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人大代表陈梦林:执行有力度 司法有温度 ·  昨天  
朱志良博士de职业健康  ·  终于找到原件,我国第一部职业安全卫生法律,1 ... ·  2 天前  
内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内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对四川荣兵商贸有限公 ... ·  2 天前  
内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内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对四川荣兵商贸有限公 ... ·  2 天前  
Kevin在纽约  ·  好莱坞巨星Brad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检察官作家梅静:一生一念,一物一心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20-05-04 15:33

正文


作者:梅静

来源公号: 梅弄清影






手艺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保护手艺,就是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
“康熙年间两淮巡盐御史曹寅,先后奉旨在扬州设局刻印《全唐诗》和《佩文韵府》,两部书无论是写样、雕刻,还是印刷、装帧,都极尽精美。康熙皇帝看后大为赞赏:‘刻得好的极处’。”
“镶嵌与剔红的结合,使得漆器被列为扬州二十四种贡品之一。天宝十二年,数十件漆器跟随扬州大明寺主持鉴真飘洋过海,东渡日本。”
……

扬州雕版印刷-孙万刚摄
扬州剔红漆艺-张来喜提供
历史上的扬州,灵秀富庶,文脉丰厚。对精致生活和风雅时尚的追求,催生了繁盛的手工业,精湛技艺在隋唐时即颇负美誉。至清代,“凡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广陵,盖如百工之居肆焉”,扬州手艺更是名扬天下。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扬州和世界许多城市一样,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工业化生产的大潮冲击。那么,扬州手艺,现在还好吗?
0 1


“我怀着一种崇敬的感情,走近这些手艺,倾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从2015年至2019年,女作家梅静用整整四年的光阴,探寻着扬州手艺的前世今生。
起初,她是应一家杂志之邀,撰写一篇有关扬州古籍版片保护的文章。正是那次采访写作,让她得以了解“雕版印刷”这一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技艺,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古籍版片在扬州所经历的劫后重生,还有那些在喧哗尘世中寂寞坚守的刻印艺人。
她被深深打动了。有感情的文字总是容易引起共鸣的,《素笺不言,雕文有声》一文发表后,许多读者与她联系,称这篇文章写出了传统技艺的价值,写活了手艺人,并鼓励她继续写下去。此时,恰逢扬州广电集团《壹周刊》有意开设“寻访手艺”专栏,从此,梅静开始了扬州手艺的专题写作。
梅静采访盘扣艺人-刘江瑞摄
她向主管部门找来扬州所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名录,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和传承人,然后逐一联系走访。由于这些对象都是“国大师”、“省大师”之类的名人,事务繁忙,采访他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当他们得知,梅静完全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自发写作,都在意外之余给予了极大配合。
扬派盆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凤书-刘江瑞摄
金银细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学斌-孙万刚摄

扬派制扇名师朱国勇-林成摄
0 2

随着采访的深入,梅静对“高手在民间”这句话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有些艺人没有耀眼头衔,但手艺十分高超。然而,在这个“普遍看脸”的时代,他们的生存境况并不如意。梅静觉得,一名有良知的写作者,不应以外在光环来衡量被写作者的价值。兼具过硬技艺和虔诚之心,才是真正值得礼赞的对象。
于是,在她的笔下,有了在红园门口摆摊的手工布鞋制作者、甘于清寂的九O后裱画师、从不做假的老器物维修师……
布鞋匠陈树青-孙万刚摄
扎纸艺人李红清-孙万刚摄
这些“小人物”中,从事古籍修复的王军给梅静的印象最深:“房子老旧,冬天,人在屋里站一会儿,脚板就会变得冰凉。但王军在这里修书、做书,一待就是一整天,却从没说过一个‘苦’字。”
与古书为伴,王军乐在其中-刘江瑞摄

在探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手艺人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根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每次与手艺人的对话,都仿佛一场灵魂的洗礼,让我懂得什么是心中有念,什么是秉烛前行。”梅静的感悟越积越深,并化作字里行间的浓浓温情。
0 3
打捞记忆,从碎片中完成拼图,然后让人们从这些记忆拼图中感受千年的文化风韵。梅静的文字,和手艺一样,体现出一种耐得住寂寞的沉静功夫。
动笔之初,她按照惯常的写作速度,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用两年时间采访二十个左右的手艺项目。但真正开工后她才发现,自己的“预算”与实际相差太远。
“一门手艺传承到今天,往往是丰厚文化积淀和数代巧匠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很多专业知识,研究不透就会写出外行话。因此,每写一篇文章,我查阅的资料会多达几百页。同时,我还得实地走访,观察技艺流程。有时,一件作品需要多道工序、经年累月才能完成,我就从春到秋,甚至跨年度地跟踪采访。”
对于每一项手艺,梅静没有停留于表面的描摹与赞美,而是以客观冷静的笔触,对其面临的严峻考验、未来的振兴之路,做了深入思考与分析。
经历如此的“文火细煨”,她的写作速度减缓到了每年只能“出炉”四五篇。当她写完筛选出的二十三个手艺项目时,时间已过去了四个春秋。
有人认为,在凡事都讲求效益的今天,这样的写作有些不值,但梅静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我们应该感谢手艺,感谢那些在手艺之下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工匠,教会我们另一种生存方式。”
梅静对写作的虔诚之心也感动了很多人,多位摄影家为她的作品配拍精彩图片,扬州广电集团等制片机构提供了视频链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