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总是期望有足够数量和符合技能要求的工人去执行已下达到设备或工位的生产任务。然而,在实践活动中,工人的可用时间以及符合工单或工位技能要求的工人数量往往与基于交期或产能等限定条件得到的排程
产生冲突
。
(本文为MES人员管理系列第2篇
)
作者:MPDV中国曹海勇博士原创。曹海勇,同济大学工学博士,中国首批中德合作培养研究生。毕业后加入西门子德国,参与西门子德国安倍格工厂MES项目,2011年协助MPDV总部进入中国市场。深耕MES领域20余年,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拜访全球超过900家不同行业的制造企业,非常熟悉不同企业的最佳生产管理实践。
◉
MES人员管理任务模型(序)
一家制造企业招聘多少工人取决于这家企业需要多大的产出。而企业的产出是由设备产能和人员产能来保证。
人员产能主要取决于人员的法定工作时间、班次模型、出勤计划、人员技能,并结合生产任务的技能要求,来形成一个人员产能可用时间。
规定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和时长,每周的累计工作时长,每年的假期,薪酬模式,允许的加班时长以及如何支付加班费用、病假工资。此外,还包括请假流程,因为工人一旦请假就会影响人员排产。作为制造企业,必须定义班次模型,包括班次开始结束时间、工人的班次轮换规律。此外,由于某些生产任务的要求,需要设定临时班次。
一方面设备或工位是需要某种技能的工人进行作业,如专门的换模工程师、叉车司机等。另一方面,某些生产任务需要专业技能。此外,一名员工往往有多种技能。因此,必须要对技能进行优先级管理,以便在安排生产任务时既能满足资质要求也能充分考虑员工数量可用性。
在制造企业中,员工规范特指员工必须在什么事件发生时记录工作时间。比如,要求员工必须在登录工单时登录工卡号,表示从这个时间点开始,工人的工时过账到工单上。当工人参加培训或会议时,必须打卡到间接成本工单。如此,管理人员才能有效分析工人的劳动时间利用率,分析工单的工时成本等。
规划生产任务时,如果考虑人员的影响,就必须把员工的出勤计划纳入到排产中,尤其是需要检查员工资质时。生产排程首先是基于设备产能的可用性以及生产任务要求,确定对设备或工位在未来一段时间的产能占用要求,如从10月2日13:00开始到10月3日15:00。与此同时,人员需求计划也随之产生。如在这个时间段需要设备操作员12小时,需要模具工程师2小时。计划员必须坚持在这个时间段内是否有满足技能要求的足够的工人出勤。
设计MES人员管理功能模块时,
原则上考虑两个方面,通过人员排产来平衡人力资源的供需关系,
执行生产任务后评估人力资源的使用情况,
以便未来进一步优化人员供需平衡。
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自
MES
的功能“生产控制”。工单排产后,能够明确说明在什么时间段需要几位具备什么技能的人员。对于人员的时间占用,有时取决于生产数量,有时取决于作业内容。
例如,生产
1000
件与生产
10000
件占用注塑机操作工的工时是不一样的。而这两个工单所消耗的模具工程师的换模时间是一样的。
在人力需求的供应端,首先建立人员的时间模型。其中最主要的是班次模型,定义了员工可用的时间段。技能矩阵进一步限制合格人员的数量。结合人员的请假计划,可以为生产计划人员提供清晰的视图,
在未来一段时间到底有多少、具备什么资质的工人可以用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