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家长连麦张雪峰,咨询北京某非 985 医学院校的就业情况。沟通中,令这位家长很犹豫的是,据说哪怕是念了这所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仍然很难留在北京。
张雪峰的回答一如既往地直截了当:别说非 985,就算是 985 高校的博士,毕业后也很难留北京!
图片来源:B 站
他还强调说:很多人以为在哪个学校毕业之后就能留在对应的医院,实际上现在医院想留人越来越难。这似乎缓解了很多医学博士生的自我怀疑:毕业后进不了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并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
博士到底该回老家还是留在一线大城市卷?今天,学霸君分别对谈了身边的医学和生物学专业博士,希望借他们经历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赵雷是幸运的,博士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留在了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也正是从此开始,他的生活就稳定在了「忙」这个字上。
每天早上 8 点上班,患者早已等候在诊室门卫,预约排号扑面而来,绝大多数时候,中午饭肯定是不能准点吃的。有手术的时候更恼火,忙到次日凌晨的情形也不少见,第二天还必须正常上班。每周 60 小时的工作时长只是基础。
他的情况还不是最差的,某些科室的医生,每周至少还有两个大夜班,包括夜班和次日的查房工作,一口气工作 26 小时以上是常事。
现在医院之间互相较劲儿争先,科研指标有很高的权重。赵雷这种年轻的、男的、博士们,还需要额外承担科研任务。
不过赵雷很知足,他总说自己运气好。读博时的老板现在还愿意罩着他,凭着两篇 IF 10+ 的 SCI 论文及其他运作,他勉强上了副主任医师,成功留了,但手里没有国家级基金,他升正高无望,这也始终让他感觉心里不踏实。
明年就 35 了,他得趁着还没过线,再拼死努力一把 —— 既为了导师的面子,也为了自己的位子。
所以,只要周末不加班,赵雷就抓紧时间写本子。
赵雷曾经有机会能回到四线城市的老家。在那里,同样是三甲医院,待遇也不会差太多,但肯定比现在轻松一大截,也有时间能照顾父母。
可作为小镇做题家出身的他,能成功「杀」出那座小城市已是幸运,怎肯轻易说回去?况且,本硕博全在这座一线城市就读,自己的人脉关系也都在这里。
倘若一走了之,前面十几年的求学辛苦,又算什么?自己要实现的医学理想,又该如何安放?
结婚生子后,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赵雷不是没有动摇过,毕竟父母尚在老家。如果当时选择回去,不仅工作,生活也轻松很多。
可如今虽然收入尚可,可跟房贷和高昂的生活成本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还有一点他也很清楚,一旦自己离开这里,不仅机会大大减少,平台资源直线下降,恐怕连自己博士导师都不会再把资源分配给自己 —— 在一线城市的医院,向上空间大,值得导师栽培;回三四线城市,意味着躺平,导师肯定会不管不问了。
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大佬的扶持,三四线城市拿什么长期支持自己的职业规划呢?即便单考虑医术,在三四线城市病例看得少,一些手术和科研条件根本无法得到保障,长此下去,不但技能没长进,激情都会被磨平。
再说,哪一行都是要混圈子的。除开导师,同学们、师兄弟们也遍布各大医院,熟悉的环境里有赵雷经营多年的资源和人脉。当真换个环境,一切从头再来,没准比现在更难。
赵雷目标明确,再难也要留下来,忙点累点真的不算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2018 年博士毕业,陈娟学的是生物。
挤进高校是绝对不可能的,进去了也得走。陈娟一没有海外经历,二者自己的本科是 211 院校。
借着诺奖的热乎劲儿,她的导师跟中医院搭上线,有深度合作。陈娟也因此体验了上海知名三甲医院科研口的高强度工作,深思熟虑后决定回三线城市老家的三甲医院「躺平」。
靠着导师和上海那边医院领导的推荐,陈娟顺利回到老家三线城市的某三甲医院做科研,入职时是主治医师,几年后,靠着导师和师姐顺手帮的忙,陈娟顺利评上了副主任医师,拿到编制。
陈娟的工作内容跟读博时候差不多,每天做实验,写论文,申请课题,以及在副院长的领导下管理实验室。实事求是地说,比读博轻松很多,难度也小很多。
因为要做实验,所以周一到周五怎么也得加两天班,但好处是周末至少能休息一天半,而且跟读博比起来,收入高很多,每年 15-20 万到手,足够花。陈娟觉得很踏实,整体上职业获得感很高。
陈娟认为现在的状态很好。进入三线城市里比较顶尖的医院,还能拿到编制,这个选择也很符合她的预期。
能念出来博士的人,父母年纪都不年轻了,陈娟回到老家工作,也是希望在他们需要自己时,能在他们身边,而不是异地打个电话关心。事实也证明,她的考虑是有必要的。
陈娟父亲和母亲两边都是兄弟姐妹众多。工作这几年,她经历了亲人们的轮番生病,先是爷爷,接着是姥姥,隔了一年多,她父亲又做手术,前几个月,有个亲戚也得了癌症。
陈娟的职业身份让家人在面对病患时能享受到最大的便利,她自己以及父母在家族中的威望和信誉也大幅提升。
现在,姥姥每次不舒服,都能直接送去她所在的医院,陈娟安排得明明白白。平时在妈妈家族里喜欢呼来喝去的小舅,也得乖乖听陈娟安排。
陈娟时常想,如果当时留在一线城市,收入肯定是能比现在多,但肯定比现在累多了。别的不说,单说项目级别,在一线城市,国家级项目可能还不够用,但现在,陈娟手里的省部级项目都足够未来升正高了。
最重要的是,如果留一线城市,家人基本上就无法照顾。且不说长辈看病变得更麻烦,光是提心吊胆等待治疗结果,可能也会把她弄垮。
除了三十多岁还单身,其他一切都很好。陈娟从不后悔当初没留在一线城市工作。
出去看看可以,但最终还是要回家的。不管学历有多高,事业做多大,能一直陪着家人,不让他们变成空巢老人,就是件最幸福的事。
留下还是离开,这是个问题
凡事都有代价,选择更是如此,经济学术语叫作「机会成本」。
如今经济环境差,留在一线城市,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医学口的许多岗位都得有海外留学经历和多篇高分 SCI 论文的加持才能得到。这还只是留下来的基础条件和前期成本,后续还要不断有科研产出。
去三四线城市,博士们会拥有更多的主动选择空间,竞争相对较小,如果专业对口,还有机会进入当地的黄金科室。
不过,三、四线的收入肯定是不如一线城市的,至少明面上是这样。再就是教育条件和生活便利程度上,三四线城市也稍微差点意思。对于已婚有娃的人来说,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不可忽视的是,在一线城市赚得多,花的也多,不仅房价高,生活成本也要高很多。三四线城市虽然薪资较低,生活成本也低,而且部分城市至今还会向博士提供安家费等人才补贴。
就职业发展空间而言,一线城市的优势无疑是碾压式的。不仅公立医疗系统内的职业发展路径更多,包括民营医院和大型医药公司等相关岗位也多得多,个人的职业道路选择可以更多样化。
反观三四线城市里,医疗口的岗位类型和职业路径比较单一,主要依赖于在医院或政府系统内部的晋升。
三四线城市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在医疗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以增加城市竞争力。
以收入和职业发展来说,三四线城市肯定是不如一线城市,但对于追求平衡生活、低压力工作环境和个人获得感的医学博士生来说,小城市也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机会。
都说婚姻怎么选就是错,长久的婚姻都是将错就错。那么,医学博士选择毕业后的去向,是否也同样如此呢?
作为医学博士的你,当时做了怎样的选择,又经历了哪些挣扎?或者,你还有其他故事要跟大家分享~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 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