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戏剧评论
《戏剧评论》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主编,创刊于2021年,每年一辑。本公众号旨在推送有深度、有前瞻性的戏剧评论,分享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相关学术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戏剧评论

杨扬|马文·卡尔森《幽灵出没的舞台——作为记忆机器的戏剧》读后

戏剧评论  · 公众号  ·  · 2024-04-17 18:2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马文·卡尔森《幽灵出没的舞台——作为记忆机器的戏剧》读后

文:杨扬


美国戏剧理论家马文·卡尔森的著作《幽灵出没的舞台——作为记忆机器的戏剧》(The Haunted Stage: The Theatre as Memory Machine)中译本要出版了,译者朱夏君老师请我给书做一个序,这让我感到为难,因为我不是外国戏剧方面的专家,很多东西无法做准确的学术判断。但经不起她多次劝架,我只能以读者身份,向大家谈谈自己阅读这本书的体会吧。

马文·卡尔森是纽约市立大学荣休教授,也是上海戏剧学院的客座教授,他长期从事戏剧研究,在戏剧理论、戏剧史、戏剧表演方面都有论著,其中不少研究成果已被介绍到中国来。如中文译著《戏剧》(译林出版社2019年出版)和《打碎哈姆雷特的镜子——戏剧与现实》(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等。现在朱夏君翻译的论著即将出版,我感到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读马文的《幽灵出没的舞台——作为记忆机器的戏剧》,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细密的理论思维,这与我读到的其他一些西方戏剧理论著作形成对照。包括安南托·阿尔托(《残酷戏剧》)、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篇》)、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在内的一些西方戏剧理论名家,他们很多都是戏剧导演、编剧、舞美出身,对于戏剧理论论述的规范和表述,不像马文·卡尔森那样学术化、规范化,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戏剧理论范畴和概念的历史涵义,马文·卡尔森的论述充分显示出他的学术优势。论著行文不仅表述清晰,而且论述的层次感非常丰富,不单一,不挂一漏万。以他的《幽灵出没的舞台——作为记忆机器的戏剧》为例,尽管它有一个副标题予以说明,是论述作为记忆机器的戏剧,但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他想讨论的问题其实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戏剧性问题,因为所谓戏剧的幽灵,是借鉴了一些易卜生戏剧研究者的概括和表述,认为易卜生的戏剧都有一个幽灵存在,这幽灵应该就是易卜生戏剧的戏剧性。至于记忆机器,我想主要还是指在戏剧中不断重现的那种审美体验,有点类似于记忆机器一样,只要到了一定的场景,它就会自动出现。或许从西方戏剧理论角度来看待马文教授的这一研究,很多研究者会觉得马文教授似乎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和理论发现,因为有关戏剧的审美体验问题,很多西方理论著作都涉及过。但对照他论著的的六个章节,我感到马文教授在2001年出版此书,是有他自己的用心和针对的。第一章总论戏剧的所谓幽灵出没问题,是一个总体性的理论论述,强调戏剧不管发生怎样的形态变化,幽灵出没——也就是戏剧的诗意想象和情感体验,总是存在的。如果没有了这种体验和审美特性的呈现,尽管一些表演可能也带有一点戏剧的成分,但在马文看来,这样的呈现样式就不是戏剧的了。这一高度抽象的理论界定,从方法论上讲,是建构的,不是解构的;从实践形态上讲,是针对形形色色的西方戏剧实验,不管戏剧实验到何种荒腔走板的程度,戏剧性和戏剧特有的那种审美体验不能消失,如果击穿了这一底线,幽灵不再复现于舞台,那么戏剧也就不存在了。所以,从马文教授的开章明义的绪论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他是一个戏剧理论的守成主义者,他不轻易否定各种戏剧主张和舞台实验,但他坚守他自己的戏剧理念,戏剧是有自己核心内涵的,而且,他借助美国戏剧人类学家谢克纳的看法,认为戏剧是人类精神和情感的最基本存在形态之一,永远不会消失。或许正是有这样的理论前提,论著的后四章,分别从剧作(文本)、编导演的表演(身体)、主创团队的制作(舞美、灯光、服装、音乐等)和剧场(包括观众)四个要素来展开论述。对于一些熟悉西方戏剧理论的研究者而言,这四大要素并不陌生,但围绕每一个要素展开的理论论述,马文教授对于戏剧复杂性的透视以及理论阐释可能性的想象,的确是有自己的心得的。如观众对于剧作文本的建构的影响会是怎样的,他借鉴了西方阐释学理论和接受美学的方法。他对于演员表演的论述,结合西方表演理论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最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加以分析、评述。他的这些论述不都是原创性的发明创造,但却是别有心得,是有自己发现的。最后一章,即第六章,标题为“幽灵织锦:后现代主义的戏剧重述”,是围绕后现代戏剧理论以及舞台实践问题,提出他自己的看法。有关后现代戏剧,可能最有影响的理论著作,要数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蒂斯·雷曼的《后戏剧剧场》了。雷曼将西方戏剧的发展划分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个历史阶段,不同的历史阶段,戏剧的形态有所不同。他认为古希腊戏剧是一种前现代戏剧,演出剧场和演出形态与其构作是联系在一起的,是西方戏剧Theatre的原初意义形成阶段。而现代戏剧是与文本、镜框式剧场、表导演体系等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西方现代戏剧的Drama时期。而西方后现代戏剧解构了Drama,努力想回归到Theatre的传统中去,所以有了所谓的后现代剧场戏剧。对于雷曼的观点,马文教授是不同意的,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艺术》曾发表过马文批评雷曼的文章。马文作为一个戏剧理论的守成主义者,他认为人类戏剧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阶段,不是一个不断破坏、毁灭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建构的过程。因为他自己的论著所包含的剧作(文本)、表导演(身体)、舞美制作(制作)和剧场,就是戏剧不断发展,理论不断丰富之后的一种戏剧理论视域。以往的戏剧理论,要么关注剧作,要么关注表演,对于观众,对于剧场等因素是比较忽略的。后现代,随着科技与观众娱乐的地位变化,发展出了剧场戏剧,但在马文看来,这样的剧场戏剧不能代表当今西方戏剧以及人类戏剧的全部,更不用说,剧场戏剧也是离不开戏剧应有的“幽灵出没”的戏剧体验。借助于“后现代主义”这样一个话题,马文对包括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在内的后现代戏剧理论以及美国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法国丹尼尔·梅斯基奇(Daniel Mesguich)、德国的弗兰克·卡斯托夫(Frank Castorf)等后现代戏剧导演的舞台实践,一一给予评述。尤其对于彼得·布鲁克的《空的空间》,他认为其合理性在于高科技时代,彼得·布鲁克依然坚持舞台空间的原教旨立场,舞台空间是有自己的规定性。但马文又指出,这“空的空间”如果没有理论前提,仅仅强调空的空间,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至少解决不了戏剧艺术面临的实际问题。如观众如何欣赏戏剧?如果是空的空间就能够构成戏剧空间,那么为什么戏剧舞台要有演员演出才算戏剧呢?所以,空间是不能空的;空无的空间不能成为戏剧欣赏对象。



读马文·卡尔森教授的文章,概念和行文表述非常清晰,观点也极其鲜明,这是学院派戏剧理论家的一种看家本领。或许他不能上台演戏,也不能执导演员表演,但他有他自己过人的本领,那就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够较为准确地揭示当代戏剧面临的问题,并且上升到理论层面予以分析、论述。所以,他的论著尽管不涉及具体的戏剧表演训练法、剧作法等问题,但对于我们把握和思考当下的戏剧理论问题是富有启发意义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最后要感谢朱夏君老师为中文世界引进了一本戏剧理论著作,为中文读者开了一扇面向外界的窗,吹进一阵 清新的风。


杨 扬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2024年3月于沪西寓所




幽灵出没的舞台——作为记忆机器的戏剧

[美]马文·卡尔森 著 朱夏君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年出版



内容简介

《幽灵出没的舞台》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是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存在被循环使用的情况,任何一个经常在剧院观看演出的观众也都曾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他们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器的现象,在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它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出没”的效果。本书曾获由纽约大学颁发的奖励美国最佳戏剧书籍的卡洛韦奖。目前,西方戏剧学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文•卡尔森提出的戏剧是“幽灵出没的”这种说法,近年来在一些戏剧理论新著中,“幽灵出没的”一词也已经作为一种固定概念被使用。

目录

序言/杨扬

中文版序言

致谢

第一章 幽灵出没的舞台:概述

第二章 幽灵出没的文本

第三章 幽灵出没的身体

第四章 幽灵出没的制作

第五章 幽灵出没的剧场

第六章 幽灵出没的丰富画面:后现代主义的戏剧重述

参考书目

索引

后记




作者简介

杨扬,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主编。


关于我们

《戏剧评论》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21年12月创刊,每年一辑。


本刊力求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旨在刊发有学理、有深度、有引领性的戏剧评论。

呼唤有深度,有前瞻性的戏剧评论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戏剧评论”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编辑:彭芳

编审:翟月琴

图源:网络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