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皮肤微生态”“医研共创”“功效型护肤”等概念早已为大众熟知。这些认知的革新,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医学护肤品牌玉泽的诞生。
2002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皮肤科诊室里,炎症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的反复发作,成为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困扰。
然而,瑞金医院皮肤科郑捷教授团队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发现,这些炎症型皮肤病的发生,尤其是复发,皮肤屏障受损是始动环节。不仅如此,以皮肤干燥为特征的皮肤病如鱼鳞病、老年性/季节性瘙痒症等也与皮肤屏障受损密切相关。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基于这一认识,郑捷教授最初与医院药剂科联系,拟开发一款院内自制的皮肤屏障保护剂,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随后,郑捷教授找到了时任上海家化研发部总监的魏少敏博士,他曾师从瑞金医院王振义院士,是一位从医疗领域跨界至化妆品基础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双方共同开始了“皮肤屏障修护”产品的研发,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这场有关皮肤屏障的探索,不仅是技术突破的产物,更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以专业精神回应百姓需求的答卷。
魏少敏博士1996年进入上海家化,彼时正值“药妆”概念兴起,国外医学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初现端倪。以魏少敏为代表的家化早期研发团队与上海的大学和研发机构陆续成立六家联合实验室探索科学技术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但真正以产品开发为目标的医企合作,在当时的中国仍是空白。
2003年,这场关于皮肤屏障的攻坚保卫正式启动。瑞金医院皮肤科与上海家化开启了长达六年的“笨功夫”。而这长期高成本的投入背后,离不开理想主义的初心与使命感。
从普通护肤品到医学护肤品的跨越,团队面临两大挑战:如何建立严格的循证医学验证体系,以及如何在保证医学效果和安全的同时传承家化天然、自然的基因。
2003年,魏少敏博士对郑捷教授提出的配方进行共同研讨,创建了“植物仿生油脂(phyto bionic sebum,PBS)”技术,利用植物油中的神经酰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来开发新的配方,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临床探索。
完成了技术层面的突破,只是个开始。在当时,还并没有“医研共创”的概念,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但严格遵循循证医学验证体系一直是团队前进的北极星。随着护肤品的适用人群从健康肌肤扩展到了病损皮肤,使用场景也从单纯的护肤延伸到了辅助医学治疗领域。传统护肤品的验证模式也不再适用。
“循证医学不是说说而已,”魏少敏强调,“它必须建立在三个核心基础上: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意见,以及对消费者或病患价值和权利的保障。”
过去,人们对护肤品配方的评价往往基于健康人群的测评。在传统的产品测试中,受试者必须有着“完美”的健康履历——没有用药史,没有皮肤疾病。而这次合作颠覆了传统护肤品的验证模式。
原上海家化产品研究开发高级经理、资深科学家郭奕光回忆:“我们召集的受试者不再是皮肤完好的志愿者,而是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敏感性肌肤等特殊皮肤情况的受试者。”在临床试验中,过去在健康肌肤上验证有效的成分,在病损皮肤上可能引发刺激;某些看似温和的配方,反而阻碍了屏障修护。
为了达到医学护肤品的严格标准,这一投入便是6年光阴。
在瑞金医院皮肤科,经过1386例不同皮肤病与正常人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等测试,反复修改配方,于2009年这款“玉泽皮肤屏障修护身体乳”终于上市,这款产品也是中国第一个以“医学护肤”为目标、以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护肤产品。
产品上市后获得广泛认可,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的23篇研究论文,6篇SCI期刊,多角度证实了其在各类皮肤问题上的显著功效。
2022年5月,瑞金医院郑捷教授团队在SCI期刊《Life》发表了《The Trinity of Skin: Skin Homeostasis as a Neuro–Endocrine–Immune Organ(皮肤稳态:神经-内分泌-免疫器官的三位一体)》,其中阐述了皮肤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器官。健康皮肤是美丽皮肤的基础,也是健康身体的基础。
实验室里的严谨数据,最终成为病患皮肤上实实在在的安心功效。
据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发布的《中国敏感性皮肤临床诊疗指南》,敏感性皮肤在中国女性中的发生率为36.1%,约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受困于敏感问题。越来越多人不再追求速效美白、抗老,而是开始焦虑:“这款产品会不会让我的皮肤过敏?”
一方面,人们更多地学会了“早C晚A”等护肤公式,有了更多的护肤尝试,光子嫩肤、热玛吉等轻医美融入生活;另一方面,“刷酸翻车”“皮肤科医生推荐的医学护肤品”的讨论在社交平台此起彼伏。其间不无逻辑关联。
某权威皮肤科专家指出,近年来,敏感性皮肤的发生率不断攀升,除了内外压力和环境问题外,很大程度源于不当的护肤方式,人为地破坏了皮肤屏障。在人们的日常护肤中,存在着诸多认知误区:过度推崇某些成分或天然成分的“成分党”现象;盲目使用多种护肤品而忽视产品间可能的相互作用、滥用高浓度成分或含激素的产品等。这类产品虽然能带来短期舒适,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皮肤依赖”,戒断过程会非常痛苦。
“如何鉴别科学信息的真实度,这里面要循证医学——要有医学的数据,要有真实的临床的病例。”该专家强调。
学习护肤知识曾给人带来安全感,如今反而成了新的信息焦虑。有不少人开始反思,“成分党反而是容易被忽悠的群体”——即便在业余努力提升自己的护肤知识,普通人还是很难吃透背后复杂的技术和配方,很难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和体验感。
对于敏感肌和皮肤病患者而言,医研共创护肤品往往被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然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挑选出真正的医研共创护肤品并不容易。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医研共创?上海家化研发中心负责人贾海东认为,面对有皮肤问题的人群,企业的优势在于对产品的理解和与消费者的密切接触,而医院则在皮肤结构和临床经验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医研共创有效地结合了这两方面的优势。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郑捷所说,医学护肤不仅是市场的需求、患者的需求,更是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2023年,在上海市药监局的指导下,上海家化牵头制定了首个关于医研合作的团体标准《化妆品医研合作研究规范》,提出了医研合作产品的四个总体原则:严谨的皮肤科学基础研究、严密的配方设计、科学的安全评估、严格的功效验证。这一标准的明确,旨在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化妆品医研合作研究规范》提出了医研合作产品的明确标准
2024年2月16日,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玉泽在品牌升级暨新品发布会上宣布玉泽第二代干敏霜/油敏霜正式问世。这款将青蒿提取物创新性地与PBS皮肤屏障自生技术结合的产品,是皮肤健康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这场跨越两代人的科研长征,始终围绕着“修护皮肤屏障”的核心命题。
2003年,“植物仿生皮脂”(phyto bionic sebum,PBS)技术,成为一大创新。上海家化研发中心负责人贾海东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这一技术:“就像吃辣时,辣椒会给大脑发出信号,促使大脑分泌让人感觉愉悦的多巴胺。PBS技术也是类似的原理——它不是简单地缺什么就补充什么,而是激活皮肤的自我修护能力。这比单纯依赖外部补充更智能。”
随着时代发展和上海家化科研人员的努力,相关技术也在不断进化。“2009年时我们用的是传统筛选方法,其间我们在不断迭代技术——现在我们有了AI网络药理学技术和新的筛选工具,可以更精准地找到有效成分。”贾海东说,“这就像从用肉眼寻找,到用显微镜观察的区别。”
例如,面对青蒿的129个舒缓相关科学成分和113个科学靶点,过去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的筛选工作,如今通过AI技术,几个月甚至几周就能找到关键的功效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