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被誉为“能源资源的聚宝盆”,作为我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其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领跑全国。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
1
亿千瓦,占全疆电力装机
50%
以上,稳居全国首位。
2024年,构网型储能在新疆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
新疆全年构网型储能项目定标规模达到1.31GW/4.925GWh,占全国构网型储能项目容量规模的56.79%
,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
岁末年初,
新疆构网型储能项目建设步伐再度提速。2024年11月,新疆最大构网型独立储能项目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投运;12月,巴州若羌县地区最大规模构网型储能电站并网;12月16日,中广核新能源10.5GWh储能系统框架采购开标,其中4.5GWh为构网型,创下单次招标新高;
2025年开年,中国华电天山北麓基地6.1GW新能源项目构网型储能设备招标正式启动;2025年1月,新疆莎车县25MW/100MWh构网型储能应用示范项目入选国家《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
在第九届储能西部论坛暨新疆储能科技创新体系化建设研讨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表示,新疆将不断刷新储能装机规模纪录,构网型储能需求将逐渐加大。
新疆为何会对发展构网型储能“情有独钟”呢?碳索储能网认为,新疆构网型储能需求的急速攀升,其核心在于新能源本地消纳难。
据了解,新疆虽是新能源装机大省,但长期也饱受弃风、弃光问题困扰。全国
新能源
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新疆平均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2.2%,远低于全国97%的平均数据,高居全国弃光排行榜第二位。
目前来看,疆电外送是新疆规模消纳新能源的主要方式之一。
2024年,新疆外送电量达到1264亿千瓦时,连续五年保持千亿规模,送电范围覆盖全国22个省区市。然而,随着绿电外送规模增加,新疆电网线路较长,输电能力有限,集中并网时网间调节能力薄弱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以南疆送电川渝工程为例,其位于主网架末端,远离主电网中心,电网暂态过电压、功率振荡等问题突出,新能源发电外送受到系统稳定性限制,导致其新能源发电难以大规模送至内地。
困局之下,构网型储能技术的价值凸显出来。据了解,构网型储能技术既能提供电压和频率支撑、也能提升电网惯量和阻尼特性,有效改善了电网稳定性,促进新能源高效接入和利用。基于此,运用构网型储能技术的项目也在新疆不断涌现。
作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新疆目前在新型储能项目,以及构网型储能项目建设可谓倾注全力。
2025年1月23日,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指出,
新疆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857万千瓦/2871万千瓦时,排名位居全国第二。
新华网消息显示
,2024年1至11月,
得益于构网型储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新疆电网新能源利用率提升了3.4%。
更值一提的是,新疆在大力发展构网型储能的同时,也在试点开展混合储能最优配比方案及协同控制策略的研究。自治区各地目前已有不同类型的混合储能项目建设运行,包括飞轮储能、超级电容、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不同技术与锂电池形成的两种或三种混合储能
碳索储能网认为,在以上利好因素的支撑下,2025年的新疆新型储能招投标市场有望释放更多构网型储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