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到香港,街上有销售在拉人看楼,打出的标语是“
上车盘
”。都市人时间就是金钱,为了节省彼此的时间,示范单位和售楼处直接就建在商场里,逛街吃饭就能把楼看了,也挺方便的。
什么叫上车盘?
一开始望文生义,以为是位置比较偏远的郊区楼盘,需要上楼巴才能到。后来才知道这是行话,香港人把人生首次置业叫做“上车”。所谓上车盘,就是指性价比高、总价合适年轻人上车的楼盘。
在人人都说房价逼死年轻人的时候,我刚刚把自己的第一套房子卖给了一对小年轻。他们让我想起当年我和我老公的样子,都不是广州本地人,为了成家而置业,斯文讲理的读书人模样。男生是公务员,女生是老师,他们俩从一进房门开始,就对房子的布置和装修表现出了极大的赞美,因此我直接告诉了他们一个最低心理价位,他们站在门口,用支付宝就下定了,连收据都没拿就喜出望外地走了。
在此之前,中介几乎要把我电话打爆了。而且我告诉你们一个有趣的事情,我特意注册了一个新的电话号码为了在中介处放盘,但当某单位放售的消息传出之后,被打爆的是我在物管处登记的电话号码。也就是说——平时中介不是找不到你,是没必要找你。你的个人资料,早就被买卖了不知道多少次。
而为什么我这么爽快就把房子卖了,这年头不仅买房不容易,卖房也很不容易,我希望有一个好人家继续好好保养这套房子。和传统中介过招的过程令我非常心累,他们每天都说有客人想来看楼,但每次来的人感觉都有点不大对劲,总之不大像是求购者,每次都心不在焉、匆匆忙忙的样子,或者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
有一次我甚至看到,看房客和中介一瞬间的眼神交流信息量很大,第六感强烈的我隐约觉得有一些秘密。终于有一天,老公说他在电梯里遇到一个女的在带人看楼,那个女的前几天跟着中介穿便服来看过房子。原来一直以来的看房客,都是中介自己人扮演的!一方面营造你这个房子很多人关注的气氛,一方面迟迟无人成交,好压低你的心理价位。
每一个买房和卖房的人都是肥美的待宰水鱼。如果说传统行业集体升级是一个趋势,我觉得中介行业更需要专业和信誉的提升。然而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买家和卖家已经可以通过某些APP和BBS等自行进行联系了。
这是一个80后把房子卖给90后的故事。
还记得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为什么媒体前辈们能遇上房价3000元的时代,2000年初,做记者还是收入颇丰的职业,很多人用小几十万,就可以在滨江东、天河北置业,首付几万块就能搬进安乐窝。到我经济独立的时候,房价竟然胆敢涨了四倍。
如果说70后可以靠自己积攒下买房的第一笔资金,8090后多数则是靠父母之力。我和先生购房的资金大头就是两家父母赞助的,
开始看房时,广州房价在8、9千元左右,对比起每个月四五千的收入,实在是天价。
然而一开始看太挑剔了,一直看到房价涨到11000才出手,那时候总价100万元以下,广州的刚需两房,地段随便挑,现在回头看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不好意思,这件事情才刚刚发生在7年前而已。不到7年时间,广州的市区房价已经攀升到两三万,好的小区或学区四五万,珠江新城已经到了六万元时代。原来以为自己要站岗的接盘侠后备役,都庆幸起当初上了车。
尽管每一年,房地产业要崩盘、楼价要砸入冰点的传言甚于嚣上(就像现在这样),我身边的朋友还是都在毕业的五年内买了房子,并不是说每个人有多大能耐,就算是家境比较普通的同学,为了成家立业,都咬咬牙买了房子——别问有什么办法,想要得到的人终究会令一件事情有办法,而借口的很多人始终都在埋怨时代。
而我,一开始为了还房贷,什么稿子都接,什么稿子都写。80元的大报专栏写过,1000块的两性杂志情感故事也写过,别人嫌麻烦不想写的稿子,我都可以接,只要编辑说需要稿子,马上先接下再想怎么写——不然呢,你还想挑活吗?
几年过去了,在主流报道吆喝着“年轻人正因为房价在搬离大城市”的时候,这群人的烦恼是——如何买一套更大、更舒适、品质更好的房子。
不是我们激进,在大城市打拼,只有房子能给你安全感。让你别买第一套房子的人,他们最好自己也没有房子,否则就是何不食肉糜。
交接卖掉的房子的那天,我默默流了几次泪。我们把房子打扫得一尘不染交给新的业主,连坏掉的厨房灯都给换好了才交给新业主。看到搬得空空如也的房间,看到还可以说是完美的衣柜,摸摸每天都用的水龙头,那是我在月入三千的时候还舍得花五千块买的汉斯格雅,整套的日本进口林内,眼泪根本忍不了。
六年,各种各样的欢喜和烦恼,连小孩子玩的贴纸都还留在门上,宝贵的回忆都在这件屋子里,而我再也回不去了。朋友安慰我说,卖仔莫摸头。
再想一想,其实对旧房子的依赖,也不过是对住在里面的日子的怀念,而日子,是人过出来的,是所有家人一起创造的。他们都还在我的身边,那么日子也会一如既往往前滚动,又卷成一个大雪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