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短视频行业依旧保持昂扬向上的发展势头。对短视频创作而言,各垂类领域日益成熟,走向精品创作和特色化生产,这也让短视频内容精彩迭出。比如文博领域,随着“让文物、遗产、古籍活起来”日益深入人心,涌现出大量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短视频创作如何从1.0版本升级到2.0版本,不断挖掘新潜力打造新精品,本文将以文博短视频为例进一步探讨。
(一)优秀文博短视频持续
涌
现,
不断“破圈”传播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上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十年来,文博遗产通过视听创作不断焕发生机活力,“视听+文博”不断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中文博短视频成为重要的流量密码。其中,《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哔哩哔哩上线两日播放量超106万,获评9.9高分,相关微博话题量达3.3亿。抖音联合多家博物馆推出《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H5短视频,通过特效技术将千年文物拟人化,让文物“活”起来,仅4天播放量就突破1.18亿。河南博物院推出系列短视频《中原藏珍》,以一部手机随时随地与文物零距离“对话”。《博物馆说》系列短视频在学习强国、央视频等网络平台走红,143期短视频让全国143家顶级博物馆、美术馆集体亮相,为“文博热”再添一把火。《贵博文物说节气》,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将“诗意的历法”和“厚重的文物”相结合,多元融合讲好中国故事贵州版。山东济南台的《从河说起》系列短视频,用4K超高清技术将文物活化,第一季全网播放量过亿次。2024年国家博物馆推出系列短视频《“艾”看文物》,以数字科技赋能文物活化,结合实景拍摄,让古老文物在云端活起来。这些年,短视频与博物馆、美术馆频繁互动、深度融合,推出各具特色、各有风味的作品,视听内容借助文博主题不断“破圈”传播,也为优秀传统文化书写了新的时代价值。
(二)文博资源成为文化“两创”的深厚土壤
文物、遗产、古籍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了古人先贤丰富的智慧,为视听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和资源。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文物遗产的创新传播,短视频行业充分利用新媒体特点,为文物遗产插上“蝶变”的翅膀,打造出具有视听特色的数字文博和新的文化体验,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历史遗存跃然眼前、精彩呈现,“双向奔赴”的文博与短视频,使冷门的文物、博物馆在短视频平台日益成为顶流。
(三)多元主体各显其能,
百舸争流竞相参与
文博短视频领域的创作主体非常多元,并具有较强专业性,这也使得文博短视频不是简单“制作”,而是专业知识加持下更高水准的文化创新。广电机构利用媒体优势打造出一批精品佳作,值得注意的是地市广电勇立“潮头”,抓住这波流量挤进头部赛道,如系列短视频《从河说起》彰显出地市台的创作力量和巧思。在各地政府策划指导下,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下场”,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抓住流量风口,成为文博短视频创作的先锋力量。自媒体积极参与,从不同视角发现和解读文博故事,如博主“水星逛博物馆”作为浙江大学的考古博士生,带大家探寻古墓,发现特殊文物,以现场探秘为特点深入不为人所见的文博世界。各个领域的创作主体“共答一题”,持续推高文博短视频发展热度。
经过十年发展沉淀,文博诸多领域被纷纷开掘,不可避免陷入创作“桎梏期”,面对下个十年和用户期待,如何将“老酒”酿出“新味”,如何延续这一赛道的高流量繁荣亟需解题破题,有三个方面值得探索。
一是以知识化为着力点,讲好文博故事,营造文化意境。
文博短视频在创作定位上,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娱乐消费、电子榨菜,对文物古迹的发现解读蕴含着对专业知识的视听复现。快消品时代“知识性”“专业性”日益成为网民关注的焦点,这也要求文博短视频创作要更具“内涵”。通过场景化呈现,更加强调代入感,让历史文化知识可见可感,从而创新讲好历史与现代、文明与文化的故事。还需要开拓多重叙事下的内容解构与重塑,“打开”文博的诸多侧面,积极打破认知隔阂,展现文博短视频的唤醒功能、文化资源的激活功能,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复现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深植于人类交往的精神世界。视听文艺具有较强的文化塑造力,短视频虽短但表现力和渗透性很强,通过视听赋能打造文物新的文化符号,不断营造虚拟视听世界的文化意境,创造在细微处赏乾坤的新审美体验,从而不断塑造传统文化多元璀璨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