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Q4市场活跃度提升,而主动权益的仓位、份额、市值均未增长
四季度市场成交额放大,主题轮动快速,但主动权益基金并无明显受益
:普通股票型基金仓位下降,主动权益类基金持股市值下降9%,份额缩水近7%。
各类型机构的最新持股市值对比
:剔除基金的保险持股市值2.3万亿(24Q3最新数据),主动权益基金持股市值2.9万亿(Q4),外资持股市值2.2万亿(Q4),股票型ETF持股市值2.9万亿(较23年底增长99%,首次追平主动权益)。
(二)科创板、港股配置创历史新高
港股配置超过20Q1的峰值,创历史新高(配置比例14.3%),恒生科技显著抬升,主要增持港股的电子、汽车。
科创板配置比例13%,相较于流通市值占比超配5.5%,也是开板以来新高。
(三)如何看电子再度成为单季加仓第一的行业?
自23年Q4、24年Q2以来,电子再度成为24Q4单季增持第一的行业,比例抬升至18%。这表明在新的产业浪潮形成的过程中,公募基金会反复围绕主线行业进行配置。
在此前的报告中,我们复盘了单季增持第一的行业下个季度的股价表现,自22年以来,市场存量博弈的环境中,单季增持最高的行业下个季度的股价表现往往排名居于中下游。
如果是处于明确的产业趋势过程中,这种单季的增持带来的股价波动只在短期,在基本面的支撑下,这种短期扰动反而是提供了布局的机会。反之,如果没有基本面的支持而单纯的主题炒作,那么单季的大幅增持可能意味着短期的风险。
(四)机构重仓板块的Q4最新情况
1.科技链条:依然是增持的主要方向
电子围绕自主可控等硬件环节加仓,半导体剔除产业基金后的配置比例依然是历史新高。而计算机、传媒等行业配置并无明显变化。
AI产业链内部出现分化,AI芯片、SOC创新高,光模块有明显下降。
2.产业赛道:新能源、军工自低配位置稳步抬升
上个季度我们提到,新能源、军工产业链剔除产业基金的配置比例已经在低配位置呈现出企稳迹象。这个季度,上述两个传统赛道的配置比例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产业链内部,主要加仓新能源车里的动力电池、正极、电解液、负极,光伏里的电池组件、辅材、硅料硅片,风电里的整机。
医药维持在全基低配的状态,结构上底部对于CXO有所关注。
出口产业链,配置比例维持高位,白电、摩托车、纺织、客车等行业的配置比例都连续提升,结构上“亚非拉出口链”的配置比例更稳定。
3.红利资产:延续减配趋势,仅银行连续加仓
Q3-Q4典型红利行业的配置比例持续下降(动力煤、水电、铜、石油石化等),部分典型行业的配置比例已回到23年年末。仅银行连续加仓。
4.经济周期:以“交易手段”的行业为主,而“交易现实”的仍需等待
政策刺激的领域有结构性的关注,例如两重两新(白电,消费电子,机械),服务消费(酒店餐饮),化债(环保、建筑)。
但更广谱的内需相关资产,机构的配置热情仍未改善(白酒,地产产业链等)。
(五)整体而言,“困境反转”仍是25年基金增持的主要线索
可以看到,除了AI等独立的产业趋势之外,“困境反转”行业逐渐成为机构挑选行业的关键线索,相关行业仍然是25年行业配置的思路。
25年潜在的困境反转主要依赖于三种力量:
第一,政策刺激(扩大内需,化债等);第二,供给侧产业自发出清(磷酸铁锂,部分中游材料,锂电设备);第三,需求侧有特殊变化(自主可控,信创,军工)。
注:未经特殊说明,报告内容均来自wind;超配均指相对自由流通市值占比超配。
24Q4偏股混合类基金仓位上行,普通股票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仓位小幅下行。
普通股票型仓位相较于24Q3下降1.1pct至87.6%;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上升0.2pct至86.5%;灵活配置型基金仓位下降0.7pct至74.0%。
24Q4主动偏股基金整体持股市值与基金份额均下滑,持股市值下滑主要由股价下跌和赎回压力双重因素导致。
主动偏股基金整体持股市值下降9.5%,具体来看,普通股票型下降10.7%,偏股混合型下降8.5%,灵活配置型下降9.6%。
基金份额也出现下滑,基金份额整体下降6.7%,普通股票型基金份额下降6.5%,偏股混合型基金份额下降6.3%,灵活配置型基金份额下降8.0%。
截止24Q4,主动权益基金的持股市值下降至2.9万亿,继24Q3短暂回升后再次下滑。Q4股票型ETF持股规模与主动权益规模相当。
截至24Q4,主动权益基金持股市值2.9万亿,保险(含基金,Q3数据)持股市值4.1万亿,外资持股市值2.2万亿,股票型ETF持股市值2.9万亿(较23年底增长99%)。
24Q4各类基金减仓沪深300,加仓中证500。
沪深300配置比例由24Q3的66.66%下降2.43pct至24Q4的64.23%(超配16.14%);对中证500的配置比例由24Q3的18.72%上升0.03pct至24Q4的18.75%(超配2.36%)。
创业板配置比例下行,科创板仓位明显上行。
创业板配置比例由24Q3的19.92%下降1.64pct至24Q4的18.28%(超配1.07%);科创板配置比例由24Q3的10.54%上升2.48pct至24Q4的13.02%(超配5.49%)。
24Q4金加仓小盘风格。
中证1000仓位上升1.74pct至11.46%(超配-3.69%),国证2000仓位上升1.88pct至10.70%(超配-9.31%)。
24Q4基金的港股仓位提升至14.3%左右,创下历史新高。
港股重仓持股市值为2373.31亿元,占比14.3%,较24Q3上升1.95pct。
恒生科技获显著增配,从24Q3的5.6%上升1.1pct,当前仓位达到6.7%。
从港股重仓持股行业来看,传媒、电力、社会服务行业配置最高,Q4电子、汽车仓位抬升幅度最大。
(一)行业概述:加仓电子、银行、电力设备,减仓通信、医药生物、有色金属
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的绝对配置比例最高,Q4主要加仓电子、银行、电力设备,主要减仓通信、医药生物、有色金属。
24Q4配置比例最高行业的是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等。
24Q4加仓最多的行业是电子、银行、电力设备等,减仓最多的行业是通信、医药生物、有色金属等行业。
进一步剔除行业指数上涨影响后,衡量真实的加减仓方向,Q4加仓最显著的行业为电子、银行、电力设备,减仓最多的是非银金融、通信、有色金属。
以超配比例(基金配置比例-自由流通市值占比)变动衡量剔除股价变动后的仓位变化,Q4加仓最多的是电子、银行、电力设备,而非银金融、通信、有色金属减仓最多。
从二级行业角度看,半导体、电池、元件在Q4加仓最多,白酒、通信设备、工业金属在Q4的减仓幅度较大。
以行业所处的超配比例历史分位数衡量,目前超配比例处于历史90%以上高水位的一级行业主要是:钢铁、汽车、电子、通信、综合、纺织服饰。
处于历史低分位的是食品饮料、商贸零售、非银金融、医药生物、传媒、社会服务等。
目前仓位处于近10年以来90%分位数以上的二级行业如下表。
其中,24Q4仓位处于100%分位数的是摩托车及其他、其他电子、元件、半导体、农商行。
二级行业仓位处于近10年以来10%分位数以下的行业如下表。
其中,处于0%分位数的是房地产开发、生物制品。
从2024年四季度末来看,基金相对行业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一级行业超配了9个行业,超配幅度最大的是家电。
24Q4基金超配幅度最大的行业:家用电器、电力设备、电子、食品饮料、通信、汽车等。
24Q4大多数行业配置比例相对于其总市值处于低配状态。
24Q4基金低配幅度最大的行业有:非银金融、建筑装饰、公用事业、环保等。
(二)科技链条:电子全面增持,AI内部分化
电子是24Q4公募基金加仓幅度最大的行业,结构上半导体、消费电子、元件等均有加仓。剔除主题基金后,半导体配置比例已创历史新高。
结构上看,半导体的加仓思路为“自主可控”与“端侧创新”。
一方面加仓“自主可控”相关的半导体设备、AI芯片等;另一方面加仓“端侧硬件创新”相关的SOC。对于模拟、射频、功率等复苏偏慢的环节仍在减仓。
AI链条内部存在切换,加仓AI芯片、端侧创新(SOC),减仓光模块。
此外,特斯拉机器人链连续两个季度获加仓。
(三)景气类赛道:新能源、军工在全基低配位置上连续提升
站在24年末,“困境反转”是基金前瞻25年的重要线索,这既包含需求的潜在改善、也包含供给侧的产业出清。体现在配置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基金对部分具备“困境反转”潜质的赛道股进行了底部增配,包括新能源及军工的诸多细分。
新能源方面,剔除主题基金来看,全基已经连续四个季度底部加仓。结构上主要增配率先供给出清的新能源车产业链。
细分环节来看,基金加仓的主要是新能源车里的动力电池、正极、电解液、负极,光伏里的电池组件、辅材、硅料硅片,风电里的整机。
其中在配置底部迎来加仓、且当前超配压力不大的环节是
正极材料(尤其是磷酸铁锂)、光伏硅料硅片、风电整机。
军工行业看似减仓,但实际是源于减仓船舶,军工电子、航空装备、地面兵装等均迎来了加仓。
医药配置比例仍在下降,剔除医药基金后全基对于医药的配置比例回到历史较低水位。
结构上已经有底部加仓CXO的迹象。
(四)出口产业链:结构分化,加仓亚非拉细分领域
以典型代表公司为样本,出口链条结束23年以来的连续加仓趋势,触顶并小幅回落,最新Q4的仓位为12.4%。
不过,结构有所分化,典型公司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