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陆家嘴传媒
专注新金融、新价值、新思维的金融人知识分享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VC/PE/MA金融圈  ·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曾在上海实习,没 ... ·  昨天  
行长男朋友  ·  新年某银行又出桃色大瓜!聊天记录曝光! ·  3 天前  
行长男朋友  ·  新年某银行又出桃色大瓜!聊天记录曝光! ·  3 天前  
龙虎榜中榜备用  ·  周末愉快 ·  4 天前  
龙虎榜中榜备用  ·  周末愉快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陆家嘴传媒

尉文渊:神了!中国资本市场神了。

陆家嘴传媒  · 公众号  · 金融  · 2020-11-02 17:32

正文

10月28日,陆家嘴金融城组织开展“LuTalk陆家嘴大讲堂——纪念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和中国资本市场30周年”系列活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上海国和投资总裁程放首秀大讲堂第一期,亲述浦东开发开放30年、中国资本市场30年的那些标志性的事件和激动人心的时刻。
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设计者和创建者,尉文渊有着“中国股市第一人”的称号。在第一期的陆家嘴大讲堂中,上海证券交易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以“温故而知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为题,分享了中国资本市场建设初期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建的诸多细节。
以下为演讲全文(有删节):
本人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最早参与者之一,当年以金融工作者的身份担负了创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使命。
1990年12月19日上午11点,作为浦东开发开放重要的构成部分,在位于浦江饭店新创办的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拉开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幕,而鸣锣的人就是本人。
作为亲历者,每每忆起那个年代,深感那是一个如火如荼,朝起朝落的改革岁月,生机勃勃的浦东新区,以及一浪高过一浪,席卷中国大地的资本市场,这30年取得的发展成就令人感慨,值得大书特书。
上海证券交易所建立与浦东开发开放
在那个年代,突然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个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本人原来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干部,也因为担任这样一个工作职务,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所谓的知名人士。
大家可能会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在那个时点提出创建上海证券交易所?这就涉及到浦东开发和开放。在这儿我想先引用当时朱镕基同志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仪式的讲话,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当时他提到三点意义,第一它标志着我国坚定不移继续奉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第二,它是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战略决策付诸实施的重要步骤;第三它表明振兴上海、开发开放浦东过程中金融处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将采取国际上通用的形式,利用证券筹措资金,为社会主义服务。
众所周知,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尽管当时的中国贫弱不堪,但上海凭借多年深居中国工商业中心和远东经济金融重镇的独特条件,开风气之先,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证券交易所——上海股票交易所。对此后人都将其归功于晚清和民国的红顶商人。与当时中国大地的农耕景象相比,那时候上海风景独好,名商巨贾聚集,尽管那是个充满动荡战乱的时代,但上海股票交易所仍然坚持着。时光至上海解放后的1950年,上海股票交易所被取缔。后来与股票相关的一切经济活动被禁止,这一禁就是整整40年:1950年取缔,一直到1990年再提及证券交易所的问题。
上海有个电影叫《子夜》,里面有上海旧股票交易所的场景。我最早对股票交易所的概念就源于那几个镜头。
其实从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算起,到199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推进了十多年。
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创建植根于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在那个特殊的时期邓小平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彰显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动摇,维持高屋建瓴,决心打出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这张大牌。了解历史的都知道,上海长期居于新中国经济的重要地位,每年上缴中央的财政税收能达到1/6。但是历经多年的折腾,这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已经老旧不堪,我们这一代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上海什么样,举步维艰。那时候我在北京工作,每次探亲公干,觉得这个城市又老又穷。
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上海难得的机遇,但是如何解决开发开放需要的巨额资金是极大的挑战。
上海是具有金融基因和传统的城市,当年通过颇具慧眼的专家的建议,想在中国发展证券市场。他们提出了开办证券交易所的建议。这个建议被正式列为浦东开发开放的一项配套措施。
当时中国有十多个沿海开放城市相比,那些城市的开发开放主要是依靠什么呢?引进外资,三来一补(音)等贸易手段,浦东可不一样,浦东拥有证券交易所这个重器,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去调动资源。
早期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引进外资并不容易,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早期发行股票的买家都是广大的散户。所以早期浦东开发开放大多数资金都是在国内筹集资金,我们扶持的陆家嘴外、高桥等开发公司,几乎都是通过证券交易所平台上市筹措大量的资金。
一方面浦东的开发开放催生了证券交易所,同时证券交易所用他的职能支持浦东开发开放——这个构思和战略体现出非凡的智慧,基于开发开放浦东建立的证券交易所,从实践中来看,在推动地区的改革发展过程中间,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破冰之旅。这是浦东开发开放应该充分肯定的一大历史功绩。
证券交易所与思想解放运动
如果将时光倒回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尽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在少数地方和城市已经出现了一些按照今天标准衡量远不达标的零零星星的股权制企业,上海、深圳也开始了小规模股票柜台交易。但是由于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证券交易所是近乎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在理论领域受到长期严厉的批判。
按照当时主流的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股票市场、证券交易是不能登大雅之堂。
当时的背景下,我作为证券交易所的建设者,也感到有形、无形的压力,于是为了降低敏感度和争议,将筹办证券交易所的影响尽量降低,我们把它定义为“地区性质”的试验。虽然我们开业第一天就完全突破了它。
我们的名称叫上海证券交易所?当时就是为了不突出“股票”两个字,特意用泛称的“证券”替代。当时特别强调:我们以国债交易为主,回避股票——就是不敢说。
我们上市的公司都强调什么呢?强调“国有”或者“集体控股“,私人资本占比例不超过25%。后来大家熟知的“法人股”就是这么来的,为了降低私人持股比重。在早期,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制度也有限定。
随着改革大潮不断发展,意识形态枷锁被打开,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资本市场生存发展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
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间,中国是第一个开办证券交易所的。于是就有很多兄弟国家领导一起来参观,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都表示回去也要去办。当时我比较年轻,他们看到我之后就说:“我们回去找一个比你还要年轻的人当总经理。”
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在那个特殊时期其实是一场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证券交易所创建背后的故事
证券交易所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人从1990年7月份接手,在此之前人民银行抽调了几位同志工作进展比较平缓。催化剂是那一年春天朱镕基在大家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宣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年内开业。这个时间点一定,逼迫所有人必须参与。那个环境之下,我本人毛遂自荐,承担交易所的筹备小组组长。用了5个半月的时间,我们实现了当年的开业。这个过程中很多事务性的工作。
回顾当年的筹建工作,我们有两条重要的主线。第一我们要办一个新型的中国特色的证券交易所,怎么办呢?除了前面讲到的之外,我们花了很多笔墨在交易体系上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我们严格规定要现货交易。因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交易市场是可以买空卖空的,那是投机倒把。
再比如说我们定义了涨跌停板。这个话题在今天还是很热门。当年我们搞涨跌停板不仅仅是控制股价风险。我们刚开始就要限制这个涨停板到什么地步?每天股价波动限制千分之五,后来还涨,我们就创造发明流量控制,每天成交量达不到标准的股价还不能涨。
严格的限制造成的严重的后果,场内没交易,跑到场外做黑市。
1991年年底,深圳首先把股价放开,取消了涨跌停制度,我们不以为然。后来当时分管的领导在厦门听取深圳和上海的汇报,谈到股价放开的问题,表扬了深圳,批评了上海。
1992年,改革的氛围已经不一样了。我觉得深圳能放,我们也能放,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最后我自己拍板,把股价放开。
放开的当天上证指数翻了一番。从那时候开始,上海所有的股票交易没有股价管制,自由买卖,股价随行就市。
1996年,我已经离开交易所了,又恢复了涨跌停制度,恢复的原由是因为风险控制不利。现在,新股上市前五天没有涨跌停限制,还有些限制从原来有的10%放到20%。经过二十多年,我们终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所提高、有所变化。
虽然我们的交易所是新办的,但是当时我们没有简单的照办、照抄。我们大胆的做,这个中间最最重要的,也是影响证券交易所长足发展的是电子计算机交易。
1990年的时候,上海无论怎么大的银行,经营主要还是靠打算盘。我在财经学院读书,天天学打算盘,必修课。那时候世界上的股票交易所,有的是打手势的,有的是大叫的,有的是写单子的。非常原始。
我在搞交易所的时候就思考,当代科技已经发展了,交易所应该面向未来,所以在解决交易所的交易模式上,我坚持了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电子计算机交易。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