序选股,所以要买很多很多种,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持这个玩法。
但是,问题在于,很多量化基金都用了同样或类似的方法来选股,导致他们的持仓和交易都很相似,这就有了拥挤交易的风险。
当市场出现一些意外的变化,比如房贷危机,或者某些大基金出现资金困难,就会迫使一些基金赶紧平仓,也就是把手里的股票都卖掉,或者把卖空的股票都买回来。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原本走势相似的股票出现更大的差别,从而让统计套利的玩法失效,造成了巨大的亏损。而且,这种亏损还会传染给其他用同样或类似方法的基金,形成了一种连锁反应,使得整个量化市场陷入恐慌和混乱。
巨大的借贷,一样的交易是这场地震的原因。那么到底谁是第一个引爆的?最可能的猜测是某个大型的多种策略的基金,一边是量化,一边是不好卖的次贷策略。
次贷资产出现问题以后,基金只能先把能卖的量化策略都卖了,以求自保。因为持仓相似、风控相同,这个模型里没考虑到的事件,引发了所有同行一起卖掉之前买的股票,买回之前卖的股票。
可以想象,这样的踩踏导致的是投资组合里的买卖差价不但没有像预期那样缩小,反而越拉越大,最后触发了一些基金的止损线,引发下一轮的集体抛售。
这轮灾难发生得很快,就在三天之内。在2007年8月10日周五,大奇迹日出现了,但很多基金已经爆仓。
这就是2007年美国华尔街量化地震的大概情况, 研究机构ExtractAlpha发现,量化地震期间亏得最惨的方法,都是之前赚得最多、最流行的方法。
他们发现当年最流行的三个方法是:收益率,12个月的价格趋势,和5天的价格反弹。这些方法都是根据股票的盈利能力,价格走势,和价格波动来判断股票的价值。
ExtractAlpha感叹道:我们现在知道做一样的事情危险重重,但这个真相对当时的管理人来说却在意料之外,他们都以为自己的方法是独特的,或者至少是不常见的。
但事实证明,大家都在做一样的事情。大部分股票市场中性量化分析师的交易几乎一模一样,用几乎一样的风险模型控制风险......并且都在赌同样的数据源建立的同样的方法。
2007年已经过去很久了,量化的策略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但是历史总是会重复,当新的方法变成了“聪明的贝塔”,新一轮的拥挤交易也会悄悄发生。
这两年来,微盘股就是那个“聪明的贝塔”。
于是2024年春节前夕,我们有幸见证了A股市场一场针对量化策略的围猎事件,导致量化基金遭遇大幅回撤,甚至爆仓。
当我们再次回顾本轮量化危机时,依然能感受到股灾期间的动魄惊心。甚至令人忍不住怀疑,这是市场的自发反馈,还是一场有预谋的针对量化的大屠杀?
事件的起因是去年8月份,市场管理层为了稳定市场,要求大型公募机构不要卖出大盘股,在存量博弈的困境下,限制大型公募机构净卖出的决策,反而引发了中小型机构的恐慌抛售。沪深300指数一路下跌,投资者信心低迷,基金赎回增多。
到了2024年1月初,市场管理层无奈之下,放开了公募机构的卖出限制,让他们应对赎回压力,但是又要求他们保住核心大盘股,这就迫使他们卖出小市值股票,造成中小票的惨状。
中小市值股票的暴跌,触发了一些挂钩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的高风险投资工具的强制平仓,这些工具叫做雪球产品。它们的特点是如果指数跌到一定程度,就要自动平仓,造成巨大损失。而且,自媒体的炒作,让市场对雪球产品的恐慌情绪蔓延,指数加速下跌,引发更多的雪球产品平仓,形成了恶性循环。
管理层为了挽救局面,出动了国家队,但是他们选择的对象是国有大银行和中字头国企。这个做法触发了A股的肌肉记忆,那就是拉升大盘股,只会吸引资金从中小市值股票转移,加剧市场的避险情绪。
结果,中证500、中证1000、中证2000指数进一步暴跌,引发更多的雪球产品平仓,导致中证500和中证1000股指期货的基差贴水快速扩大。
基差贴水的扩大,对于一些量化对冲中性产品来说,是一个额外的利润,它们的策略是买入小市值股票,卖空股指期货,对冲市场风险。这些产品在看到利润的时候,就开始平仓,实现阶段性获利了结,同时也抑制了新的对冲中性基金的开仓。
对冲中性基金的平仓,不仅要卖出股指期货的空单,还要卖出股票仓位,而他们的股票仓位以小市值为主,这就进一步加速了小市值股票的下跌。
如果管理层不是花大钱去拉升国有大银行和大国企,而是花点小钱直接在期货市场做多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的期货,把基差贴水的部分拉回来,甚至拉到升水,这样就可以阻止对冲中性基金的平仓趋势,改善投资者情绪,还可以吸引新增资金建仓对冲中性基金,实现花小钱一举多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也许就可以避免后面的风险爆发。
但是市场管理层没有这么做,反而限制DMA杠杆中性对冲产品的平仓卖出。DMA是一种加了3-4倍杠杆的中性对冲产品,它们的策略和对冲中性基金类似,但是风险更大。
在管理层的限制下,DMA产品不能平仓,只能被动承受风险。一旦指数反转上涨,股指期货的贴水收敛,DMA产品就会遭受亏损,而且是放大的亏损。特别是在小市值股票出现流动性危机,持续被抛售的情况下,DMA产品在股指和股票两端都面临双重暴击,所以我们看到了市场上部分DMA产品短短几天亏损几十个点的情况。
对于市场上已经有千亿规模的DMA产品而言,他们自然也不会被动躺平,为了降低风险,只能通过调仓卖出非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的小市值股票,买入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的股票,想通过这样的调仓减少亏损,但是这已经太晚了,只能加重市场的共输局面。
在各种止损尽卖出的抛盘和踩踏式调仓卖出小市值风格股票的双重暴击下,中小市值股票遭受了空前的打压,中证2000指数大跌。
很多量化基金都是用一些特定的因子来选股和调仓,比如价格、成交量、质量、风格等等,但是在这种大家都卖出小市值股票的情况下,这些因子都失效了,因为市场上的股票都变得一样了,没有差异性。这样就让市场变得混乱,没有规律,股票的价格也不反映真实的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