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市进化论:如您所说,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目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当前的形势下,您认为这一部分“主力”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魏后凯:
现在谈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更多讲的是城市的高质量充分就业问题,最多是把农民工这一群体纳入进来,对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问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我认为,现在应高度重视农村的就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千万不能遗忘农业、遗忘农村。
目前,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7%,而农业就业人口的比重达到23%左右,这个就业占比仍然偏高。这么多农业就业人口,并不是百分百从事农业,大部分时间其实在搞兼业化,从事其他行业。这就说明,农村劳动力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剩余,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方面,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进步,我们需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重新培训,让他们能够适应数字化时代,完成数字化转型。同时,我们也需要创造好的条件和环境,鼓励在农村的这些劳动力创业、就业。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农村产业的发展。有产业就有就业岗位、有发展机会。
城市进化论:应该如何促进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充分就业?
魏后凯:
我认为可以“两条腿走路”。首先是通过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把那些愿意进城的人转移出去,为农业规模化经营留出更多机会,第二,还是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维功能和农村的多元价值,发展乡村多元化的产业。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产业会出现多样化的趋势。过去,我们把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居住的地方叫农村,但你到德国去看,住在村庄里面的人,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
我算了一下,高收入国家居住在农村的人口,80%以上不从事农业,往后走,我们乡村的产业也会多元化。
城市进化论:农村产业的发展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这些年,各个层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力度很大,您认为目前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怎样才能“深”下去?
魏后凯:
到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67%,比上年提高0.84个百分点。但城镇化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在速度快慢,而是质量不高,其原因就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比较滞后。
虽然这是一个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不可能一年、两年全部解决,没有那么大的财力,但也不能永远不解决,一直延期。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现在最重要的关口就是必须加快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也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假如我们能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这个指标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为都变成了按常住人口来配置资源、提供公共服务,市民化的程度就能够不断提高。
城市进化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及“提高城镇化质量水平”时明确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更多资金资源将“投资于人”的背景下,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信号。
魏后凯:
城镇化是一个永恒的过程,我一直主张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充分尊重个人意愿,愿意待在城里就待在城里,愿意待在农村就待在农村。
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在还有10年多一点的时间,有的方面可以做到了,有的还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但实现这个目标,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住满6个月以上,就可以享受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
假如我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了,市民化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文字 | 余蕊均 杨弃非 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