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注:本文为原创,初载2016年5月22日《安道全周报》,谨供参考。】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不世出的杰出人物,国共两党领袖共同钦仰,但其成功之道不在于巧,而在于拙。
曾之拙,在于行军打仗之“结硬寨、打呆仗”,时人和曾本人都首肯。
何谓“结硬寨”?
湘军每到一地,必先以包工队的姿态扎寨:修墙挖壕,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锻造;壕深一尺,挖土必搬两丈外(以防敌人用土填沟);沟外造花篱高5尺供2-3层(防骑兵),入土两尺。而且无论天寒地冻风霜雨雪,一个时辰内完成。
这哪里是去打仗?分明是房地产商建设祖国去了。
这还不算完,还要每天三班倒天天站岗放哨,每时每刻10%的军队都在站岗而不是训练或休息。这要搁在国军或美军,早哗变了。
何谓“打呆仗”?
湘军的“硬寨”,进而导致每到一地不是去进攻敌人,而是等着敌人进攻。他们的进攻任务是只进攻重点、要害城市,比如说目标天京,很好,为了打天京,就必须打安庆;为了进安庆,先要扫除九江;为了进攻九江,先要把持武昌。所以湘军的进攻目标始终集中在武昌、九江、安庆、天京非常有限的几个重点目标上,很少分心旁骛。
进攻方式,真正呆板,两个字:挖坑。每驻一天就挖一天的壕沟,凡是被湘军围困的城市,城市外围地貌没有被壕沟改变的。湘军攻城很少一天两天,基本以年计,断敌粮道、断敌补给、以消耗对消耗,方法很笨,没有奇谋妙计、没有神兵利器,但就这么一招,这就是“打呆仗”。
如果起历代军神于地下,白起、李牧、韩信、李靖来了,一定气得当场再死一次。
有人说是因为曾文正公守拙而不尚巧,所以选择了这种大智慧的战法。
对此,曾的宿敌也是宿友左宗棠一定嗤之以鼻:
曾哪是什么大智慧,根本是没能力嘛!
左还是真说对了,曾确实没有今亮(左宗棠自号)的天纵英才,更多的是能力平平的无奈。
否则,就不会N次投江了。
那真是心如死灰。
但这种没有能力的无奈,反而成就了曾的大事业,事后才被后人看做大智慧。
可以说,这是一种因果倒置。
先说说为什么“结硬寨”。
“结硬寨”,直接导致了湘军不怕别人进攻,其次导致了只能别人去进攻湘军,湘军不用去野战。【客观上做到了“先为不可胜,而后待敌之可胜”,但可能主观上没这么想。】
太平军的作战优势是什么?和当年苏联红军一样,人多。
湘军的劣势是什么?人少。湘军是子弟兵,一省之兵对江南几省的太平军,本来就不足。扩招?一来政策不允许,二来就失去子弟兵那种宗亲关系了。
但湘军的优势是什么?
第一,宗亲,子弟兵,互相抱团;
第二,都是老实的农民;
第三,都是大儒带兵,政治思想工作真心好。
于是,农民的长处是什么?
挖沟种地。
而且听话。
那就挖沟吧。
于是,“硬寨”结扎起来了:)
本来就是农民,本来就是挖沟种地的好手,重回土木工作没啥累的。
于是,太平军没招了。
你不来进攻我,就不能野战;
不能野战,人多的优势就没了。
我去攻你,你靠着硬寨等于多了几倍的兵力,兵法说“十则围之”,没有优势兵力是不能攻城拔寨的。加上政治工作好(死硬),子弟兵又团结,死了一个10几个红眼拼命的,要攻下湘军硬寨,起码要有10倍的兵力外加5倍的损伤,还有更多倍的辎重给养(这是太平军软肋)。
所以,不能攻。
那就守,我不攻你;你总得来攻我吧?光靠硬寨能解放全中国么?
然后,湘军真来了。
气死人不偿命的“打呆仗”show time开始了。
一切聪明才智、勇猛顽强都没有用了,就是一场意志和辎重的较量。
曾说,意志,我不缺。(湘军指挥官多为儒家子弟,意志坚定,近乎顽固。)
给养,我也有。湘军毕竟是官军,还有保家守土的责任,当地士绅多接济之。
太平军,就是流寇,粮食是吃一天少一天、吃一粒少一粒。
胜负概率的天平,逐渐缓慢地向曾老爷子倾斜了,以肉眼几乎看不见的速度。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不是为了“硬”和“呆”而“结”和“打”。
他本来天生就是“硬”和“呆”好不好。
曾国藩一度不能正视自己的“硬”和“呆”,凭着一股血勇之气去和太平军打巧仗、打灵仗,结果硬拙的湘军惨败,自己也几度投水。
后来,他同时认识到自己和自己的湘军的缺点,可是仍然无奈。
人改,难(性格改了,但能力改不了,确实不如左,再投胎来不及了);
军改,更难。
索性,不改。
一个转身,海阔天空。
既然注定这就是我的缺(te)点,那么与其避短,不如扬长!
再出山时,曾国藩胸口里不再是几头小鹿,而是一大堆竹子。
于是,就有了前面破不了的“硬寨”和熬不死的“呆仗”。
于是,几年之后,天京破了,小弟曾国荃仰天大呼:
“贼破矣!”
几百里外,兄弟遥相涕泪横流。
破城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距离大哥曾国藩投江不过几年。
而曾氏兄弟已经准备好了要做十年以上之苦功。
慢,反而快了。
正确地认识自己,进而接受自己,最后发扬自己,可能是一条成功之路。
而不要管这个世界的看法。
因为世界的看法,是会被我改变的。
而我,就是我,唯一的我。
起码,我曾经尝试过。
——进入中南海的曾侍郎可能这样想过。
投资,如用兵。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然后要正确认识敌人。
孙子说:“知己知彼。”
毛泽东说:“我们要分清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认清自己,接受自己,然后用“自己”有限的这点资源,尽量扬长避短,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攻击敌人的弱点,是弱者最简单的取胜之道。
所以,毛泽东会去打游击战,他不会说你老蒋有本事给我1000门炮再打;
所以,只有国军将领会才会战败以后说:“老子不服气,有本事你给我军队再干一仗!”
学霸是不能成伟人的,脑子读成规则正方体了。
回到投资,也一样。
你有信息的优势,就要善用信息优势;
你有资金的优势,就要善用资金优势;
你有杠杆的优势,就要善用杠杆优势;
机构有这些优势,散户没有,但散户也有优势:
钱是自己的,所以能熬;
钱少,所以能灵活进出;
哪怕是信息少、没有杠杆这些劣势,其实也是优势:
省得你去赌,天然剁手。
所以,巴菲特有他的价值投资,他的优势是“死心眼”(相信价值相信美国);
索罗斯有他的“反身性”,他的优势是相信人性会大变羊群;
纳西姆塔勒布有他的“黑天鹅”,他的优势是怀疑一切证伪一切;
就连小小的A股,也有花荣的“盲点套利”、微光破晓的“分散低估不深研”……
以及我们浅薄的安道全可转债策略+大小核。
所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揽镜自照,你总会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然后,发扬它。
假以时日,必有正果。
价值投资,不“硬”不“呆”么?
三线+复式,不“硬”不“呆”么?
绝对硬,绝对呆。
但只要使用的人,真心感觉“每天像踩着舞步一样”去上班,就够了。
好的策略,或者说人生哲学,一定是和本人“人剑合一”的。
人剑合一了,策略舒服,自己舒服,鞋子合脚,你好我也好。
别人即使能看到,还山寨不了。
剑,你可以拿去;
人(的个性),你偷不了。
个性,是人的遭遇、秉性、学习的总成,每个人的配方是不一样的。
说好听了,是个性;
说难听点,是毛病。
这毛病,难道别人也能偷学了去不成?
所以,个人认为,曾文正公的“结硬寨”、“打硬仗”,伟大之处不在于最终打败了太平军,也不在于其战法所谓的大智慧,而在于曾公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和湘军的毛病,进而接受它,进而发扬它,化缺点为特点,并且矢志不移,不畏口水遮望眼,以自己能用的最笨办法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敌人,这种对理想的大无畏实践精神才是真正令人敬仰的。
现在看来实在浅,可不要忘了当时骂他笨傻呆苶的可不止公认+自诩“诸葛亮”的左宗棠,还有皇帝、李鸿章、李秀成、陈玉成等等这些绝顶聪明的人。
也许,当初那个一腔热血起兵捍卫中国文化道统的书呆子;
那个几度碰壁、几度(遭)白眼、几度兵败、几度投江的呆头鹅大帅;
那个看尽冷暖、自动裁兵、深自谦抑、饱经风霜的老侯爷;
其实还是那个为了几页孔孟文字拍案击节的读书人吧?
也许从来没有改变过。
左宗棠,才气无双,他说我领一军可破曾氏100次;
李鸿章,精明多谋,幕僚说北洋新式火炮可破湘军100万;
国共两党,麾下军队可以让湘军消失1万次。
但他们没有因此蔑视曾国藩(左晚年才改变看法),用毛主席的话代言一下: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再看当年曾国藩的讨太平天国檄文,真是全身三万六千个毛孔都透出痛恨。我毫不怀疑,曾氏如果有孙悟空的金箍棒,一定会直接一棒犁平南京城,寸草不留;当然如果有中子弹更好,可以留地不留人(请原谅,纯属不可能的YY)。但是,他没有!他只有一个中年普通职员的不得意,和一腔对中国文化还可能是落后文化的热爱。
但!没有牢骚和怨恨,也没有维权和呼唤政策。一个迂腐、呆板、智商一般的小乡绅,从头做起,从头认识自己,从头认识世界,用自己非常非常有限的资源(资金和智商),生生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慢慢而又漫漫的理想之路,并最终实现了它。其实,成败并不重要,如果曾国藩的湘军被八国联军的100门大炮围着轰,甚至哪怕是美国的原子弹扔下来,他一样也会呆呆和硬硬地做同样一件事。
因为这就是他自己选择的宿命,无关成败。
只不过曾氏比较幸运,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时代,遇到一个比较好的概率罢了。
这才是曾氏留给今天最宝贵的财富。
后来,他的一个同乡重走了这条路,不怨天不怨地不怨God和自己,同样实现了自己。
个人认为,曾氏教给我们的不是“打呆仗”和“结硬寨”本身,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策略早晚会落伍。而是不要只想和上帝(市场、政府)要条件,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和对手,进而找到“人剑合一”的策略,然后不计成败荣辱地去实现它。
貌似,所有成功的投资人,好像都是这么做的。
【本文讲得过于哲学,可能不太适合初学者。“结硬寨打呆仗”策略本身也有很多可取之处,很像大小核和可转债策略,下次将结合李广、程不识的遭遇一起讲一下。】
[相关阅读]曾国藩和他“结硬寨打呆仗”的湘军
http://www.mszsx.com/comments/2013-07-15/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